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科学”赋能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程构建 2022-04-1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理由:基于CLIL理念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英语实践活动课中开设“英语+科学”的课程研究,进一步探索跨学科的英语实践活动课程模式下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全面推进学校英语实践活动课程范式的构建。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实施思路以及具体实施等层面阐述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参考。



原创 

关亚欣, 王晓东. 2022. “英语+科学”赋能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程构建[J]. 英语学习, (2): 38—42


“英语+科学”助力英语课程“绿意盎然”

素养时代下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既要与国家课程改革目标一致,又要体现学校育人特色。学校课程体系要给跨学科整合课程研究留有空间,要基于学生学习需求,从主题内容上打破学科知识壁垒,促使学生开展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深度学习。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的“Green English”英语课程是在学校绿色课程体系下建立起来的。该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10%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遵循学校全人育人目标(Goal),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多种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Go),培养可持续全面成长(Grow)、具有国际视野(Global)的绿色可持续(Green)的“5G”未来人才。实践活动课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和实施载体。


1

课程目标——凸显探究与合作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同伴学习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论证、交流合作,最后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有助于其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升思维水平和创造力,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将英语与科学融合学习作为核心内容与方式的实践课程目标是通过“英语+科学”实践形式,开设基于英语语言和科学内容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创新的优秀品质,为未来人才培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用英语自觉、主动地阐释科学概念,表达科学观点,解决科学问题,完成科学探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方式,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

课程设置——强调融合与拓展


国家课程的实施具有统一性,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再开发。英语与科学课程融合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途径,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英语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多种方式,如与学校课表中的英语课程进行融合,通过实践活动课,结合本年级研究主题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将其纳入学校选修课或课后服务课程。通过“英语+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在英语的语境下达到英语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双重目标,实现语言与知识学习同步发展。


3

实施思路——贯穿真实与常态


任何一项教学研究,如果不能保证常态化的实施,或者不能贯穿于平时的真实的课堂、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仅仅体现为几节公开课,则一定不能展现出其意义与生命力。学校开设“英语+科学”的实践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真实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强调学习过程及学习体验。


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启发、探究、体验的课堂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将实践活动与常态化英语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完善课程建设,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育人理念。


“四化”策略

使“英语+科学”课程“根深叶茂”

1

跨学科研究促教师研究整合化


教师在整合英语与科学课程时首先需要了解科学的知识和思维过程,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学校要组建教师研究团队,集体备课,优势互补,统整学科知识和教学策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教师队伍、研究内容、教研形式以及研究成果的整合化。


1

教师队伍整合化。学校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题教学备课组,打破学科界限,吸纳英语、科学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2

研究内容整合化。教师通过共同研究英语、科学课程标准,国家教材以及Light Up Science教材,寻找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研究点,并与各自所教年级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统整,通过多种形式,以点带面开启教学团队的常态化研究。


3

教研形式整合化。学校可邀请市区教研室的英语、科学教研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为教师引进优质资源,引领研究方向。同时,学校还可通过论坛、现场会、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邀请其他兄弟学校、实验校教师共同参与,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通过分享交流,提升团队的研究能力。


4

研究成果整合化。学校可通过师生共同研究,结合市区等创新型成果比赛以及英语演讲比赛等契机,开展实践成果收集、结合时事的中英文调查报告撰写、中英双语演讲等实践活动,提升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与素养。


2

相同主题链接促课程实施常态化


教师可选择相同的主题作为研究点,突破学科的局限,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不同学科中同一领域、同一概念的有效链接。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在不同学科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并将其加以整合,生成新的理解,从而实现围绕相同主题的多学科深度学习。


以“健康饮食”为例,北京版小学《英语》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中都包括“饮食”这一话题。Light Up Science教材2A Unit 2 Healthy Life健康生活这一单元中也包括健康饮食的分类,健康环境分析,生活习惯养成,如何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等话题。


分析以上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重组、补充,拓展相关资源,并结合“英语+科学”实践活动课,开展以“健康饮食,合理搭配”为主题的常态化研究,建构大教育观。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相关知识,基于生活中“饮食制作”的环节,参与观察、实践、操作为一体的实践课程,分析认识多样食品,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合理搭配日常饮食。


3

学习活动设计促思维活动显性化


教师可以通过制订学习目标、设计探究活动、使用思维工具,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具体化、可视化、显性化,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学习目标制订体现学生思维活动。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统领,“英语+科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既要关注英语学科,又要关注科学学科,但此目标的制订并不是两个学科目标的简单罗列,而是要结合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实践活动主题进行整体设计。


如在Light Up Science 2B Unit 1 Who Eats Who这一课中,教师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


①学生能够在教材创设的语境中使用(A leaf/A caterpillar) is food for(a caterpillar / a bird).或(A fox) eats(a bird).的句型描述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②学生通过探究动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观察、比较、分类等思维方法。


③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并能够体会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生态平衡的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此目标体现双学科特点,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实践活动设计开放式的探究环节。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材料进行活动。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重感官积极寻找答案,充分锻炼动手操作、思维表达的能力。通过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交流、倾听和思考,学生的科学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科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通常遵循“具体准备阶段—认知冲突和建构阶段—元认知阶段—架桥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等环节进行活动设计。


下面就继续以Light Up Science 2B Unit 1 Who Eats Who为例进行说明。


环节1 具体准备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猜谜游戏“Does a fox eat a bird? Or does a bird eat a fox?”为本课学习作铺垫。


环节2 认知冲突和建构


通过情境引入,给出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故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探究和讨论解决认知冲突。教师提供不同动物的图片,学生通过拼图阅读等合作学习方式找到更多的食物链,填写任务单。


环节3 元认知


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遇到了哪些困难、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寻求帮助等,理解食物链中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节4 架桥


学生将学到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食物链,激活思维,拓宽知识面。


环节5 拓展延伸


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狼—羊—草—田鼠”生态失衡的实际案例,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保护生态平衡?”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食物链对保持植物和动物种群数量的自然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通过多种思维工具呈现思维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在“英语+科学”实践活动课中,教师采用问题情境设置、可视化思维图应用以及活动类型细化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首先,问题情境设置要合理、真实,具有层次性。


一要关注连接性问题的设置,如“Electricity”一课的所有话题都围绕“电”展开。


二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设置生活化问题,即在紧贴生活实际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教学。生活化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和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四要设置启发性问题,以问引思,适当提出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如“If there is a bulb, how to light it?”,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可视化工具,鼓励学生思考要“留痕”。学生思考之后,在手写板上结合思维工具图写一写、画一画,体现活动过程和思维过程。如Light Up Science 2B Unit 1 Who Eats Who一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选取一种动物并在手写板上绘制食物链的活动外化概念,体现学习思考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迁移知识、应用概念的能力。


细化活动类型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观察活动、实验活动、设计制作活动、探究活动等不同类型。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设计要点和活动任务,形成思维培养课堂范式。


如探究活动类课程,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逐渐加强,教师可以给他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


如前面提到的Light Up Science 2B Unit 1 Who Eats Who一课,教师就采用“提出问题,作出预测,制订计划,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分享结果,评价和反思整个探究过程”的步骤开展教学。此程序不用每个环节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取舍。


再如实验活动类课程,教师则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交流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等活动流程。在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讨论,书写实验记录,分享实验结论,培养高阶思维。


Light Up Science 5A Unit 3 Lesson 3 Microbes and Food一课,教师通过“课前参与(调查问卷的制作与分析)—课中动手实验(设计制作面包流程图)—课后延伸(拓展用微生物制作其他食物的明信片)”的步骤开展教学,聚焦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4

评价活动融入学习实现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以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将教学、学习、评价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明确评价内容、细化评价指标—确定评价量规、形成评价工具”的路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同时考虑到跨学科研究特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及个性化发展。


在评价活动设计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明确评价内容,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对实验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指标上的细化。学生可以使用自我评价表随时检测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勾画每个阶段完成情况的方式进行统计,还可以通过细化各个阶段的评价指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过程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观察报告等方式记录探究成果。


例如针对“饮食”这一话题,教师通过设计活动评价量表,将“合理健康饮食”的主题意义贯穿活动始终。学生在熟悉合理饮食结构过程中了解不同食物特点,通过任务单连线、匹配等活动准确判断食物类型,之后在自己的生活习惯里圈画做到的内容,从而评判自身饮食习惯是否合理。最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内容,通过画合理膳食结构图展示阶段性成果并进行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此外,学校还定期收集师生对课程的整体及阶段性评价,及时总结、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感悟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课程反馈。评价反馈更关注学生在课上的实际获得感,教师也可以把反馈看作是学习工具,更好地完善课程研究与实施。


研究启示

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不仅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选择,更拓宽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为积极、快乐地学习英语提供了必要保障。通过“英语+科学”实践课程的实施,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收获巨大。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断提升,课堂评价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然而,学校的“英语+科学”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深入研究与持续改进。如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除使用Light Up Science教材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科普类绘本等资源进行补充和拓展。又如课程开发方面,在“英语+科学”课程外,学校还可以进行“英语+X”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课堂活动的时间也可以从40分钟拓展到90分钟等不同的长短课时形式,形成一系列跨学科课程,实现更多学科内容和语言的融合学习。


作者简介

关亚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教学主任,高级教师,北京市英语骨干教师。

王晓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外语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

以上内容节选自《英语学习》2022年第2期“专题”栏目,页码38—42,原题为《“英语+科学”赋能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文章版权归《英语学习》所有,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


参考文献

  • Lin, A. M. Y. 2016.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CLIL in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EAL) Contexts: Theory and Practice[M]. Singapore City: Springer.

  • 侯静. 2020. CLIL教学的4Cs理念对英语专业学科素养培养的启示[J]. 英语广场, (133): 47—51

  •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王建平. 2020.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程群建构实践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杨澜, 陈冠伊, 殷洒. 2020. 多元视角下的课程整合[J]. 基础教育课程, (269): 29—38

  • 张瑞芳, 等. 2018. 小学科学高阶思维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张莲, 李东莹. 2019. CLIL框架下语言、思辨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5): 16—24



  • 阅读(6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