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精品课程《家庭审美教育》概述 2021-08-1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家庭审美教育概述

授课时间:30分钟

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家庭美育在孩子的成长中的重要性,明白美育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加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激发教育热情

行为目标:家长对孩子美育投入到行动中去

教育方法:

案例法、对比法、论证法

教育过程

一、中职生的“社会化

每一代人的青春期都会有离经叛道的冲动,装酷、扮帅似乎是青少年的天性。过去他们从小说、影视剧中接触到那些酷帅的形象,而今更多从快手、抖音、美拍等短视频平台中,受娱乐新闻、影视以及日韩文化的影响,理解什么是酷、什么是帅、什么是社会 中职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群体越来越社会,是他们学习和模仿成人世界的过程,也是他们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各种短视频平台中充斥着这种病态的社会人形象,在青少年中建构了一种拟态环境,成为他们羡慕、竞相模仿的对象。

中职生被这种病态的审美所吸引,变得越来越社会,也再一次说明这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教育社会化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在影响青少年的观念、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青少年们的行为。

这些媒介所构建起来的虚拟现实,正在影响现实甚至将成为现实,并不是危言耸听。如何规范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让它们在青少年群体成长中扮演积极正面的角色,刻不容缓。当下中职生群体的病态的审美值得警惕。

二、审美教育的定义

什么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有二义: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每个个人最初受到教育是在胎内,母亲的身心处在美的状态中,对胎儿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所以美育应从胎儿期就开始。到婴儿、幼儿教育阶段,全面系统的美育对早期智力开发与品德塑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应当注意到,这阶段的美育不应片面侧重视觉、听觉的被动印象或内化体验,而应通过视听更多唤起孩童肢体与言语运动器官的主动活动,将积极的自发活动纳入美的形式,以使其及早形成人类水平的实践主体。劳动教育在家庭美育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美育的核心不在消费性而在生产性,使生产性活动合乎美的规律,不仅可以使家庭成员自然地互相团结,而且能启发每个人在劳动中自尊自爱,把劳动作为生活的需要来享受。


学校教育

中学阶段,随着智育课程的扩充,德育课程的加深,美育的范围与深度也应随之增进。除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欣赏的课程以外,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可以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加以阐发。例如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与感人事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秩序与逻辑和谐,物理学中的光谱与色散,化学中的晶体结构与分子结构,生物学中无限多样的形态特征与进化规律,天文学中的穹宇星空,气象学中的云霞风雷,只要教师画龙点睛,就能使学生趣味盎然,心旷神怡,大大增强奋发自强的律已情操与热烈旺盛的求知欲望。


社会教育

各种游乐场所、文娱节目以及报刊杂志都应当贯穿美育原则,提高审美趣味,开拓美育样式,丰富审美内容,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中受到美的熏陶,随时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实践能力。随着业余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广泛开展,在学校美育中得到系统化发展的各种方式、方法、措施与手段,也将愈益渗入社会美育,成为社会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家庭的审美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审美观的影响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普遍心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发现孩子越来越像父母,没有哪个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的。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庭早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早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关注学校对孩子教育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审美教育。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学习惯于家庭教育知识,便于孩子能够较好地接受家庭教育。

有个老师,那天他刚好带着一个小朋友,五岁多,老师开着车,遇到红灯他就停下来。这个小朋友看到老师停下来,就跟他说:“老师,你不用停,你直接往右转,绕一个小弧度再直接开过去。”从哪里学来的?从他父母那里学来的,平时看到他父母这样开车,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我们做父母的,当看到孩子犯错误时,常说的一句话“你从哪学来的?”其实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中国古代家训中美育观念

1.美育以培养君子人格为要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逐渐形成了注重塑造子孙后辈良好人格的教育传统。其中“君子”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表征人格之美的一个重要概念。南北朝时期的美育思想家颜之推明确把培养“士君子”作为家庭美育的目的,他在《颜氏家训》中反复谈到艺术和游戏的重要作用及强烈的感染力,把文学、书法、音乐甚至棋、术、投壶等杂艺列为美育的内容, 但并不要求子孙样样精通,甚至不希望子孙们学习某些杂艺,例如他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1]244,这其实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美育态度和立场:美育从本质上是精神方面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培养而非技能或技艺的培训。文学、书法、音乐以及各种杂艺只是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手段。在嵇康、颜之推等人看来,“美育就是要塑造理想的人格,落脚到一点,那就是要培养真正的君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日趋注重人格美的塑造和才干的培养,把才华出众、材优干济视为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进而把培养后代的才能和才情作为家庭美育的重要内容和直接目的。《颜氏家训》认为,为国家培养应世经务的有用人才,使人才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美育的目的。


2.美育重在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熏染

中国古代家训普遍认为,艺术美、自然美对世家子弟具有强烈的熏染作用,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有效手段和方式。

中国古代家训始终将艺术美作为家庭美育的重要内容。在大部分古代家训著作中都有教诲后辈读书治学、练习书画以及如何进行文学创作,不断提升个人艺术素养的内容。《颜氏家训》认为,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应世经务的人才需要通过诗书琴画等艺术的熏染方能实现。


3.美育的关键在于儿童早期教育

中国古代家训中含有大量的关于儿童早期美育的思想观念,把早教视为美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早教(儿童教育)的良好传统,而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诗文书法等艺术的学习,因此,早教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早期的审美教育。《颜氏家训》主张士大夫子弟自数岁起就要接受美育,学习《诗经》《论语》等经典:

《周礼》规定: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春秋以后兴起的私学也是八岁开始。《颜氏家训》认为八岁开始教育已经晚了,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在八岁之前就开始进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 勿失机也”


4.美育须循序渐进、行之有恒

中国古代家训认为美育不能一蹴而就,须循序渐进、行之有恒。曾国藩在家书中指出:“人生惟有恒是第一美德。”因此,他高度赞扬何子贞世兄“三百六十日,除作诗文时, 无一刻不温书,真可谓有恒者矣”。教育儿子曾纪泽写诗作文要有恒心:“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要“进之以猛,持之以恒”。


四、家庭审美教育的策略

培养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

视觉——观察和认识颜色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百花争艳,色彩斑斓。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爸妈可以带孩子到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一起讨论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的颜色,提高孩子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让孩子借助自己的眼、大脑和手去看、去想、去画,养成自己发现喜爱的细节与色彩的习惯。


听觉——引导孩子倾听自然之声。带孩子到野外,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鼓励孩子寻找声音的来源。自然界声音纯净、自然而且真实,对净化孩子的听力很有好处,。


触觉——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美丽的风景、自然的天籁之音无不陶冶着孩子,家长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中去感受和探索,体会奇妙的大自然。


培养孩子感受生活的美

感受自然之美,指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发现青春之美,处在什么阶段做符合此阶段的事。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活力和美是无需加以修饰展示出来的,它的自然状态就很美,而现阶段,我们看到很多中职生浓妆艳抹和奇装异服都非常不符合他们的年龄阶段,待人接物也没有该有礼仪。别人对他们尊重,他们没有自然地还予别人尊重,反而故作姿态,显得很不自然。


感受积极情绪之美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保持积极情绪去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感受积极情绪带来的精神体验。


感受真善之美

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中去体会世间的真善美从而引导孩子发现人性的美和世界的美好。


感受和谐之美

感受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甚至与陌生的人或事之间的和谐。


感受科学的美

在许多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完成的。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感受艺术的美

《论语》中记述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周游列国,在齐国听了韶乐,音乐的魅力使他如醉如痴,竟然三个月尝不出肉味,他感叹说:“要不是因为韶乐的魅力,我是不至于达到这种地步!”

艺术感受力会使人在创造性想象中更容易腾跃,而在触探对对象规律时更容易进入门径。所以,从小熟悉音乐旋律的儿童入学后,对算术学得快,平日起居行止也显得协调规范,讲话时语言纯净,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使之更清晰,更敏捷。


家庭审美教育的误区

现在的很多家庭也很注重审美教育,他们把孩子带出去旅游,出去旅游是很好的审美教育机会,但是我看到大部分家长带孩子出去就是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这样的状态,这样恐怕并不能对孩子有多少的审美教育,如果旅游景点是自然景观,那么除了给孩子以视觉、听觉、触觉的体验,家长应提前做好功课,这里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当地有什么风俗习惯等等。或者在旅游期间经常问孩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加深其对大自然的感受。对于人文景观,也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模式,比如准备带孩子去当地的一个博物馆,在参观前,建议家长提前熟悉展品以及展馆地图,查看官网活动日历,并且告诉孩子参观博物馆的行为准则。在参观时,尽量将时间控制在3090分钟之内,保证孩子有足够的兴趣和精力;边参观边和孩子交谈,多提开放式问题,至少深度讨论两件艺术品;鼓励孩子在事后进行绘画、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回家后,和孩子一起回顾这次参观经历,讨论喜欢哪件作品及其原因,并且在家中开辟一片区域展示孩子自己的作品等。帮助家长更加游刃有余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陪伴,让孩子更加深入地体会艺术之美、发现之美、创造之美,让艺术教育从博物馆走进家庭。

还有很多家长把审美教育寄托在各种培训班上,有些家长会认为培训班已经辅导了,家长就无需进行审美教育了,这种想法是欠妥的。还有家长报各种培训班带有功利性,认为这样可以给孩子将来的考试加分,却忽视了其中美的享受。


结语

审美观就是一种观念,是对一个事物,包括自然、社会、人文和艺术等持有的观念,抱着什么样子的审美态度去看待,以及用什么样子的审美方法去总结,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形成的对美的理解和评价。在审美的路上家长不要让孩子独自前行,与孩子同在,一起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审美教育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持之以恒,也需要家长放慢脚步,静待花开!


  • 阅读(15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