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遐想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陈颖洁) 2024-09-11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09-11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生命课堂遐想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陈颖洁

“要活出课堂的样子,打造理想的课堂”,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李政涛教授在书的封面写到“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的教育随笔集,是他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本书共分为《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及《教师发展的课堂》七辑,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理想课堂的多种模态。

理想的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朝着理想课堂的标杆直跑》一文中,李老师用六个大字“实、长、清、细、深、融”总结出一节好课该有的样子。

首先,叶澜先生用5个“实”字,诠释了好课之“实”的理想标准。

一是扎实。扎实的课有意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课后,学生获得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或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或者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充实。充实的课有效率。以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学生在课堂获得最多的收获,产生最大的成效。

三是丰实。丰实的课有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实现预设又超出预设,在学生那里生成更多的收获。

四是平实。平实的课是常态。将各种磨练和熬炼渗透在日常课中,才能最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五是真实。真实的课有缺憾。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课。而有缺憾是好事,恰恰说明发现了教师发展的空间:“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空间。”

“长”即生长。引领学生在“刨坑”“攀岩”或者“拔节”中向上生长,推动学生往上突破,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这与我们常说的“三力”课堂中“师生长能力”不谋而合。观课者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发现:生长的课在内容安排上有梯度、环节推进上有层次、学生学习上要纵深、在课堂生成上有突破。

“清”即清晰1.学生清晰(即学情);2.价值清晰;3.目标清晰:好的目标,应该是单刀直入、孤军深入和精准打击的,直入点”“深入点打击点与学生学习的四个点有关:起点、难点、障碍点与提升点。4.内容清晰。课前追问三个问题:第一我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给自己找找教的理由;第二学生为什么学,帮学生分析学的理由;第三什么已经不需要教了5.方法清晰。6.环节清晰。两个问题:其一,每个环节要解决什么特殊问题?发挥什么特殊作用?不同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自可遭遇的困难、障碍是什么?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其二,环节之间的关联、衔接推进好人提升点是什么?7.指令清晰。认真倾听:专注、理解、比较、动笔、评价。

“细”是指拥有对课堂点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反思自己的课堂,很多时候是滥细,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和练习,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探究训练时间偏少。借鉴李教授小组合作的十七个细节,关注每一孩子在课堂的成长变化。

“深”是深度学习。思维、情感、审美都要有深度。李教授在书中提出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地发生”。“深度地发生”也是我探索的目标,重视课堂小练笔,即知识的迁移运用,我继续在实践中探索。这也是践行新课标的目标: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的新的情境中要用、会用、管用。李教授提出的“深”——深到思维那里去、深到情感那里去、深到审美那里去,打开了我新的认知视野,值得我借鉴学习。

“融”是新课标颁发以来,经常听到的一个字,李教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融”的核心理念是“让课堂融合起来”。一是跨学科融合;二是跨时空融合;三是五育融合。怎样在自己的课堂做到“融”呢?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扩大阅读范围,有计划安排自己的阅读地图,还要不断研究课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借鉴好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上好每一堂课,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并及时以写作的方式记录和反思,努力成为一名好教师。

  •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