教学体悟:共情——转角处遇到美好 2019-07-2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数学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共情——转角处遇到美好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杨敏霞

教小李同学已有两年多。大大的眼睛、甜甜的笑容,帅气又充满活力。课堂上,发言积极,运动场上,身手敏捷,只要老师吩咐一下,总是能够看到他抢着去做的身影。这样一个男孩,谁见了都喜欢。可是52等于0,学校的5天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等到双休日,作业少做、不做、应付着做几题,字迹马虎。批评他,一脸无所谓的样,让他补出来,就算补到晚上5点半也二话没说。多次联系他的家长,家长总是说“回去好好教育。”家长所谓的好好教育就是“棍棒教育”,揍一、两顿短时有效,长此以往,他最多只是皮肉受伤,骨子里压根儿就没有悔改。有一天,我把小李叫到身边,了解他父母的情况。原来他父母亲为了自己的轻松,每天一放学就把小李送到教育机构,到晚上9点多才接回家。回家后,小李和父母亲之间的交流甚少,只要孩子哪做得不好,面临的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打骂。听到这一情况,我就明白,小李这样做,有一点就是想引起父母亲的关注,想从父母亲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而偏偏父母亲却不懂孩子的心 。

我听后对小李说:“我知道你非常难受,你心里非常痛苦。”听我这样说,他竟抬起了头看我,眼神中充满了惊讶。看见转机,我抓紧机会,用关爱的眼神看着他:“你其实想每天放学后回家做作业,不想去家教那。”听完这句话,小李默默地点点头。看来,我一语中的。“你不想去家教那里,你又不敢对爸爸妈妈说不去,所以你用少做、不做作业来表达你的想法。”小李“嗯”的一声。“你不敢说,老师可以帮助你呀,我来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妈妈。”孩子原本怀有的戒备之心彻底放松了,将信将疑地问:“真的吗?”“真的!”我铿锵有力地回答。我把小李的想法转告他母亲,他母亲也不再送他去家教机构,母子俩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小李的作业情况也有所改变。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为什么费尽心思,却感觉总是鸡对鸭讲?为什么家长老师很努力,可孩子的成绩还是丝毫没有起色?可能缺乏的是一种“软实力”——共情力。上述案例中我通过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等信息,体察和准确地判断小李的真实情况,将心比心,意识到要从他的角度和情感来思考问题,其实就是共情。

所谓共情,顾名思义,即情感共鸣,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是教师真切地理解体会学生的情感表达。教师的共情反应能够触发与学生的深度情感交流,教师的共情能力直接决定了与学生交流的深度。教师具备准确的共情能力,能够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管控力。

一个人一旦被深深地共情,喧嚣的情绪就如台风过境,静下来了。接着他就可以启动自我思考,就有了组织自己、找到方法的能力。我们帮不了、也无需帮我们孩子找方法,他自会找到方法。且当这个方法是他自己找到,他更会充满责任感地去完成。

当教师能够认同学生的表达时,一般以积极的和激励性语言为主,刺激学生继续表达深层情绪。一般包括这些语言:“我知道你很难受,能不能告诉我,什么事情使你感到这么难受?”“要是我也可能会这样想的,你是不是觉得这件事情对你伤害太大了。”“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般人没办法承受这么深重的苦难,你竟然挺下来了,我佩服你……”这些语言表达的原则就是要刺激学生继续表达或释放自己的情绪。

当教师不同意学生的表达时,就需要冷静。学生的观点五花八门,有的让教师生气失望,甚至气愤。这时候,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抛出一句“你怎么能这样想呢?”或者“你这想法太幼稚了!”等话语。此时,教师需要中性的表达,以退为进,先让学生把话说完,把抱怨、气愤等不良的情绪通过语言发泄完毕,然后进行说服教育。教师一般可以用这样一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中性立场和反面立场,比如:“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听清楚了。”“虽然我对你所说的这件事情不这么看,但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看来这件事情让你很气愤。”“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现在我明白你的想法和看法了。”这些话比较中性,能够刺激学生继续表达情绪。当学生的情绪表达完毕时,他的反抗性就会骤然降低,这时候教师再进行诱导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共情是一种能力,更是与学生交流的艺术。听到说者想说,说到听者想听;以学生在意的方式,做学生认为重要的事情;自我同理,解决好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让我们将心比心,从学生的角度和情感来思考问题,让教育在转角处遇到美好。

  • 阅读(34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