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同一主题的立体阅读课程模式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 石培军 钱志刚
13646161895 [email protected]
摘要
基于同一主题的立体阅读学习课程模式是把单一、平面、静态的阅读转化为多元、立体、互动的阅读。这种阅读学习模式通过改变教学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围绕同一主题的阅读课程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多视角解读问题,形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愉悦学习愿景。
关键词 阅读主题 立体阅读 模式构建
知识经济时代,国民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甚至把阅读作为提升本国竞争力的重要国策之一。2015年3月1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会上说“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他同时指出,全民的阅读量逐年增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之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还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全民阅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是实施这项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必须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素养作为重中之重。创新阅读学习方式,提高阅读学习有效性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学生传统的阅读方式主要是阅读纸质文本,最近几年增加了电子阅读。但是,这两种阅读方式都是学生独自一人的用眼睛阅读,我们姑且称之为平面阅读。这种平面阅读,方式单一、缺乏同伴间的互动与交流。对一些求知欲极强,自主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来说,还能取得较好的阅读学习效果。但对于相当部分学生来说,这种单一的阅读方式是枯燥的,乏味的,很难坚持下去取得良好成效。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时代特点,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立体阅读模式在现代科技、社会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中的立体阅读学习活动是指学校中多学科、多部门构建统一的导读机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展览、听讲座、观看音像资料、参加演出、竞赛、沙龙等多种学习活动,把单一、平面、静态的阅读转化为多元、立体、互动的阅读,使学生单纯的读书,变为读、写、听、说、做、演等多样化学习活动。这样,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
近年来,很多学校已经在立体阅读课程开发方面做了不少尝试。这些课程的开发多以文学经典题材为主,个别学校还开发了双语(语文、英语)立体阅读课程。这种立体阅读课程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外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但是,由于处于尝试阶段,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参与的学科少,仅语文学科,或仅仅语文英语学科参与;课程的开发仍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与延伸上,应试功利性色彩浓厚;所开发课程是围绕教材堆积起来的,阅读主题间缺乏生态链接,略显散乱、零碎,没能形成课程体系;各学科开发独立的学科阅读课程,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缺乏生态链接;对学校学习资源利用协调性差,难于形成教育合力。在不断总结与借鉴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构建了基于同一主题的多学科参与的立体阅读学习模式,简称为“主题立体阅读” 学习模式。
一、主题立体阅读学习的特点
(1)文本解读的立体:多学科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开发阅读课程。一方面,各学科教师从自身学科的视角解读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从空间、时间、人文、艺术、哲学、社会、自然等维度立体解读文本。 这样,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阅读学习,打通学科间知识壁垒,融会贯通地用综合地方法解决问题。
(2)阅读方式的立体:把单一、平面、静态的阅读转化为多元、立体、互动的深度阅读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嘴巴讲说、用大脑思考、用肢体语言表演,进行体验式阅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除了一个人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外,还要与老师、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分享感受,互助、互动地利用多种方式学习。
(3)阅读主体的立体:学生、教师、家长、外聘专家、社会达人等广泛参与的阅读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人默默地摸索前进,而是在外援的激发、引导、帮助下高效阅读学习。比如,各学科教师围绕学习主题开发专题讲座、聘请高校或社会上有关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邀请家长亲子共读等。这样,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延伸至社会与家庭。
(4)阅读资源的立体: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也不局限于学校营造的流动书屋、阅读长廊等校园阅读环境,还可以利用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也不局限于让学生在学校小天地中读、看、说、做,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感受广阔天地的魅力,带到大社会中去,在农田中、在工厂里、在市场上、在闹市中体会所阅读作品的内涵。
二、主题立体阅读模式构建策略
1、通过改变教学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浅阅读学习区 深度读学习区 立体表现学习区
为保持学校环境对学生阅读学习持续的吸引力,优化组合学校读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浅阅读区:将书柜、报夹放在教学楼长廊上,放在运动场旁的树荫下,放在学生宿舍楼、食堂的走廊、角落里,形成浅阅读区。这些浅阅读区使得学生课余饭后、在教学楼走廊、在操场旁的树荫下,在去食堂、去宿舍的路上,学生可以随时停下来,随手拿点报纸、杂志、图书翻翻,让学生感到,书一直在等你,它随时出现在你需要的地方,让读书成为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另外,传统的书籍阅读当然很有必要,也必须是校园阅读的主要方式,但我们也可以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增加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增添全媒体阅读屏等电子阅读设备,让学生在新鲜、好奇中展开阅读。
深度阅读区:所谓深度阅读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要求阅读者对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正及反,探幽发微,发掘出文本的言外义、象征义、情韵义、哲理义、深层义。实现读者与文本以及作者的对话、情感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所以深度阅读是一个读文本、读作者、读自己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 静悄悄的的氛围。比如,研修室通过家具布置、色彩装饰、空间布局等各种不同形式营造和谐舒适、温馨高雅的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电影、电视作品的播放等多媒体阅读方式使学生采取多样化阅读方式获取信息,变换作品表达方式,让学生乐于阅读。
立体表现区:立体表现区就是整合校园广播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剧场、音美创作室等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写=写作、朗读、表演、艺术创作等形式表现自己对阅读主题的理解,实现体验式阅读。
2、成立主题立体阅读课程开发研究中心,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基于同一主题的立体阅读课程开发必须由课程开发管理中心根据学校规划确立阅读学习活动主题,统一规划。各教研组根据课程中心提出的学习目标、要求,把握围绕阅读主题的课程开发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各学科组所开发的课程应由课程开发管理中心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论证与评价。各学科组根据管理中心提出的修改建议对课程加以修正、完善,确保阅读课程质量。另外,课程管理中心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实时检测与调控,并对课程实施有效性进行评估。
3、构建主题立体阅读课程体系
首先基于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各学科围绕同一主题开发阅读课程。各学科从自身的视角解读主题。比如,围绕中学语文课本中常选的莎士比亚经典剧目《威尼斯商人(节选)》的课程建设。语文学科除了传统的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外,教师还可以开发《话剧艺术结构分析---以威尼斯商人为例》《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就---以威尼斯商人为例》《中西戏剧艺术比较---以威尼斯商人与雷雨为例》等课程讲座,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威尼斯商人》的文学评论。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威尼斯商人》的电影、电视作品(包括中英文版本),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进行话剧排练、表演;英语学科教师可以提供英文原著版本的《威尼斯商人》,供学生阅读,进而引导学生应用英语对原著进行缩写、改写、概括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艺术表演;艺术组教师还可以引导有音乐、艺术天赋的同学进行词曲、绘画创作;地理学科教师可以对故事发生地点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气象、洋流等地理要素对航海的影响作专题介绍;历史学科可以对故事发生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以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原著的深刻内涵;政治学科可以组织学生从法治精神、人文精神的角度进行法制辩论赛等,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其次,基于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性,各学科构建三级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学术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是所有学生参与的国家规定课程。比如,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著作,掌握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知识,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能力目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发同一主题的拓展性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面向那些对阅读主题有研究兴趣的同学,或有文艺特长的同学,比如,写作、朗诵、表演、词曲创作、美术创作课程等,让学生采用多样化方式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学术性课程是针对那些对阅读主题有深度研究志趣的学生开设的,目的是为高校培养拔尖人才,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这样的设计,既基于学科内部知识的逻辑性,从基础性阅读到拓展性阅读再到研究性阅读,使阅读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实现深度阅读,又基于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多学科综合阅读学习的活动,进行横向拓展。纵横结合,提升阅读学习品质。
4、构建主题立体阅读课程活动模型,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对学生而言,主题立体阅读学习路径可用下图表示。
在这个活动模型中,学校构建了若干阅读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通过读、写、看、说、做、演等活动,达成深度阅读学习目标。
(1) 阅读主题下的学生研究性阅读平台
首先,研究性阅读,需要宁静的充满书香气息的优雅环境。为此,学校在图书馆可以开设“阅读研修室”。研修室内的书架上应该充满教师推荐的围绕阅读主题的拓展性相关书籍。如,关于该著作的经典评论、知名学术专家的研究性文章、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背景资料等;研修室的灯光、家具、壁画都应该是让人感到读书是神圣的、是愉悦的;其次,学生的研究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给学生推荐需要阅读的拓展类书籍,甚至细化到一些重要的章节,甚至对这些章节的内容加上导读说明;研修室的隔壁应该有教师办公室,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与老师随时咨询、研讨。
(2) 阅读主题下的学生互动学习平台
阅读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感想,往往最希望和同一年龄段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思想也最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更多的互相交流平台。比如,引导他们成立社团组织、开展文艺沙龙、开设座谈会等,搭建他们进行思想碰撞与交流的平台。
(3) 阅读主题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
立体阅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体验作品内涵。即,让学生多写、多说、多表演、多创作。学校可以帮助、指导学生建设社团、组织俱乐部活动,并在校园文学报、校园广播站、学校宣传栏中开辟专栏,展示学生围绕阅读主题的文艺作品。指导、帮助学生排演戏剧、话剧,开展辩论赛等活动。科技类主题阅读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考察,到农村、工厂中实践。
三、主题立体阅读模式能够放大学生阅读学习效能
1、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整合现有师资资源,形成教学共同体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即通才。主题立体阅读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对阅读主题进行多视角全方位地地解读。也要求教师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对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如果教师仅从自身学科的角度解读阅读主题,很容易形成东鳞西爪地把许多知识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的现象,从而导致知识的碎屑化堆积。因此,在围绕阅读主题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各学科教师不仅从自身学科视角解读阅读主题,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开发与活动全部过程中与其他教师打通学科壁垒,在合作中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实现合作, 不断提升自身实施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形成教学共同体,开发出学科间互融互通的精品课程,
(2)整合现有校本课程资源,形成紧密联系的校本课程体系
教师与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要素。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校本课程的研发逐渐成为学校发展最主要的助推器。但由于对校本课程的实质理解上的偏差,不少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成“兴趣课程”、“俱乐部课程”、“学生社团辅导课程”。全校教师开发了几十门甚至几百门校本课程,其中当然不乏很多优质成果,但,这些课程开发中教师各自为战,课程学科分布遍地开花,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缺少沟通、缺位互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散乱,甚至流于形式。基于同一主题的立体阅读课程的开发,使所有的学科围绕一个目标构建课程,形成学科间知识、能力互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使校本课程结构不断优化、科学合理。
(3)整合硬件设施资源,形成集聚效应
校内硬件教育设施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益,主要看这些教育设施之间是否存在良好的生态链接。在大多数的校园环境规划中,往往将校园分割为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教学区、运动区、休闲区、生活区。教学区内也细分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区等。教师对这些区域的利用往往是单一的,没有设计出将这些区域综合利用的“活动链”。主题立体阅读课程设计的学生读、听、看、写、说、演等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将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演播室等教学设施实现生态链接,甚至于浅阅读区与深阅读区的链接可以将教学区、运动区、休闲区、生活区等所有的学校硬件设施实现生态链接,使教学实施效益最大化。
2、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实现愉悦学习愿景
首先,基于同一阅读主题的阅读活动,学校举围绕一个阅读主题开展众多的阅读学习活动,符合多元智能开发理论。众多的活动项目中总会有一两项是他喜欢参与的,完全可以实现全员参与的教育目标。改变了原来那种文艺活动成为极少数特长生表演秀,绝大多数学生沦为无奈看客的尴尬局面。
第二,立体阅读课程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互动互助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学生必然是乐于参与的,真正实现愉悦学习的愿景。
3、落实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主题立体阅读学习模式,从教学目标上看,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从教学内容上看,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从教学手段上看,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基于同一问题的立体阅读学习模式更能开拓人的心胸,启迪人的心智,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基点与视角,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愉悦学习愿景。
参考书目 阅读与国家竞争力〔J〕全国新书信息月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