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本”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于生,就要在教学内容的层次梳理、学生主动参与的质量以及学生情感体验的提升上精准发力,为他们参与教学提供通道,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训练思维,体验情感,发展能力,从而凸显其主体地位。
关键词:理清层次;引导参与;提升体验
正文:
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教学由以往的“师本”课堂逐渐向“学本”课堂改变。所谓“学本”,就小学英语课堂而言就是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尽可能多地“让学”于生,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训练思维,形成交际,发展能力,从而凸显其主体地位。笔者通过课堂调研和实践研究,发现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学本”理念,最大程度地实现“让学”,要抓准以下三个着力点,向“学本课堂”精准发力。
一、理清教学内容的层次,找到“学本课堂”的切入口。
小学生尚处于接触英语的初级阶段,他们的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量,他们英语学习的能力还需不断地训练提升,虽然我们主张“学本”课堂,但并非是完全以学生学习为本,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能力分析,教师尽可能地进行最大程度地“让学”,让自己少教、让学生多学,且保证学生可学、能学、愿学,教学有效果。那么教师要仔细丈量从学习起点到目标之间的实际距离,以学生原有水平和潜在能力思考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以确定哪些内容在课堂中必须要重教?哪些内容只要适当帮扶,可以弱教?哪些内容在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内,可以放手让学?教师只有理清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才能找到“学本课堂”的切入口。为了分层理清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依次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在新课之前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什么?(学生已知的词汇、句型是什么?学生已经储备的能力是什么?)
2.学生在这堂课上应该要了解、掌握知识是什么?(学生需要学习的词汇、句型是什么?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3.按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可以将这些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怎样分层划分?(教师从学生接受力的视角,按“最难---一般---容易”排列整理出内容的层次。)
通过以上这三个问题的梳理,教师很快能梳理出教学内容的难易层次,然后根据这个层次来确定教师课堂上是重点教、还是可以引导学?或是直接放手自学?以此来实现最大程度地“让学”:
a.对于学生已经懂的知识,那么教师就设计放手教学,通过理解性的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b.对于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知识,那么通过学生个体探究活动获得。
c.对于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或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可以弄懂的知识,那么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相互启发下获得。
d.如果通过合作探究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那么就必须通过教师教学获得;
如果教师讲了也不懂,那就必须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才能达成目标。
通过分层梳理,教师就能清楚理清哪些内容是学生如何自学都不能得知的? 教师必须认真教、好好教、教扎实;哪些内容是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只要提供一些抓手学生就能小组合作探究得知的?那么就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只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就好;哪些内容学生不教也能理解的,那么就直接设计一些练习,去检测他们的理解状况,而不再一一赘述。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往“学本课堂”的重要途径。
“学本课堂”,它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将成为“学本课堂”的第一特征。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策略,让学生有能力参与教学,让学生有机会锻炼自我。以下是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的做法:
1.调整教学顺序,为学生参与设计通道。
优质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对内容的教学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并不是我想先教哪个内容就先教哪个内容,而是教师根据“学本”理念的指导,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设计系统有序的规划、安排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此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那么课堂教学顺序的安排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一般遵循“难者先行,易者随后”的做法,把学生不会的、要老师好好教的,先放在前面交掉,一方面出于考虑学生在课开始之时容易集中注意力听、学,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考虑由难到易安排有利于教师放手,适时推出教学的舞台,转而顺学而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对每一个内容出场的先后都有一定的思考、能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教师对于每一步教学都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难者先行,易者随后”这样设计,为学生参与教学打开了通道。
2.建构多维互动,为学生参与提供方式。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学生只有在参与运用中才能获得语言技能的发展。Tell me, I’ll forget; show me, I’ll understand; Involve me, I’ll remember.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课堂上学会巧妙“示弱”,把“师-生”互动调整为“生-生”互动或小组合作交流的多维互动方式,把学生和老师一起卷入课堂活动中来,他们将共同围绕着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合作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就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们在课堂上尽情绽放,师生之间不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之境界也就随之而提升了。
3.注重思维培养,为学生参与提升品质。
学生参与活动是否有效,它是从多维度来进行评价的,除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还要兼顾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及深度。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按要求正确操作的基础上,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学本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而是成长为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究者。教师不仅要开创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参与,还要把思维训练的机会给学生,让他们从一开始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经历合作、探究、体验、质疑、顿悟后掌握知识,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能学”成为事实。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体现“学本课堂”的重要标志。
三、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学本课堂”的重要保障。
《标准》在情感态度二级目标中这样描述:“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敢于开口,表达中不怕出错误;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 在一线奋战的教师绝不能重知轻情,要知道良好的学科情感对学生学习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对英语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学本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来积极加强学习的动力呢?我想,课堂上学生应该获得如此体验:
1.环境是安全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惧怕、不紧张,因为教师愿意等待,让学生思考;因为教师允许学生犯错,学生答错也不会批评,只会引导或者提供帮助,课堂上其他学生也不会嘲笑,因为大家知道在一次次的试错中会获得顿悟,走向成功。
2.学习是快乐的:课堂上教师首先是快乐的,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趣味化的活动中训练语言,各种游戏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小组合作探究能感受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快乐,独立思考也让他们相互启发,智慧分享。
3.内心是被激励的:教师总是肯定学生好的一面,找到亮点加以放大,激励学生努力前行。哪怕是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会找到一把语言的梯子顺递而来,让他们拾级而上,获得进步或成功。
4.能力得到发展的: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学前”与“学后”的不同,他们在“学前”的基础上,经过“学中”活动的训练,最后取得“学后”能力的发展,拥有“我能行”的心理感受,从而大大提升自己对学科的情感,增强继续前行的动力。
教学最终要指向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需求”出发,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从学生的视角去创设学习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唤醒学生沉睡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对学习充满欣喜、好奇之心,那么学习就会简简单单地“自然发生”。下面摘取一段师生朴实的问答以说明孩子对课堂的需求:
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课?
生:有趣的课。
师:什么样的课是有趣的课呢?
生:能让我们高兴的课就是有趣的课。
师:那什么时候你才会高兴呢?
生:当我举手时,老师会让我回答问题;答对问题时,老师会表扬我;答错时,老师不会生气,我有问题不明白时,老师和同学能帮助解答;学习累了时,能让我们休息一下。如果平时上课能这样就好了。
可见,在孩子的心目中,有趣、自尊、被激励的课堂是他们最想要的。孩子被尊重、被关注、能感受到温暖,那么他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追其行。
在《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教育是不能“给予”他人的,学习必须自己“掌握”。愿意积极主动学习的人在几乎任何情况下都会学习---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爱上学习。“学本课堂”中,教师改变传统的威严姿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和学生交流探讨,在设计上优化,在方法上点化,在情感上激励,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进行思考探究,获得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美)罗曼斯,(美)科尔伯格 著,刘欢 等译,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 【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潘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