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就给,好吗?
每一个人内在都有一个装着痛苦的玻璃容器,痛苦像水一样装在其中,有的人可以装1升的痛苦,有的人可以装2升的痛苦,装2升痛苦的人更能“忍受住痛苦”,心理容量更大,承受能力更强。
最近,9岁的南南一看到爸爸妈妈给弟弟买玩具,就吵着闹着也要爸爸妈妈买玩具,不是今天要买电动汽车,就是明天要买遥控飞机,爸爸妈妈觉得不能偏心,一听到南南要买玩具,总会满足他,家里的奥特曼和恐龙已经堆了整整两大箱。原本以为玩具买回家,南南会听话,哪知他现在越来越会发脾气。
南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原因是从小爸爸妈妈就很少延迟满足他。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实验——棉花糖实验。1968年,米歇尔和工作人员一起做了这个实验。在实验中,工作人员给孩子们每人一个单独的房间,然后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等15分钟再吃棉花糖,工作人员就会给他们第二块棉花糖,否则只能得到一块棉花糖。结果,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五分钟就选择放弃,把棉花糖吃掉了,只有大约20%的孩子忍受了十五分钟的漫长煎熬,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的奖励。十八年之后,工作人员对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得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美国高考中的成绩更优秀。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们都已经步入中年,让他们接受了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更为发达和活跃,并且这些人在事业生活方面也确实比较成功。根据这个实验,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
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人生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智力受制于自我控制力,米歇尔说:“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盯着眼前的棉花糖,抵御诱惑,等待15分钟的痛苦一点也不亚于一个成人为了瘦身在跑步机上挥汗一个小时的痛苦。为什么有的孩子为了多一块糖,能够承受住等待15分钟的痛苦?为什么有的成人为了保持身材能够承受住跑步一小时的痛苦呢?表面看来是他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比别人强,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内在忍受痛苦的那个空间比较大。每一个人内在都有一个装着痛苦的玻璃容器,痛苦像水一样装在其中,有的人可以装1升的痛苦,有的人可以装2升的痛苦,装2升痛苦的人更能“忍受住痛苦”,心理容量更大,承受能力更强。
既然延迟满足能力影响着人生的成败,那么是不是孩子们的所有需求都能延迟满足呢?当然不是,作为延迟满足的对象,主要是非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吃喝拉撒睡之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一般情况下就不适合了。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这些都是本能,是应该即时满足的。而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才适合延迟满足。如果家长对孩子们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迟满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结果往往适得其返,欲望就会变成魔鬼。是不是所有孩子们都能延迟满足呢?答案也不是。如果兄弟姐妹之间有低于3岁的孩子,就不能延迟满足。3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故意延迟,孩子便无法建立安全感,可能会觉得父母不爱他。著名心理学家阿达丽曾说过:“1岁以前的孩子,是和养育者建立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延迟的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不亚于心理创伤。当孩子长到3岁后,尤其过了肛欲期,慢慢有了自主意识,这时孩子才能逐渐学习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能不能不满足?答案还是否定。答应孩子们的要求家长就要满足。比如,哥哥要出去玩,可以让他等10分钟,妈妈哄弟弟睡着后再出门。弟弟睡着后,妈妈就要带着孩子出门。这样,几次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可以等待的时间才会越来越长。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毁约”,孩子自然就不会把父母的承诺当真,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言行不一,就难以按照父母的要求等待和忍耐。如果家长脑子里总是想着延迟满足,最后却从不满足,当孩子一直得不到后,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变得异常贪婪。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首先,家长要明白延迟满足的条件。兄弟姐妹中,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需要具有以下特质:一是能够正常和家人沟通,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无需用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二是孩子的需求,多数时候可以快乐地被满足。三是通常在3岁以上,理解并能遵守规则。延迟满足的家长,需要以下特质:一是有充足的耐心。二是能真正理解孩子。三是能接受孩子暂时做不到,愿意继续尝试并接受失败。
其次,家长要向孩子们说明延迟满足的理由,并让孩子们参与制定规则。比如,弟弟想玩哥哥的直升飞机,家长可以告诉他:“直升飞机是哥哥的,需要排队等候,等哥哥玩完了,你再玩”。如果弟弟因不能及时满足而难过,家长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比如,“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遗憾……”,倾听时可以抱抱、亲亲二孩,这样的举止和言语能让二孩感受到妈妈对自己情绪的理解。这样的“延迟”过程,二孩虽然不愉快,但内心不至于受到伤害。
家长延迟满足孩子时,要遵循小步递进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要期望孩子们一开始就能等待20分钟。只要孩子们能等上一小段时间,而且在等待的时间里不哭也不闹,这样就是在自我控制了。以后,再延长时间,拓宽内容,加深难度,使延迟满足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家长还要指导孩子运用适当的策略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比如,通过唱歌、游戏来转移注意力,通过自我暗示来进行自我强化等。
总而言之,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延期满足能力,这样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才会从容镇定,才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将来踏入社会不管遇到任何风雨和诱惑都能勇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