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读《中小学美国课堂观察》有悟 2021-08-06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读《中小学美国课堂观察》有悟

江阴中专高新区校区 张蓉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曾国藩最先说过这句话。很多人都以为曾国藩只要耕耘,不要收获,其实不然。曾国藩的意思是你耕耘就好了,不要去担心收获。只要耕耘,自然有一天你就会有收成。把握当下,守一不移,只要去努力了,将来就会有希望。所谓不期而至,不期然而来到。

这是我读完李海林老师的《中小学美国课堂观察》这本书最深的感悟和体会。是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的教学不就应该如此么?

一、目有所指,行为方。

美国的课堂教学备课最重要的要素,也是课堂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课堂目标。在中国,我们的标准一般是“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这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是教师的教。主要是明确教师的主观认识是否到位。而美国的课堂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判断的是学生的活动。

是啊,我们的教学改革一直在呼吁“学生的主体性”,呼吁把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给学生。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确立出来的。对于我们中职学生来说,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明显而显著。如果不同的班级用同一个教学目标肯定是不行的。目标就是指向,指向对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了,我们的教学方向就可以非常清晰而明确了。

二、身所亲历,得知能。

我们的教学总是不断在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总是想着一定要把学生引到我们预先设定好的路上。虽然,万师之表的孔子早就说过“教学相长”,可我们不太敢,也不太愿意在课堂上真正实施“教学相长”。因为,我们总怕不可控的因素和状态。

美国课堂恰恰是尤为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上教师的积极的教学生成。在书中,李海林老师听课过程中,发现美国的每一个听课老师都是站在学生身边的,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等。他们的听课笔记本上,都是记录着学生们的表现,所思所想,所悟所感。

当然,在这个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成尤为重要。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文中有段关于教师上课点评学生的回答的文字。“你已经说了很多……从你的回答中很显然可以看出……”这样的表达让学生明白了他可以更为精炼的回答好这个问题,或者是知道了回答问题的某种技能。这真是我们老师需要好好学习和领悟的。

学生的亲身经历(可以是自己实际动手的,也可以是自己思考所得,或者由他人言行引发的)可以成为最好的学习能源,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最重要的方法。

三、心之所向,思为航。

书中有很多让我醍醐灌顶的文段和思想。执教中职语文二十年,我一直在探索,也在践行,有没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更适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曾经特别推崇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期待我的语文课堂能身临其境。今天,当我看到李海林老师文中出现的“教学四要素”时,我一下子觉得找到了知音。也许,在我们中国课堂不能如美国的功能教室一样,环境功能可以更大化。但我们可以带着学生积极营造一下,总是有益的事情。尽可能的做能做的物质环境,努力营造心理的环境。这必须成为课堂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

俗语有云“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以热爱的心,积极的情,想象思考更好的课堂教学,这才是教师的能量。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愿捧着我拳拳教学之心,以学习进取的姿态,做更多的“耕耘”,让每一个学生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明天希翼,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