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生动起来 2022-11-2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让作文生动起来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新区    马勤花

摘要:日常作文教学的三种写作教学的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这是我们缺少了过程化的指导。学生作文的单薄,不在于言辞的不生动,核心问题是不具体,因此我们以人物动作描写的具体化过程为例,运用“拆”“加”“比”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过程的具体化,让作文生动起来。

关键词:作文生动过程指导

最近我们考了一次试,作文的题目是《因为有爱》,一看这个题目学生也是有话可说的,有内容可写的。绝大部分学生写作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奉献,自己十分感动,感受到了亲人的爱。学生作文的模式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第一段什么是爱,或者爱是什么,用一系列的排比句;中间主体部分叙述亲人对自己体贴入微式的照顾;最后一段再次点题,进行总结,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亲人对自己的爱。批完这次的作文,我的感受是亲人的爱泛滥了,廉价了,在淡而无味的叙述之后,突然灵光乍现感受到了亲人的爱,这种爱让人觉得平淡无奇,学生镇的是为了“因为有爱”而让日常的生活有爱。这本该充满温情的题目,最后却让人觉得寡淡无味,甚至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十分的单薄,难道这是语言不生动的原因吗?

从写作模式上看,这让我想起王荣生老师写的《写作教学教什么》。他说:写作要么不教,一教就变成了应试化的写作教学。的确如此,上文中提到的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千篇一律,这和我们平时所教的写作教学套路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成三种基本路子:第一种,给个题目,给多篇优秀范文,让学生自己先去学习,然后注意里面的词句运用,大量的引用等,然后让学生照着依葫芦画瓢;第二种创设情景,组织一次现场的比赛,让大家活动一番,为学生寻找素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活动写作文,这样学生就可以有话可说;第三种就是讲一下写作手法,比如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也会随之配套一些相关的语段进行讲解。本人在高考前夕就和学生临时抱佛脚就这么做过。甚至寻找热点话题,进行主题分类,然后打印对应主题的优秀作文,让学生背诵等。至于效果如何,从学生高考后的回忆得知,学生说:一到考场什么也不记得了,可见这些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作用寥寥无几。因此在日常化的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觉得作文写作教学没有必要,因为效果不佳,甚至感觉浪费时间。

从内容上看,学生写作的内容是分单薄,叙述一件家人对自己关心的事,要么下雨天家长不顾狂风暴雨,淋湿了自己也要把雨伞送到孩子的手里;要么是大清早天蒙蒙亮给自己做一顿早饭;要么是晚上很晚都要给自己端来一杯热气腾腾地牛奶。叙述完整一个事件,话锋一转,为什么家人对我这样好呢?噢,原来是他们对我的爱呀。在叙述的过程中,学生就像一个观察者,而不是一个受事者,在客观地叙述给评委老师。我们经常会和学生说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有感情,要写得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打动评委老师的心。因此学生都会把事情写得煽情一些,叙述的时候曲折一些。有一年上海市的中考题目叫“挫折”,等学生作文写完,会发现上海市突然多了好多单亲家长,因为学生不是让爸爸死掉,就是让妈妈死掉。

其实我们这些写作教学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缺乏过程指导。那么什么是过程指导呢?王荣生老师举一个例子。李白坚老师在课桌和讲台上拉了一根橡皮筋,李老师跨过这个橡皮筋,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个过程我们似乎看到了第二种写作教学模式,觉得不就是创设了一个情景嘛。但是李老师下面的行动就和别人不一样了,他准备好,准备跨,但是他做的那个跨过橡皮筋的动作是慢动作,他拉长了时间,先准备,然后一只脚踮起来,另一只脚蓄势,然后跨过,面部有表情,手里有动作。他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把这个跨的过程写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李老师对学生写作教学过程指导。

那么我想学生在写这段李老师怎么跨过橡皮筋的过程必然是生动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描写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李老师。所以我个人认为文章的生动不在于言辞的生动,生动的核心在于描写具体。如何描写具体呢?就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亦或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本人觉得这个写作具体化也是有方法可循的。我们以人物动作具体化描写为例,进行过程化的指导。

我们知道人物是文章的灵魂,动作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跃然于纸上,在经典作品里这样的人物随处可见,比如巴尔扎克作品中塑造的葛朗台

当本堂神父来给他做临终圣事的时候,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一见银制的十字架、烛台和圣水壶,忽然复活,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圣器。当教士把镀金的受难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让他吻吻上面的基督时,他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它抓过来,而因此耗尽了最后的一丝生命。

作者在这里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狠残忍,悭吝成癖的资本家形象。那什么是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呢?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物细小的动作的描写。在这个片段中作者通过“盯,抓”动作细节描写,在原本“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但是“一见银制的十字架、烛台和圣水壶”就“目不转睛的“盯”,之后用“耗尽了生命”的力气去“抓”这些银制品,把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对金钱贪恋的内心表现地无以复加。即使在神父为他做圣事时,眼里始终都只有金银。动作细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葛朗台疯狂追求金钱,爱财如命、贪婪吝啬的个性,揭示了由金钱崇拜带来的社会丑恶和人性沦丧。

那么如何进行人物动作化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

1)步步追问,细化过程(拆)

我们来看下面的一句话:华大妈拿出一包钱交给华老栓。这个过程太粗略了,那么该如何具体化呢?动作细节一闪即逝,我们对动作细节可以步步追问,将华大妈拿钱的过程细化:华大妈在哪里拿出一包钱?华大妈是如何拿出一包钱?华老栓是如何收好这包钱?华老栓拿了这包钱后怎样?原句就变成: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按了按;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2)充实语言,画其神韵(加)

动作细节描写不光是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还要描写出他是怎样做的:如对华大妈的“掏”华老栓的“按”可以进行补充说明,还可以对华老栓把钱装进口袋这个动作进行修饰,句子可以写成: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半天”“抖抖地”“两下”,这些词写出了华老栓夫妇这对穷苦的下层人谨慎小心、朴实善良的性格,以及买“药”前的紧张、急切的心情。

3)精准用词,显其个性()

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是不是对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就结束了呢?我们说动作细节描写中,要精心锤炼,选择恰当的动词。

比如把原句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两个“掏”改成“拿”,把华老栓“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改成“摸”同学们来揣摩一下,换了这两个动词能否达到之前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掏”比“拿”更加能够体现出华家的穷苦,华家的钱来之不易, “按”准确地体现“一包洋钱”的质地。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站起来。” 学生生动具体描写,不是仅仅教学生仔细观察,而是教给他分解的方法。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描写就是把很短的时间用很长的篇幅来叙述,放慢动作。我想学生通过具体描写来叙述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之事,比如在写父母给自己送伞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这样来写:外面的雨还在下着,我在教室里焦急地等待着我的母亲。不一会儿我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她来了。我的母亲穿虽然穿着雨衣,但裸露在外面的裤脚管处一片潮湿,那雨水一点一点的滴落下,在脚下一滩水渍。用手擦了擦还未擦干的脸,褶皱间夹杂着雨水,湿漉漉的手立刻在自己雨衣上擦了擦,发现手还是湿湿的,慌忙解开雨衣,在自己的衣服上又赶紧擦了两下,然后立刻急匆匆地把手伸进塑料袋里掏出那把干干的伞。母亲拿伞的一个过程原本一个动作,但是我们具体化了这个过程,放慢了镜头,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母亲如何在这样的一个下雨天把三焦急地送到孩子的手里的过程,这样一个细微动作之间必然会打动评分老师的心,才能让评分老师感受到具体的爱。

因此说让作文生动起来,不在于言辞的生动,核心在于具体化,而这个具体化就需要教师进行过程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