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向文本”到“走向自我”的小说阅读教学思考 2021-08-06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从“走向文本”到“走向自我”的小说阅读教学思考

——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江阴中专高新区校区   陆叶

小说是一种最接近人生的文学体裁,阅读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人类有限的生命,让我们用虚拟的方式丰富人生体验。然而中职学生阅读小说,大多满足于读懂故事,关注文本中所描写的客观世界,至于小说是怎么说故事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讲故事他们却很少关心。中职学生阅读小说只读皮毛、思维单一、缺乏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现状,跟长期以来小说阅读教学模式化、套路化不无关系。

一、中职小说阅读教学的样态

1.小说教学就故事论故事

小说教学“四件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所谓“四件套”指的是情节、人物、环节和主题。而在这四件套中,语文老师一般会先从情节下手,因为情节是小说中最具有直观吸引力的部分。比如在分析《祝福》时,很多老师会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然后老师、学生花半节课的时间一起找出来一个个可能的答案,并阐述分析原因。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只是把小说做了一种社会学的解读和评析,脱离了教“这一篇”小说的目标,从报纸、新闻上摘取这样一个案例,然后大家来评析,和讲这一篇没有区别。这种对小说里所讲的故事、现象去发表评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小说的评论,只是对一个事件的评论而已。小说教学不能就故事论故事。

2.小说教学忽略情感迁移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出身、性别、个性、认知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作品参与和完成的感受也不一样。小说这种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需要学生具有多元思维和独立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中职语文教师往往一边在标准化应试化的模式下指导小说阅读教学,一边感叹学生人文素养的降低。试问局限在理性分析框架内、局限在教参理解范围内的小说阅读教学,怎能不抹杀学生阅读的情感性与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以教师为主、以教参为本的小说教学扼制了学生对小说的重构,剥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阻挡了学生与小说作者之间的情感迁移。

3.小说教学固化教学方式

不同类型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法,同一类型的小说也要强调每一篇的不同。然而很多老师教小说,总是同一个套路:介绍作者概况和创作背景;梳理情节发展的线索,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小说的主题。在主题表述的时候,则会告诉学生固定的公式:“通过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在人物分析时,很多老师也会采用“论证化”的套路,即某个人物是善良的,为什么说他善良呢……

如果每一篇小说都在用固化的模式解读分析同样的东西,都在体验同样的价值,这一方面抹杀了小说文本的独特性与美学价值,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审美、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多读一篇少读一篇又有什么区别呢?

4.小说教学缺乏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姿态应该是挖掘的、探索的,是以自我为主的阅读。然而大部分教师习惯性地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按照自己的解读进行授课,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没有亲身走进小说文本的机会,只能按照教师的引导体悟小说的情境。这样的小说阅读教学,最终将让学生丧失阅读小说的兴趣,更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从“走向文本”到“走向自我”的中职小说阅读教学思考

1.转变小说教学的文本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小说阅读教学主要就是教文本,抓文本。一般来说,这句话也是没错的,但是将其作为小说教学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则有失偏颇。小说阅读的关键是以文本为起点,引发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活动,构建起文本与学生的经验世界的关联。

“抓文本”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虽然也有其重要性,但肯定不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指向。我们要将对文本的关注融入于教学过程中,但整堂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在看文本前和看文本后,教学应该另有指向。因此,小说阅读教学其实应该是“用文本”,所谓“用文本”,就是要让学生在小说阅读过程中把小说的世界、作者、文本和读者联系起来,理解从小说的世界向作者转换、从作者向文本转换、从文本向读者转换的规律,理解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所以,小说阅读教学要从“抓文本”向“用文本”转变,用文本来推进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2.点拨小说阅读的解读方式

小说阅读教学的最终落点,不该在形象、主题等内容上,因为这些只是学生小说学习的例子。小说阅读教学要通过一个个例子的剖析,让学生学会进入小说世界的方法。学生能否进入小说世界,跟解读方式密切相关,解读方式是小说阅读的基础和关键。

常见的解读方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表达方式的解读,分析语句、分析结构、区分视角、把握手法等都属于这一类。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中,提醒学生注意文章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看贾府,通过贾宝玉的视角看林黛玉都是视角问题。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就会具有视角意识,就会认识到视角在小说中的作用。再去解读或欣赏其他小说时,就知道可以运用视角去阅读或解读作品,也就自觉地掌握运用视角意识阅读小说的解读方式。二是作品相关信息的解读,如写作背景、作品时代、作者生平等;三是作品外方式的解读,如如整体感知、提炼概括、课本剧表演、教具使用等。

3.关注小说情节的特别设置

小说情节是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按照文本展开的顺序所呈现的一组或几组具体的生活事件。小说情节不是故事情节,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呈现故事的顺序和艺术手法运用与否上。小说情节以故事情节为基础,是对故事情节的艺术加工,因此比故事情节更吸引人。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了解故事情节,更要关注小说情节,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体会作者运用艺术手法后作品呈现出的艺术魅力。

小说情节设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手法。“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阅读《警察与赞美诗》时,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结局部分的“意料之外”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而这样的结局为何又在“情理之中”。从中体会这种手法第一步是“出其不意”,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叙述的情节都在情理之中,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人物性格的发展是合拍的,是合乎规律合乎生活逻辑的。进而使学生通过小说情节的特别设置走进小说世界。

4.体会小说叙事的别样角度

小说阅读不仅要关注小说写了什么,也要关注小说是怎样写的,关注作者在叙事角度上的技巧。所谓叙事角度一般指小说当中用人称体现出来的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比较常见的是第三人称,如小说《药》,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增加了主观的感情描写,也让艺术描写显得更为真实。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祝福》是用第一人称视角完成的小说,这种视角使作者、叙述者、人物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真实感。小说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叙事角度,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为学生探究作品思想和作者写作意图提供了阶梯,促进其小说的阅读能力。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小说仅仅满足于“走向文本”,就没必要读小说了。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更要让学生走向主体性阅读,实现以自我为主的阅读目标,促使其在小说阅读中找寻生命的延长性、丰富性、立体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