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心·致信·笃行
——一致性沟通教育心得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新区校区
内容摘要:
师生沟通交流是我们教育教学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呢?怎样的沟通交流才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学生呢?师生怎样能从沟通交流中获得启发和成长呢?笔者根据心理学里的“一致性沟通”理念,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便进行总结反思,期待教育教学过程更加充实而有效。
关键词:一致性沟通 至心 致信 笃行
一致性沟通是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流派的创始人萨提亚女士提出的概念。她强调了沟通的三个要素:自我,他人,情境。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我每天时时刻刻面对的都是学生,是面对的人的教育工作。所以,我时刻不敢放松,就怕误人子弟。对于青少年的学生来说,学生时代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被允许的。毕竟,只有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获得成长和进步。
那么,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直接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人生课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必定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完成的。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我更愿意带领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是教会孩子解决问题,我认为,忠诚教育事业的教育人的目标和理想,必定是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这样的能力呢?这里,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沟通交流来完成。教书育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交流的活动。
一致性沟通,就是从情感和言语上进行师生的共频共振,形成温和舒心的沟通氛围,培养有效的沟通默契,从而达到至心,致信,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笃行。
一、积极倾听是至心的钥匙
至心,直达心灵的感觉感受。善语暖人心。每个人都是有感情和心灵需求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由低到高的需求。每个人的成长,也就是追求需求的不断满足。师生的沟通交流,至心,是第一需求,也是第一要素。
倾听是至心的钥匙。友善,温暖的倾听,可以让学生心平气和,敞开心扉。
1、接纳为基础
良好的沟通必须要以接纳为基础。接纳,并不是表面上的认同,而是心理上的包容和理解。就像一个有着很多奇怪言行的学生,如果只是流于表面去看,我们根本没办法接受他的那些怪异的言行举止,甚至会产生深深的厌恶。而接纳就是,要深刻想到每个奇怪言行的背后都是有一颗渴望被关注的心。多去了解一下他,了解一下他的成长背景和环境,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包容,更好的接纳,更多的付出爱和关注。
接纳,还要接纳学生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每个人的表达能力,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也许一个学生他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你认同和喜欢的,但你必须用敞开式的方式来接纳,这样才能真正倾听到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2、积极的倾听
积极,是思想上的一种积极思考。在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很多老师经常会一股脑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出来,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其实,这样,我们就错过了了解学生真正内心的时机,也就有可能,把握不到学生的“脉搏”,教育效果也很不理想。
积极倾听。让学生表达,教师倾听,思考。思考学生的表达中存在什么问题,思考学生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深层次的、隐藏在言语背后的思想上深刻的东西,才是我们的教育要触碰的关键点。积极地倾听,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教育,才能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关注的倾听
关注的倾听,不仅仅是沟通中表现出来的点头,眼神,表情等。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认真和专注,是表达一种尊重和理解。
选择一个适合的谈话场所,营造一种适合的沟通氛围,这也是表达你认真的一种态度。尊重和理解是关注的重点。沟通,不要再大众广庭之下,也不可在阴暗的角落。可以是宽阔的操场上,也可以是飘满书香的图书馆。可以是一边走走,一边聊聊;也可以坐下来,喝茶聊天。甚至,可以选周末周日,进行一次专门的师生“约会”。体现出你的关注和在乎,让学生感受到被爱和被在意。
沟通时的眼神交流,肢体上的鼓励,也是关注倾听中不可缺少的。直视对方,用丰富的神态来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继续深入表达的动力。
4、参与的倾听
真正有效的倾听,并不是完全不说话,只是用耳朵听。这样的倾听,只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没有用心去听,失去继续沟通的兴趣。参与的倾听,必须要共情。如果你不能理解学生的情绪,你就不能以积极地姿态参与,也就不能很好的触摸到学生的内心。
参与的倾听,就是老师有必要重复一下学生强调的部分内容,或者表达一下自己的共情。参与到学生的表达中去,然学生觉得你是懂他的,你是在认真听的,他就会表达出自己心里深层次的东西。老师就可以更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导。
倾听是至心的钥匙。走近学生的内心,就是需要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用倾听去敲响吧,至心,才能知情,才能走近学生,走近内心!
二、有效提问是致信的航渡
一致性沟通的关键技巧还在于有技巧的积极提问。提问并不是简单的抛出一个问题,而是必须要有深层的积极意义在里面,激发思考,醍醐灌顶,才能让学生自己找到存在的问题。“化教育行为于无形的自我思考中。”让学生“信师言”,才能有教育的效果啊。
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顾名思义,提出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不带有教师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完全就是一种“有疑而问”。比如,两个学生发生矛盾冲突了。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有哪些言行举止让他误会你了?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进行一种积极的总结反思,这就是自我成长,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原来就是指只有“对错,是否”两个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比较绝对,不太利于共情的表达。但在特殊的原则和规则问题上,老师必须要有封闭式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有些原则和底线是永远不可以触碰的。就像一个社会公民,最起码的法律法规,道德底线,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学生因为学识和经历的有限,必然会存在很多不成熟或者不规范的言行举止。这时,老师要通过封闭式提问,让学生明白这些法律和规则,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明确规则意识的人。
三、共情交流是笃行的明灯
如何让沟通交流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能够正面有效的去笃行,才是他们行动的明灯。
1、情感上的鼓励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是给予学生进步成长最好的养料。教师情感上的关注和鼓励,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情感上的鼓励,不是简单苍白的说几句:相信你是最棒的。你是最优秀的。你是可以的。这些“心灵鼓励”没有针对性,太范面了。有效的情感鼓励是“就事论事”的情感鼓励。比如,老师相信你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去跟同学沟通好,处理好这个问题。相信你可以通过这样的分阶段的完成小目标的方式,最后完成自己的大目标的。
情感上的鼓励必须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有持久力的行动力的源泉。
2、行为上的指导
一切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体现在行为上的改变、进步和成长。老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行为上进行矫正、指导和督促。有时,我们的师生沟通会有个怪圈:交流(了解大概情况)——沟通(主要是教师的说教)——鼓励(教师的空洞的心灵鸡汤)。这样的沟通交流,有可能在短时间里,让学生热血沸腾,激情洋溢的,但往往时间坚持不久,很快出现教育的反复性。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有方向目标,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案,然后再监督提醒,让学生能在改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内化成学生自我成长的不竭动力。
所以,行为上的指导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确定解决目标,制定解决方案,验收解决效果。这才是教育比较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效果,必须是在师生共情交流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处理解决问题。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生活中“笃行”的法宝,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这才是宝贵的财富。
至心,致信,笃行,人生的历程中,重要学会面对,思考,解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希望看到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历经千帆,归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