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 2016-06-27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跨学科课程开发的尝试与思考

                      ---以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为例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    石培军 钱志刚13646161895

摘要:跨学科课程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穿越深水区的关键,基础教育要找准切口,开发跨学科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与创造性实施,构建适合学校特点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创建多样化的融合性课程实现方式,实现跨学科课程创建愿景。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因此,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提高对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整合的重视度。不少中小学校也在实践层面进行一了定的尝试和探索,但这种探索主要集中在学科内的课程整合,学科间的课程整合、跨学科课程开发则少有涉猎。笔者以为原因有三:1、学校层面,跨学科课程开发动因不足。在升学压力的情势下,基础教育阶段分学科教学仍是已知的最好选择。尽管很多省市实行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考试科目,但试题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仍处于浅层阶段,分科教学仍能应对,跨学科课程的开发没找到合适的突破口。2、教师层面,跨学科课程开发动力与能力欠缺。首先,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着眼于其本学科的教学业绩上,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必然被边缘化。其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真谛缺乏深入理解,对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仍处于迷茫状态。第三,长时期只关注本学科课程建设,导致教师缺乏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3、学生层面,跨学科探究的动因不足。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跨学科融合性学习对自己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帮助不大,跨学科课程只是个别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因此,在现有教育评价体制下,探索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跨学科课程建设,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穿越深水区的关键。

一、找准切口,开发跨学科课程

选择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进行跨学科课程试验,好处有三:1、语文、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三门最重要的学科(语数外)之二,占了大半壁江山,教学地位空前重要,不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社会,都会鼎力支持。这也是当下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2,语文、英语科目都是语言类学习学科,其工具性、人文性特点是相似的,便于相通相融。3、师资基础好。目前中小学师资年轻化、高学历化。一方面,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英语四级学习背景,很多年轻的教师还具有英语六级、八级学力水平;另一方面,汉语作为母语,不少英语教师的中文文学表达能力也很强,能够开发出较高水平的融合型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施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语文外语融合性课程的开发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创造性实施

 

 

 

 

 

 

 

 

 

 

 

 

 


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这给语文英语融合性跨学科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大的行政支撑与实施空间。为此,我们要求语文英语学科教师,在正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从语言思维方式与文化底蕴方面向对方渗透与延展。语文学科选择教材中英美国家文学作品选文教学为突破口,进行英语文化渗透。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作品《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教学。首先,教师在要求学生诵读中文译本的同时,也诵读英语原文,感悟其中的英语文化内涵;然后,从演讲中所使用的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最后,教师从这篇作品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观念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文明追求。同样,英语老师也不再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多地关注课文的文学性。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逐步掌握就某一深度话题进行智性讨论的技巧,学习写出较强感染力的英语作品。

2、阅读课程的实施

阅读能力是语文与英语两大语言学科学习的核心能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根据我校学生的发展现状,我们目前主要开发了三大门类课程:

1)中英文比较课程

中英文经典译本差异比较课程。不同的译本一方面反映了译者对原作者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体现译者的文风。通过不同译本的比较,学生在字词选择差异的比较中感悟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别,体悟不同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力的差别。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小说开头的译文,便可感受到各家译文的差别: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了一条小船,在墨西哥湾流捕鱼,出海八十四天了,连一条鱼也没有到手。(黄源深译本)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经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到。(吴劳译本)
    
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张爱玲译本)
   
学生对三个译本的语言风格差异的比较过程,就是对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深度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及译者深度理解的过程。

中英文口语表达与文化差异比较课程。口语是生活语言,是语言与文化差异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中,我们不仅在校园内营造了多样化的现实语言情景,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发了多样化的虚拟情境,增加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中英文时文时事阅读与互译课程

课程内容关注新闻热点、社会热点。一方面,符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他们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加深学生对阅读课程的理解,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美国奥巴马总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一经播出,我们马上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新动向。课程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最逼真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3)译文赏析类课程

让学生从英语经典作品的优秀译文的赏析中,感受英语表达方式与思维方式的特点。如《哈利波特经典段落赏析》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对原作和译作反复阅读。首先进行宏观分析,体味译作是否符合原作的意图,内容、形式是否达到和谐统一,原作的意境、神韵是否得到再现。然后,逐词、逐句、逐行、逐段对照阅读(标点符号也不能忽略),进行微观赏析,多角度、多层次细细品味译作韵味。另外,现代经典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风格体现了现代英语的发展变化特点,增加了这个时代的新鲜元素,对青少年更具吸引力。

3、文创课程

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与普通单一学科课程的最大不同在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能能力。因此,跨学科课程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为此,我们开发了经典演讲作品中英文对照演说课程、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课本剧表演课程、经典影视桥段模仿课程、中英文文艺创作课程等。通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校园广播、经典桥段配音与模仿、话剧实验等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体验文化的魅力。通过中英文写作竞赛、微视频制作、毕业典礼汇演、元旦晚会等活动,给学生搭建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

三、语文外语融合性课程的创造性实施

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为科学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我们将校园规划为三大课程学习区域:浅阅读学习区-深度研学区-文创表演区。

1)浅阅读学习区:

阅读角:给每个班级配备微型书柜及专用阅读区。(部分班级配备自主阅读学习区)

漂流书屋:在校园内设置若干个流动阅读书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随机阅读。书籍由学生捐助、推荐。(学生写出推介文章,学校每周评选十佳推介书目及推介文章,予以奖励。)

阅读广场:校园内,在学生主要课外活动场所,设立自助电子阅读设备,为师生提供先进、快捷的网络阅读环境。

2)深度研学区:

多媒体视听室:供学生进行语音听力训练及影视欣赏用。

多功能语言教室:多功能语言模拟实训室兼容电脑教学、语言实验实训、多媒体制作和英语模拟实训“四合一”功能室,能够为学生提供仿真情景实训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环境中借助电子技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深度阅读研学室。供学生开展主题性阅读、资料查阅、师生共读、主题阅读社团活动。

电子阅览室:建立课程基地专题网站,便于师生、家长、校外教育支持性人员线上阅读及互动交流。

3)文创表演区

实验剧场:供学生举行各种大型表演艺术活动。

文学杂志:师生文创表现平台。主要供各主题阅读社团呈现阅读创作成果用。

影视制作室:师生文创表现平台。主要供兴趣特长生配合各主题阅读社团呈现阅读创作成果用。

基于语文英语跨学科学习的校园设计突出自主、互动、体验、趣味、数字化校园文化环境特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创建多样化的“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实现方式

课堂融合性教学

通过朗读、诵读、倾听训练、问答训练(交际语言)、演讲、辩论等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落实国家课程目标的有效性。

自主融合性学习

通过午间阅读、课余随机、随性自主阅读、学术性研读等课外自主阅读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交流互动

通过作家讲坛、主题阅读沙龙、社团活动、师生共读、专题网站、QQ、微信群互动、亲子阅读、远程互动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等。

情景融合性学习

语言的学习需要情景的创设。我们通过模拟情境的设置,增加学生的语言环境体验。而且,根据跨学科学习的需要,所有跨学科学习活动课都可以安排相应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走进农村、农田、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街道,感悟与体验。

这些学习方式将使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建设跨学科、实体化、社团化、系统化、制度化。

四、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深化对跨学科课程的理解,积极探索下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课新路。

1、跨学科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共同走向

当今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成就,很少是单一学科的尖端发展的结果,更多的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的成果。因而,欧美国家跨学科教学研究备受关注。如,成为现代欧洲教育名片的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其一大特色。其课程目标是,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未来社会真实生活中所需要的综合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芬兰的跨学科主体性课程包含7个主题:作为人的成长,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责任,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媒体技能与交流,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美国,跨学科课程已成为学校改革的代名词。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学校还联合开展了跨学科课程发展与交换学生研究项目,项目提升了两国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视自己和社会的能力。

我国上海教育科研项目“高中生跨学科活动辅导”从1996年开始,持续进行了20年的探索,在实践与理论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各省市高考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设置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科目的省份不断增多,显示出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设计。由此,高中学段跨学科课程将会得到空前重视,相应地,初中、小学学段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也将成为学校关注的热点,跨学科课程成为现代课程改革的共同走向。

2、跨学科课程是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

新课改理念核心理念是: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参与与与个性化思考。跨学科课程比单一学科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因主要来源于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跨学科课程为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进行多样性的观察、思考与表达提供了更加辽远的空间。其次,跨学科课程设计的主题、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跨学科课程必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更多的关联与咬合,实现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再者,跨学科课程必然引发多学科视角的观察与思考。雅各布(Jacobs)认为,跨学科课程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方法论和认识论,从多学科领域检验一些重要的主题、问题、难题、话题或者经验。因此,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基于多学科视角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得以激发与运用,为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可能。比如,在“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自觉地选修了35门校本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深度参与了课程的实践活动,基于同一主题的语文、英语语言表达中融合进更多的现代元素,不同文化视角的观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富有现代气息。

3、跨学科课程是实现现代教育理念的理想平台

首先,跨学科课程拔高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跨学科课程并不弱化单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另一方面,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异同性分析比较,使学生对单科概念、原理及思维方式有更加全面、更加辩证的理解,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有拔高作用。比如,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更加注重多视角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第二,跨学科课程重视行为目标的落实。跨学科课程往往是以主题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与学生生活所需要的各项实际能力联系更加密切,更注重实践性,使知识更好地转化为技能,从行动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第三,跨学科课程关注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跨学科课程更多地关注生活与社会,使价值观由文本、口号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另一方面,跨学科课程给学生全员深度参与提供了可能,给学生的合作、协作、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和平、合作、互助、包容行为的自觉。

第四,跨学科课程促进能力目标的实现。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课程,实践性更强。学生在面对难题时迅速提取信息、对零散、杂乱的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过程,其间,新技巧、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的出现成为必然

4、跨学科课程旨在培养良好的综合性学习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首先,跨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当学生面对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与深刻。第二,为增加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我们尽量使学生由“读得懂”延伸到“看得清、听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不仅在校园内给学生创造情景学习环境,还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中感受课程知识内涵、享受学习的快乐。第三,跨学科课程中,人文性教育比例大幅增加,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健康扎实的基础。

(二)、基于学校个性化发展设计跨学科课程

1、基于学校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内容选择

校本课程是彰显学校特色与个性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跨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学校个性文化为指向,应该基于学校的个性发展对校本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对校本课程的结构进行主题明确的系统化构建,而非随意拼凑。如,我校作为一所农村重点高中,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质朴大气、善思有为”的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高素质现代社会公民。我校构建的“语文·英语融合性”跨学科课程,一方面注重学生语言工具性基本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体现“基础性”特点。而无锡市锡山高中作为无锡市区重点高中,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拔尖、创新”的国际化高端人才。学校选择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 跨学科课程,体现了“高端创新”的特点。两所学校的课程内容选择都符合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与个性化文化。

2、基于学校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实施方式,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学校的个性化文化定位,也决定了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如,我校作为苏南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围墙外面既有农田、又有工厂、又临步行街商业区与长泾老街明清建筑旅游点,所以,“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更多地走进农村、社会、工厂,使课程学习与现实的生活情景紧密相连。而锡山高中利用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撑的优势开发了《人工智能》、《Scratch编程》《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互动媒体技术》《机器人教程》《物联网与生活》《3D打印与生活》等课程,开展了学校科技节、“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物联网传感设计大赛等活动。从内容选择上符合其“高端创新”的办学目标,从活动形式上看,符合学校活动空间狭隘的现实。两所学校都基于学校个性特点,形成了适于本校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3探索因材施教的趣味化实现方式。

首先,在课程难度设计上,我校构建了基础、拓展、学术层级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构建了阅读、对话、视听、表演、文艺创作等多样化课程,尊重学生个体特点与差异性,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既实现了分层教学,又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比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愿景。

第二,跨学科课程活动基于学生的兴趣设计。我们在开发学生网上在线自主学习系统时,加入了游戏元素(如,加注能量、过关、奖励等),在教学情景设置中融入了段子、小品、喜剧等娱乐元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4、项目驱动,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

首先,承担跨学科课程研发的教师,要认真研读融合对象学科的教材,大体了解其学科知识框架、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和融合对象学科教师的不断交流,理解其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找出于本学科的共同点与相似点,构建跨学科融合性课程体系框架。然后,相互协调,寻找相关学科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对接点、渗透点,选择课程素材,编写教材。学科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融合的过程,跨学科课程的建设,迫使教师形成成长共同体,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团队协作、共同成长,在融合性教学的新领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领跑者。比如,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建设,要求教师中英文兼修、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中英文学科素养,还要积极探索中英文融合教学的方法,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1、成绩评价

就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而言,测验考试成绩评价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令人满意的学业测试成绩能获得学校、社会与家长支持,给跨学科课程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2、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学生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一种评价方式,以检测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

教学过程为:选题:教师至少列举3个以上的项目选题,或者学生自主拟题。

项目活动方案设计:教师至少提供3个以上的项目方案实例,供学生模拟参考;项目报告表现方法,如,word样本和ppt样本。

项目方案论证:教师对学生活动方案提出修改补充建议。如,资料搜集路径、实践活动步骤、细节等。

师生交流:对学生项目实施过程实时跟进观察,及时予以指导。

项目评价:教师为学生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打分。

3、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但,档案袋内容的确定还主要限于老师对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个性特长、技能熟练程度、创新潜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量化的方面加以描述性评价。我们认为,档案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眼光,选择要放入的学习成果,如:图片、笔记、反思性材料、日记等,也可以建立电子档案袋。教师只是一个陪伴者、被咨询者。

跨学科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在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方面已经已经走了很远。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既要借鉴,更要根据实际找准突破口,大胆探索与实践,探索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跨学科课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露.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J].基础教育论坛,201526):

[2]郭锋萍.大学英语项目式学习教学反馈及存在的问题 [J].东南大学学报,20137);

[3]张晓燕.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集,

[4] (日)西原明希著 (中)阚维译.日本和美国两所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项目研究,[J]教育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