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一、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
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二)文言文是“文章”和“文学”的统一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是实用功能,有些是言志,有些是载道。
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
“文学”是其表现形式。诗歌和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古典散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1.文言。文言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
文言文学习不能缺失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移位、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
(二)依据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语句,不需要做特别处理。这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古今词义直接对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
2.突出。
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3.深入。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4.分离。
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主要靠记忆,需要反复练习,宜与阅读教学相对分离,课后强化记忆。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要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防止术语满天飞,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适时适地地使用,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地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每篇翻译,每句翻译,甚至每字翻译,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的这种“逐句翻译”法,是不妥当的。
2.多数情况,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做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由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如文言语句中的“互文”现象。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译为现代散文,则为“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大雪”其“意义”虽在,而“情致”却全然消失了。(朱光潜语)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