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生本课堂
顾山实小 周亚美
一、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创始人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形成了从学习者出发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德育观、评价观和管理观,生本教育呈现出丰富的意义。(不展开了)
二、生本课堂解读
何谓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称为“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课堂。
“生本课堂” 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师本课堂”的重大改革,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备课时,由原来定的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学什么、怎么学”
教师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课堂与学习交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
评价一堂课不看教师的“表演”如何,重点看教师组织是否到位,能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习。
课堂是学生的展示台,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否积极、高效、快乐的学习是课堂的主要评价标准。
生本课堂具体表现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程”。
1、四突出:①突出学生②突出学习③突出合作④突出探究
2、三个转变
①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②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③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3、生本课堂教学流程
学生个体先学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上台展示——评价激励超越
(1)学生个体先学,设置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那怎样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先学呢?
生本教育提出了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把明天学习内容的目标、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
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先学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为第二天的小组交流提供了知识上的保障,从而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
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此时,我们就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先进行小组内的学习交流,把在完成前置作业时找出疑难知识说出来,向已经学会同学请教,会的学生就教不会的学生,从而建造一个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的学习氛围。
(3)小组间展示、互动点评
小组交流之后,各个小组要对自己的讨论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解决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让学生之间互相作评价,让学生学会聆听,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分析别人的缺点,给予纠正。
(4)评价激励,超越和巩固知识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老师在学生交流展示中是点拨与调控作用。
三、打造高效生本课堂的策略
1.观念更新,理念内化
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以转变已有观念为前提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其次才是一个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
观念决定行动,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核心能力充分发挥的“启动器”和“方向盘”。
教学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念问题,理念改变了,教学自然会有创意。
分享六个重要观点:
观点之一: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学好知识,而且也能让自己轻松起来。
观点之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成长的快乐。
观点之三:教师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努力打造具有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课堂。
观点之四:不是书上所有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也不是由教师讲过的内容才算学过,不是教师能给学生讲明白就是好老师,而是会引导学生想明白的人才是好老师。
观点之五:三讲三不讲。所谓“三讲”就是:教师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所谓“三不讲”就是: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观点之六: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把智慧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把知识装在脑子里。
2.读懂学生,高效对话
要落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核心理念,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真正“读懂学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经典名言: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从哪几方面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举例)
3.读懂教材,明确目标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
路不熟要走好多冤枉路。
教材不熟要做好多无用功。
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要在“深入”上下工夫,在“浅出”上做文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本节课主要知识点有哪些?(2)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什么?
(3)教材编写遵循了学生的哪些心理规律?(4)教材中潜在的思维价值与教育资源是什么?
4.适度拓展,开阔视野
很多老师备课,基本上是“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仅仅满足于书上的例题“讲过”,课后的习题“练过”。长期这样教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真有可能被老师“教傻”。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儿童知识化,而是让儿童智慧化。要提升学生的智慧,教师就不能“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伸长“学习的触角”,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够收获更多“能带走“的东西。
5.经历过程,自主建构
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6.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江阴市小学“三力”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标准是“多学、精教”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己阅读文本材料或进行操作实验,进行自主学习。
“先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超前性
先学即学生的学习在前,教师的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学可以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二是独立性
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阅读、思考乃至作业活动,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是对学生独立学习后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三是差异性
从时间上讲,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
从效果上讲,每个学生由于基础和能力不一样,同样的内容,先学的效果和理解的深浅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正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
所谓“后教”,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自己独立学和组内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后教”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先学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参与性
先学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学生通过先学带着自己的问题、困惑、思考、想法、见解和意见进课堂,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求知和展示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师生真正成了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三是发展性
先学后教的课堂具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功能。先学后教可以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因此引导和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
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
洋思中学总结出来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策略是: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叶圣陶说: “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
生本课堂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三个五”:
教学“五让”: 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方法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
教学“五个到位”: 1.优化“看”的过程,观察到位。2.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 3.优化“说”的过程,表达到位。 4.优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 5.优化“练”的过程,训练到位。
教学“五不”:
(1)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
(2)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
(3)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教;
(4)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
(5)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8.局部美容,增加亮度
一个人,割了一个“双眼皮”,或者换了一个发型,都会使整个人看起来比较精神。
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某个教学环节如果设计得特别精彩,学生非常投入,学生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好。
一节课要想出亮点,有两种途径,一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某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亮点”;
二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抓住时机,机智调控——“生成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