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儿童立场的智慧教师
——读《儿童立场》后感
江阴市峭岐中心幼儿园 沈芬
何为好教师?好教师,一个肩头担负着学生终身发展的重任,另一个肩头担负着民族未来的重任。《儿童立场》这本书读完给我的触动很大,书中成老关于“儿童立场”和“儿童研究”的解读与剖析引发了我的深层思考。成老说:“儿童研究应当是教育研究的母题,教育的一切研究都是以儿童研究为基底的,都要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发展而研究儿童。”其实这很好地回应了教育的哲学“终极三问”,成尚荣先生说“儿童告诉我们教育的起点”。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教育哲理在里面。
教育应是有立场的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基于谁为了谁。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同时影响并决定处理事物的不同方式和结局。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谁,又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又是从哪里出发的。在新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理念下,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该是儿童立场。
我们要坚持教育的立场就要坚持儿童的立场,就要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从而促进儿童不断发展。儿童是自由者和探索者,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然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所以,对于儿童的评判我们要谨慎,要有耐心去等待孩子。
作为老师需要一颗童心,因为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童心意味着创造性,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的品性的延伸。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造性;童心又意味着独特的思维,它总是把我们引导一个新的视域,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我们要带着童心才能解读童心,从而促进儿童发展。我们教师要与儿童共同成长,随着儿童一起长大,与儿童分享长大的快乐。
儿童立场是基于研究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及研究的开掘,儿童立场研究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儿童立场研究内涵更加丰富,研究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和成尚荣老师的起点一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儿童的起点不是0,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基础。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应该是立足于原有经验筑成的梯子上,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架引领他们继续向上攀登。
以往我们的教育教学都是教师预设课程,幼儿被动接受,尽管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也会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各大领域能力发展的均衡,但是却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更加没有去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已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自从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以来,开始改造我们的儿童观,重塑教育观。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所以儿童立场不是一种口号,而是要真正去研究儿童,与儿童一起研究。儿童研究为了儿童,但不能没有儿童,儿童始终是主角。
书中有一首陶行知先生写的《教师歌》让我印象深刻: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陶先生以他一贯的智慧与热忱,用一声声真挚的呼唤,告诉所有老师一个真理,只有了解、解放、信仰了儿童,才能做真正的儿童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探索新规律、新事物,多俯下身和儿童交朋友。因为在他们身上藏着教育的起点,找到了起点,我们才不至于南辕北辙。
孔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和仁者并举,其中有一深意:智者当有爱心。
教师应是智者,应该是有大智慧的人,要具有爱心。心中有爱,才会去认识儿童,才会发现儿童,才会在努力赶往伟大教育事业的路上,不忍心撞到一个儿童。就让我们追随成尚荣先生的脚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陪孩子们一起站立在课堂中央,只有这样,才是你和我最闪亮的“儿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