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的课程开发与课堂实施研究 2019-06-29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学为中心”的课程开发与课堂实施研究
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  石培军
一、项目核心概念界定:
核心概念界定:学为中心;课程开发;课堂实施
1.学为中心
所谓学为中心即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其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归宿和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核心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学,让学生更好发展”。“学为中心”的课堂强调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时时处处为方便学生的“学”而设计:以“学”的基础定教的起点,以“学”的规律定教的内容,以“学”的目的定教的活动,以“学”的需要定教的策略,而不是为彰显“教”的精彩而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求学校课程开发及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指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指,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
“学为中心”的中小学课程开发,主要任务应该基于本校学生发展需要,开发的系列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其一,针对国家课程基于“学为中心”的理念进行二次开发,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其二,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由于我市大多数学校在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基于“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现有课程进一步优化,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加聚焦核心素养,更加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与优秀品格的培育。
3.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包括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以及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两个环节。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修订完善方案,以优化教学的一种规划过程操作。教学方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与反思又给教学方案的优化提供了依据。经过若干循环,教学设计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教学过程更趋适合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4. “学为中心”的课程开发与课堂实施
本项目中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学为中心”的结构化;课堂实施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及全景评价。课程开发是前提,课堂实施是课程目标达成的路径、过程。二者不断交互、修正、优化,互为表里、螺旋式提升。其关键在于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不仅“先学”,更要留足时间“充分学”,充分感知内容,充分思考问题。其次是学生充分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暴露学习问题、理解偏差,教师找到“教”的节点。同时,建立全景评价系统,探索差异化评价方法。
二、项目想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问题一:“学为中心”的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确定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检验和评价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课程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和课程实施结果评价阶段。就内容而言包括两部分:基于“学为中心”的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校本课程的优化。
    关键问题二:“学为中心”的课堂实施。
“学为中心”的课堂实施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检验课程设计科学性,不断改进与优化课程设计,探索“三力课堂”的校本样态、学科样态,从而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育生态。具体包括: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能遇到的障碍、及时引导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等。只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才会检验出教师是否真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会使教师的工作量更大,这就要求教师有竞业精神。
关键问题三:教与学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
 从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学过程,关注“全景式”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差异,将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整合,评价过程突出师生互动,给师生提供全面准确的教与学信息。以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互动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依据,在研究课堂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作业设计的评价,从作业目标、作业题材的选取、作业呈现形式以及作业与学生匹配等四方面入手。关注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差异,构建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个性化评价方法,促进教学管理、课程、教学、考试、评价反馈、改进的一致性。
三、项目的研究基础和相关文献综述
1.研究基础
    实践基础: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三三四”(三单:预学单、研学单、续学单;三题:主题、问题、习题;四环节:自学、互学、助学、评学。)课堂积极学习模式。学校借鉴南通如东地区课改方法,结合我校办学实际,逐步制定并不断完善了《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三三四”课堂积极学习模式实施方案》,努力探索适合我校办学实际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增学生学习能力。2012年至2015年我校对国家课程进行全学科校本开发。《高中生物教材的二次开发实践研究》获得无锡市优秀教科研成果奖。2015至今,我校依托两项省级课程基地(“语文英语阅读”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使我校校本课程体系逐步完善、科学合理,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求。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地。在这个过程中,我校发展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更关注“人”的成长,更符合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理论支撑:学习金字塔理论 支架式教学理论  积极学习理论
学习金字塔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
学习建构主义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概念,帮助学生搭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以上述两种理论指导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学习方法优化。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的。他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生活学习态度,塑造优秀品格。
3..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外关于“学为中心”的课程开发的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世界各国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国外学者有的把它认为是一种活动,有的把它认为是教育分权,有的把它认为是课程民主的口号,但他们普遍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层性质,即基于学校的实际。
芬兰作为基础教育的世界标杆,其中小学课程目标强调“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强调“合作式学习”,而不是个人死读书,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强度,对问题、现象、理论的探究热情,最终把学习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成为有内驱力的终身学习者。学生作为一个人,需要学习生存技能,制作生活手工艺品、培养艺术鉴赏能力、进行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当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要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沟通、解决问题;而作为未来公民,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何通过职业实现个人价值,以达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课程开发更关注学生体验与实践能力。
   国内,到了90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名称才正式从西方传入,2000年以后,“学为中心”的课程开发逐渐得到认可。 崔允漷、吴刚平、吴永军、徐玉珍、许洁英等一大批学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总体而言,他们都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指要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思想,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要对国家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江苏教育厅从2011年开始实施中学阶段的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使江苏广大初高中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迅速发展。该项目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其经验被全国多省借鉴。“学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进一步落实。
(2)国内外关于“学为中心”的课堂实施的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约翰.杜威开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为代表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 要认为社会生活和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教学往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20世纪80年代西奥多=R.塞瑟提出了“要素学校”理念,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素学校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同时,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较少使用标准化测验,这些都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简 言之,要素学校的本质是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授传统的学科知识。Peter Strevens (1983)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与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紧密相关,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在初级阶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在中级阶段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高级阶段,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对“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证研究强调以教学效果来评价教育改革的成败关注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更好地融会贯通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国理论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关于学生中心的研究可以分为思辨型、介绍 型、实证型和理论性等方面,大部分研究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檀东星(1999)、赵堪培(2000). 刘海量(2003). 曲文婕(2004)都认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并主张应该下大力气转变教学观念,走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路子
    在教学实践层面,当下风行全国的“导学案” 教学,大大地强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也有很多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经常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
四、项目的研究内容设计和研究重点
1.“学为中心”的课程开发研究。
    研究要点:
   (1)本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2)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3)基于“学为中心”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与优化研究
   (4)基于“学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与优化研究
   (5)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研究
    2.“学为中心”的课堂实施研究。
    研究要点:
   (1)课程问题设计与学生问题发生的差异原因探究;
   (2)学生学习结果展示与交流环节效率提升研究
   (3)基于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小组合作方式研究;
   (4)学为中心的精准教学课堂模型构建研究;
    3. 教与学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要点:
(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国家课程标准一致性的评价研究;
(2)教学评一致性的课例研究;
(3)基于课程目标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的课堂观察研究;
    (4)基于大数据技术支持的个性化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