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读《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
朱丽华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写作教学也是以阅读教学为基础的,所以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目前,各学段的语文课程改革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文本标准化的解读,课文程式化的分析,这些都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课堂上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王荣生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有一些收获。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来说,模式化的问题却普遍存在。
首先,教学方式单一,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沿袭原有的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认真一点的孩子在安静地记录老师传授的各种知识点,实际上这个过程学生并没有跟文本对话,没有多大听课的兴趣。
其次,教学模式僵化,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模式还是解放初期苏联传过来的“红领巾教学法”(也就是在讲授《红领巾》这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认知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一般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步骤:解题介绍作者——初读文章熟悉字词——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总结课文介绍写作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确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语文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学方法逐渐固化,教师只要进行阅读教学就是这几个环节,基本上形成了思维公式,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个性及创造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关于“阅读”的专业知识,然后阐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和路径,再结合阅读教学的实例探讨了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展开教学环节,分别阐述了散文、小说、诗歌、实用文章、文言文等阅读教学设计方法并呈现了多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样本。匆匆读完,不免肤浅潦草,书里值得学习借鉴的观点有很多,比如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营造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等,简单跟大家分享两点:
一、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学情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校的学生,以我校为例,基本上都是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以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再辅以网络的帮助,很容易就可以达到跟老师一样的理解深度,获得鉴赏的结论,那么这样的课程就不容易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我们不断地重复学生可以习得的浅显知识和陈词滥调,会消磨掉学生的阅读期待。那么我们课堂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呢?用王教授的话来说主要是以下三点:学生不喜欢的地方,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二、深挖文本,构建深度课堂
我们课堂上很多有时候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灌输一些大道理,分析人物形象,讲解课文内容,大多数从并不重视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忽视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性。
比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在这里面实际上有一组定语中心语搭配的异化,一般描述笑声的时候,我们会用“欢快”“爽朗”这样的词语,而“明朗”则一般是形容天气的,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明朗”这一词语在表现人物性格上的指向性,是鲁迅先生明快、开朗、直爽、平易近人性格的诠释。
《故都的秋》一文,“清晨秋院静观图”是写景写得最美的,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会带着学生逐一分析写了哪些景物,一一罗列:屋子是残破的,天空是高爽的,驯鸽的声音是清脆的等等,把景物找完了以后,再讲一点写作手法,就得出北国之秋“清、净、悲凉”的特点,实际上学生内心并没有对北国之秋有多大的感触,所以在解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可以在分析完景物描写后将重心转移到体会郁达夫对景物以及氛围的态度,秋天总会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产生悲秋的无奈,但作者去一反常态,格外喜欢向往,在这样问题的指引下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将感悟的触角深入到文本深处。再比如在分析“槐树落蕊图”时,也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不写槐树在树上的状态,而写它落在地上的样子?为什么不从听觉、嗅觉写落地槐花?为什么在写完铺面槐花的地面之后还要写到“扫帚的细纹”等。
《祝福》一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词,挖掘文本的深意,如让学生辨析“告诫”和“告诉”的不同,区别“沾手”“帮忙”与“插手”的区别的语用差异:“只是暗暗告诫四婶”,其中“告诫”是带有警告的意思的,不是一般的告诉。还有“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用“沾手”一词充分表现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歧视,是一点点都不能碰到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品词斟句,从细微处分析言语,逐渐细读文本,感受语言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