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目中有人” 2022-01-25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教育需要“目中有人”

陆叶

长期以来儿童是不受关注的。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我们是“看不见”儿童的。最早的一部儿童宪章是1923年起草的《儿童权利宪章》。1959年的联合国大会才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也就是说,上个世纪中叶我们才承认了儿童,才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才承认了儿童所拥有的权利。而真正从法律意义上承认儿童的权利,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次大会,以25号决议的形式正式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个公约已经有将近200个国家参加了,我国在1991年12月经全国人大正式批准,成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

重视孩子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要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强大奠定人才基础,谋求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做好教育工作。好的教育,最重要、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教育工作者要“看见”孩子。

暑假阅读了朱永新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一书,书中作者与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大家跨时代跨时空的对话,展现了具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思维碰撞,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一、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

看见孩子,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法。课堂上,孩子们那些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感情色彩的句子,与老师原先准备的那个沉闷单调、一成不变的答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课堂教学,就是要保护这种积极的求异性,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地思考问题;就是要培养这种洞察的敏锐性,让学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知识或假设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殊性、重复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获得发现;就是要珍惜这种想象的丰富性,让学生带着主观臆测,哪怕是虚假和错误将感性认识暴露出来;就是要激发这种灵感的活跃性,让学生学习兴奋的选择性得到泛化,神经联系的突发性得到加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教师有这样一个观念: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

当然,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也不仅在课堂上,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孩子成长一切的生命场域中,都需要能做到。

二、让孩子站在家庭舞台的中央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在家庭中,孩子常说“你们什么也不懂”,另一层含义是:你们没有看到我在想什么,没有理解我内心的感受。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想让孩子愿意接受自己的抚育,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孩子能感受跟父母存在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己认可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表现在:相信抚育者,相信他有能力照顾自己,可以与他亲近,建立某种联结。

家庭教养的秘诀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在孩子心中担当了什么角色。这是为人父母者需要时刻谨记的。

父母及任何扮演父母角色的成年人,都是大自然为孩子专门打造的定向的“磁极”。在亲子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感受到存在感。身为父母,只有和孩子构建了原生依恋关系,才能承担起引导孩子定向的责任。有利的亲子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就不会再产生了。在孩子仍然需要父母管教的时候,如果亲子关系的主导地位被其他关系替代了,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有利的亲子关系必须具备: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一方对另一方有着养育的欲望,有为对方拼尽全力的能力,有为对方的成长牺牲一切的意愿。在家庭中,父母只有“看见”孩子,才能让孩子站在家庭舞台的中央。

三、让孩子站在社会舞台的中央

“什么教育最能发展儿童,什么教育能让儿童幸福成长?”这次疫情或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疫情发生后,有人曾在第一时间呼吁:“停课不停学”固然重要,但守住教育的底线、关注教育的本质更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面对灾难,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来教育儿童?我们能不能把疫情灾难作为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重构我们的教育?面对这样一场疫情,我们除了教会儿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应该传递哪些理念和认知?

一线医务人员的执着坚守,各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这在疫情防控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感人的场景也可以化作课堂的养分,让孩子们乃至于全社会共同思考:在生命面前,个人、集体、政府乃至于全社会的“所为”与“应为”到底是什么?今天的儿童就是未来的专家、医务人员、公务员、企业员工等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究竟要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理解责任,这些都涉及到生命教育。

应该说,生命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本来就是为生命而准备,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一个人的生命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同时拓展一个人的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个生命在社会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曾经也都是儿童,儿童也都终将是我们。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每个生命,每个儿童都和我们的命运休戚与共时,都和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拉起每一个儿童的手,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和儿童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