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小学数学第二批“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培育简报
第5期 2017年9月26日 编辑:徐慧娅 资料提供:D组全体学员
关于组织小学数学“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及思考力种子研修班活动的通知
各相关学校:
江阴市小学数学“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及思考力种子研修班与锡山教师进修学校名师班将举行联合教研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时间:2017年9月26日(周二)9:00—15:30(请于当天7:30到江阴教师发展中心统一乘车前往)
二、活动地点: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西区
三、活动内容:
江阴锡山两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
时间
研究主题
执教
年级
内容
所在学校
9:00~9:40
主题教学
任务驱动
同课
异构
范寻梅
四
可能性
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9:50~10:30
数学理解
刘晓瑜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10:40~11:20
任务驱动
黄晓璐
四
角的度量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12:20~1:00
数学理解
黄晓旦
六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1:00~3:30
主题讲座
《学习,就是建立联系》 主讲:包静娟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二零一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演绎、碰撞、交流、提升
——江阴锡山两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
2017年9月26日,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滂沱大雨后天空放晴,江苏省第二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全体学员来到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实验小学,与锡山区数学名师工作室展开联合教研活动。
上午,锡山区荡口实验小学范寻梅和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刘晓瑜两位老师向大家展示的是同课异构《可能性》,锡山区东亭实验小学黄晓璐老师向大家展示的是《角的度量》。下午,聆听了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黄晓旦老师的《长、正方体的认识》。接着江苏省特级教师、培训班班主任江阴市教研员包静娟老师对四堂课进行精彩的点评,指出了每堂课的一些特色、亮点和做的好的方面,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包静娟老师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和思考向全体学员做了《理解,就是建立联系》的讲座。讲座伊始她就抛砖引玉,用“3×5=?”,引发大家思考“太难了!”的原因,指出:没有经验的依托对孩子来说是“空中楼阁”,操作可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加深学生的记忆。而后她提出“为什么说理解就是建立联系” 的理念,并指出了“理解建立联系”的四大攻略:攻略一、与经验对接;攻略二、让认知结网;攻略三、以情境卷入;攻略四、令表征多元。包特级的讲座,深入一线课堂,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不断地追问、慎思、笃行,旁征博引,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此次联合教研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江阴锡山两地数学老师的交流与学习。相信在特级教师包静娟的引领下,在培训班所有老师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将焕发出蓬勃生机。
任务驱动,融合应用
——观范寻梅老师《可能性》有感
江阴市桐岐中心小学 殷心芳
9月26日上午,培育站全体学员来到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实验小学,有幸聆听了荡口实验小学范寻梅老师所执教的《可能性》。这节课范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摸球游戏”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通过比较感知频率和概率的不同,体悟可能性的大小,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本节课总体感觉层次清楚,课堂游戏丰富多彩,师生互动效果好,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学的轻松,玩的开心。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个活动环节:通过观察三个口袋(红红、红黄、黄黄)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引出“一定、不可能、可能”,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谁先抽”还是“谁会赢”,都让学生明确规则决定输赢。
第二个活动环节(看谁摸到的红球多):男女生比赛,每位同学轮流从盒子中摸球,记录所摸得球的颜色,并将球放回盒中。做10次这样的活动,将最终结果填在表中。在教师多次追问:下一次一定是红球吗?在任务驱动的引领下,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充分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环节:变式推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当教师提问:摸到红球的次数是多少?摸到黄球的次数是多少?通过这个活动顺利地导入了对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的研究。通过学生回答,很自然地引出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
第四个环节:“摸球”变式、摸牌和转盘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在师生的一问一思、一问一答中充分感知概率的大小。
最后,包特还指出了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契机:(1)在摸球游戏时,当学生无法用结果决出游戏的胜利者,教师应抓住契机追问学生:这样摸下去,能确定谁赢吗?(2)在另一摸球游戏中,男生队(红球 红球 黄球)和女生队(红球 黄球)pk,在学生经历摸球游戏后,出现男生摸到红球24次,摸到黄球16次,女生队也是摸到红球24次,摸到黄球16次。教师可追问:明明球的数量是不同的,为什么数据一模一样。抓住这两次契机,通过追问,让学生再次感知概率和频率的不确定性。
整堂课用游戏贯穿始终,教学中范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球、摸牌、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范老师提供简易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游戏教学,促进理解
——观刘晓瑜老师《可能性》有感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周旨哲
江阴城中实验小学刘晓瑜老师执教的也是《可能性》一课,与荡口实验小学范老师的课是同课异构,两节课都通过游戏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感知频率与概率的不同。刘老师让学生整堂课明确了理解性目标,围绕教学重点是认识可能性,教学难点是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展开。
第一部分数学活动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理解“不可能”“一定”是确定性事件,而“可能”是不确定性事件,使学生真切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第二部分数学活动中,刘老师读懂读通教材,出示例题后解读扑克牌的分类有花色和数字,再次感知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接下来学生按规则摸牌建立联系,接下来改变一张牌的花色,在初步认识可能性的基础上,深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再次进行猜测、验证。并对以上的两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第三部分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掌握可能性的重难点设计了1、猜一猜环节:通过摸出球的颜色推断出装球的箱子是哪个,巩固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打乱次序摸牌从红桃A-10:摸到5,比5小,比5大的可能性大小,巩固可能性的大小;3、数字卡片摆三位数:联系数学知识中存在的可能性案例,再次感受可能性的大小;4、拓展生活中的微信红包、石头剪刀布、掷色子的游戏,与生活建立联系;5、让学生设计中奖转盘,活学活用。
刘老师设计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为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建立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情境卷入,自主建构
——观黄晓璐老师《角的度量》有感
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张岳松
今天有幸到无锡荡口古镇参加了“江阴锡山两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感叹于每一位上课老师对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听完后我的感受也颇多,下面就《角的度量》一课谈一些感受:
一、情境导入,创设任务
东亭实验小学的黄晓璐老师创设了“谁放的风筝高”这一情境,牢牢地吸引了学生,顺理成章的引出“角”这一概念,并抛出了本堂课的任务:哪个风筝飞的高?让学生明白量角是因为有需要,掌握这个技能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层层突破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黄老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介绍量角器时,黄老师并非采用常规的给量角器让同学去观察,讨论。而是先利用已有工具三角板来量角,从而让学生了解量角器产生的必要性。介绍量角器时,黄老师又是从1°角开始,让学生明白量角器的产生过程。同时通过让学生找量角器上的刻度突破了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这一难点。有了前面的铺垫,量角的方法孩子自然不成问题了,在量角练习时,黄老师设计由浅入深,通过变化多个方向,角度与边的关系等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黄老师课始的“谁放的风筝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悬念,而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再回顾比角的正确方法,首位相呼应,不仅显得结构完整,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今天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预习助力,感悟本质
——观黄晓旦老师《长、正方体的认识》有感
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庄红刚
听了黄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黄老师从始至终都关注学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习方法。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黄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这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具体实物之后,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逐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征,同时在课的最后还通过把一个长方体变成长方形,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设计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表格,让学生通过预习,组织完成预习作业,课上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5、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运用长方体实物与学具,在小组内通过观察与交流,看一看、比一比等多种手段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