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时,陌上花开草色新。为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2025年4月8日,江阴市陆丰名师工作室与苏州吴中区小学英语郑建英名师工作室、初中英语周春敏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共筑中小英语衔接桥梁”的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在充满文化气息的苏州范仲淹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来自江阴市、吴中区的名师工作室成员及一线教师齐聚一堂,观摩课堂,聆听专家指导,共同为中小英语衔接教学出谋划策。
Part 1:课堂展示:立足衔接,各展风采
课例一: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周昱老师在课内复习的同时引入绘本The
Snail Family's Big Move。周老师通过小蜗牛一家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协作完成搬家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好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需具备面对挑战不放弃的毅力。
课例二:吴中区光福中学顾琴娟老师巧妙整合前四单元所学内容,通过情境创设和互动讨论,形成了修行-修心-知行合一的主线。从课堂中,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关键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主题写作“To be a better me”,将语言运用与自我提升相结合。

课例三:吴中区范仲淹实验小学的高琪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习惯养成的细致引导,到规则遵守的深度讲解,再到友善待人的言传身教,每一步都紧密相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塑造品格。

课例四:吴中区长桥中学的周进老师紧紧围绕“如何成为一个好学生”这一核心主题,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导入,通过有趣的AI视频,使学生们沉浸在探索的喜悦之中。最后更是鼓励学生们畅想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为中小学衔接奠定了情感基础。
Part 2:专家讲座:理论引领,立足实践
在新课标背景下,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研究员何锋书记带来的专题讲座《关于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的几点建议》,以学段融通为独特视角,对英语教学衔接的核心路径展开系统解构。何书记提出,英语教学衔接可从三大维度突破:其一,以文本深度解读为根基,通过跨模块资源整合、多维认知体系搭建及任务驱动型活动设计,系统锤炼学生的文本分析与文学鉴赏能力;其二,以主题意义探究贯穿教学全程,紧密关联学生生活实际,推动语言运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协同进阶;其三,创新性构建“整合性、关联性、生成性”三位一体的教学范式,同步实施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素养导向评价,形成 “教 - 学 - 评”深度互动的良性生态闭环。
在《谈谈教师成长路径》专题讲座中,南通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丁锦宏院长系统梳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核心维度,为教育工作者构建了一条兼具深度与前瞻性的成长路线图。丁院长指出,教师成长首重理念觉醒——这是突破认知局限、凝练个性化教育哲学的根基。在此基础上,专业突破需锚定课堂革命的五大着力点,借由研究型教师成长图谱阶梯式提升教学能力,并持续打磨专业表达力。当教师步入成熟阶段,应充分发挥辐射效应,通过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实现教育智慧的跨群体共享。而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则要求教师构建动态认知更新机制,优化精力管理策略,并主动拥抱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四大维度环环相扣:从理念筑基到实践深耕,从个人能力精进至群体智慧辐射,最终指向职业生命力的长效延展,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兼具系统性与实操性的行动指南。
Part 3: 收获满满:交流反思,蓄力前行
在本次研修活动中,四节精心设计的展示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鲜活案例。通过观摩与研讨,与会教师对衔接教学如何贴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展开了深度思考。
活动最显著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学段隔阂:小学教师得以洞悉初中教学的进阶需求,初中教师则重新审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种双向认知的构建,为后续教学设计注入了精准性与连贯性 —— 教师们深刻意识到,衔接教学绝非简单的知识递推,更是学习策略与思维能力的系统衔接。
跨学段的深度对话,让教师们获得了认知层面的突破。这一转变将切实转化为教学实践,助力学生在不同学段间实现平稳过渡,为其终身英语学习筑牢根基。
工作室成员学习心得:
第三小组:
通过学习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的课例及讲座,我获益颇多。
阅读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总分总”的解读方式。首先运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对文本有总体理解。再通过各类趣味活动处理文本细节,最终以复述、写作等活动对课堂进行生成总结。在问题设计的梯度和针对性上,还需依据不同学生水平调整。
写作教学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内容支架和语言支架。
总体而言,英语小初衔接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支架,并紧密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处理文本内容。后续教学教师要精准分析学情,让阅读、写作教学活动更具层次性,给学生足够空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助力中小学英语平稳衔接 。
第四小组:
在“接缝”处寻找英语教学的连贯性
4月8日,我参加了苏州市吴中区范仲淹实验小学承办的吴中区小学英语(郑建英)、初中英语(周春敏)和江阴市初中英语(陆丰)名师工作室关于小初衔接专题的集中研修活动。本次活动中,两位小学六年级的老师和两位初一的老师就《六下Project1 Being a good student 2nd》课堂教学进行了同课异构。另外,还听了关于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给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激发了我对小初英语教学衔接的深入思考。
小学到初中的英语课堂衔接,表面看是教学内容的过渡,实则是一场教育思维的深刻变革。坐在衔接课堂的最后一排,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衔接不在于知识量的简单叠加,而在于学习能力的有机生长。当六年级的孩子开始接触初中老师的教学方式时,他们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好奇,更是一种认知方式的悄然转变。
当小学的具象思维与初中的抽象思维在衔接课堂中相遇,我们看到的不是断层与障碍,而是认知发展的完整图景。英语课堂的衔接艺术,本质上是对学习生命连续性的尊重。在这堂课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真正的成长,永远建立在已有基础上向前伸展。
第五小组:
4月8日工作室活动,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Project板块,几位老师的课堂,让我对这一板块的教学有了具象的理解。
活动策划很精妙,分别由小学和初中的老师执教六下Project1 Being a good student 和拓展阅读,不同学段的老师出发角度不同、设计的活动不同、学生输出的形式不同,但是老师们都紧紧抓住了“好学生应该有的习惯”,对学生已储备的关于生活、学习、饮食、交通等习惯进行整合梳理、提炼归纳,结合表示数量、情态动词等语言知识,创设多种情景进行实践运用,并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学生在前期大量输入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不仅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对同龄人各种习惯评价及提建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省教科院何锋老师的讲座,对Project定位精准,基于评课给出的教学建议切中要点,对于中小学衔接,可操作性强。当我再次拿起九年级英语书,仔细研读平日教学中被简单处理甚至忽略的Project后,充分地理解了何锋老师对Project特征的描述——关联性、整合性、整体性。跳出各个单元,站在“模块”的角度,发现Project板块的确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平台,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Project,值得被重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