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节选 2022-11-2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论语》读书笔记节选

             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董自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于这几句话,现在一般翻译为: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南怀谨认为,这种理解不太正确,我也深有同感。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都从小开始学习书本知识,应该明白,除了极少数人,大部分人对于学习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更不可能自发地时常温习功课。你可以回复一下自己在学生生涯中,如果老师不布置作业,你会主动把上学期所学的每门功课拿出来,从头到尾主动复习吗?
      所以说,“学而时习之”,在没有外力的约束下,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更谈不上“不亦说乎”。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这句话的重点应该放在“时”和“习”上。“学”就是“学问”的意思。古人把“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称之为“君子”。那么,“学问”从何而来呢?这里,首先要明确,并不是学历高,学得只是多的人就是“有学问的人”。“学问”指的是“随时随地地有思想,随时随地地见习,随时随地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一开始,可能做到随时随地地反省自己很困难,但是假以时日,从不断的反省中进步,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的进步产生认同感,也就是“不亦说乎”了。
     所以对于第一句,应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阐述的是取得学问的途径和宗旨,要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地学习,要向一切人,一切行为,一切对象去学习;这样坚持下来,自然会有进步,看到了自己每天的进步,自然就“不亦说乎”了。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通常被翻译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难道不高兴吗?
      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没有提前预约的情况下,朋友不请自来,我们会喜出望外的。试想:在我们刚刚经历大事,在我们勒紧裤腰带等发工资,当我们遭遇职业危机等负面事件的时候,如果有朋友突然打电话给你:“我从南京过来出差,路过你的城市,顺便来看看你。出来聚聚吧。”你会何等尴尬?你没有钱,没有时间,没有心情……这样的不邀自来的“远方之朋”,带给你更多的是惊吓还是惊喜呢?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可以理解为知己、知音。人生在世,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知音,遇到理解。当我们心心相印的朋友自远方而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该有多么的幸福。因为是知己,所以不管你处于人生的低谷还是顶峰,她都会深深地和你有同感。这句话中的“朋”,可以理解为现在所说的“同频之友”。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当同频之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她会乐你所乐,忧你所忧。在偌大的世界中,我们会因这份难得的情感而不再孤独。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句话的重点是“不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造成了每个人的思想、格局、看问题的立场都会有所不同。当我们不被他人理解,甚至被他人误解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应该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换位思考。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中间一句——不亦乐乎?
       何为乐?不妨借用明朝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
       一是“独乐乐”,也就是“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二是“与人乐”,也就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三是“众乐乐”,也就是“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