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借“操作活动”之势,展“三力课堂”之力》 2019-07-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借“操作活动”之势,展“三力课堂”之力<?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动手操作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为此,在小学低段数学的教学中,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展现课堂活力、提升学习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  操作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操作恰恰符合这一认知规律。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使这些感官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从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培养兴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一、在操作中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亲身实践,亲自动手操作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操作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亲身参与,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积极转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课前操作活动,引发学习动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课前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课前操作活动,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如果学生课前操作活动做好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有目的地听教师讲课,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前,让学生走进商场,去亲历购物,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了解到了关于人民币的很多知识。又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前,可以让学生事先收集各式各样的盒子,进行观察、操作、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再如学习《打勾统计》之前,可以让学生在公路口旁进行观察,在十分钟内,有多少辆摩托车通过,有多少辆小车通过,有多少辆机动车通过,等等。这样的资源到处都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使它变成学生活动的情境和背景。通过这些课前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2.课堂操作活动,促进学习动力

数学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小小商店》的教学中,准备一些人民币(学具)及常用学习用品(尺子、橡皮、铅笔等)探究如何找钱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不同面值的换算,让学生找到找钱的根据,并体会到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这些操作不仅仅围绕“认识人民币”而展开,并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知识。

3.课后操作活动,延续学习动力

数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学生不可能都有机会动手实践,而课后则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在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如能及时设计实践性的操作活动,将能很好地延续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这一数学知识时,很多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一把尺子,让他们对长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就可以进行题海战术,比如一支粉笔长5(),一支钢笔长约7(),一台电视长约20(),学生本身对长度这一抽象概念比较模糊,仅仅凭这种模糊的概念去填写精确的长度单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提取资料,让学生边测量边学习长度单位。比如,在学习了“厘米和米”这一节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庭,家庭中的物品肯定种类繁多,大家回家后拿起手中的尺子,对自己喜欢的或者能看到的物品进行长度测量,然后用日记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比如,我家有一台冰箱,妈妈帮我一起进行测量,发现它的高度为14。”这样学生在自己家中进行物体的测量,既感到亲切,又有极强的好奇心,于是学生在不自觉中对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二、在操作中展现课堂活力

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说,只要是跟“玩”有关的,他们都会表现得比较兴奋和专注。利用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自己动手、亲身参与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现数学课堂的活力。

1.游戏操作活动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其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游戏。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巧妙设计游戏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例如“萝卜蹲”,听着名字就觉得有趣。游戏规则:首先派十名学生站成一排,老师喊口令,如“3个萝卜蹲”,从左边第一位开始的三个人就要下蹲,没蹲或错蹲的人被淘汰。跟数字关系可大了,要听得准,数得清还要蹲得快,有时老师还会说出“53个萝卜蹲”这类要通过加减计算来判断蹲的人数的口令,唐诗瑶老师还为选手准备了精美的头饰,谁能戴到最后谁就是获胜者。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快速数数和记数,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

又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我与学生一起玩“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我准备好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也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学生也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游戏活动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孩子们在游戏中学数学用数学,享受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慢慢发现了学习数学的美好。

2.学具操作活动

学具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而设计的一种学习用具,它将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不用再单纯面对枯燥的数字,他们可以在运用学具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切实做到数形结合、寓教于乐。小学数学离不开学具操作,学生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我设计的游戏是“比一比,看谁拼出的图形多”。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七巧板图,让学生利用厚一点的纸按照图画画并进行剪裁,然后涂上相应的颜色;其次,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七巧板进行拼图,并思考“利用这个拼图,你想表达什么”等问题;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谁拼的图形多。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七巧板虽然只有七块,但是能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设计拼图的动手操作游戏,既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图形的变化过程,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又如在教学《分类统计》中,我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先认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呢?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言,谈谈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在操作中提升学习能力

1.操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基石。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包括在数学课堂中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成了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有许多的算理、概念要借助动手操作来帮助理解,而小组合作是最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操作活动。教学中既可以生生合作,也可以师生合作。例如在小组中进行操作,谁来摆、谁来动、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发表意见、谁来总结就需要小组中的成员有商有量,和谐统一。慢慢的这种动手操作活动就让学生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操作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

2.操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一位教师都深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不仅能够对知识又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还可以在这种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如,我在教“有趣的拼搭”这节课时,学生在拼一拼的活动中不仅能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物体拼成一些更大的物体,而且还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3.操作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及时引入数学操作活动,可以有效的在思维过程中历练和发展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完整和清晰地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建模”、“实践——创新”等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学会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从而会其思、善行的能力发展将获得广阔的空间。如教学《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说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通过一系列操作、交流、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凑十法”是计算“9加几”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景菊.操作活动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7.

[2] 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3]伍灵保.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华章(教学探索),2007Z1

  

 

 

推荐理由:

“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是江阴课堂教学追求的“三力”课堂样态,在当前“三力”课堂的理念影响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低效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针对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学互动存在的误区,本文作者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进行了课题研究,研究如何通过操作活动来激发学习动力、展现课堂活力、提升学习能力?为形成“三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尽了绵薄之力。

 

  • 阅读(37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