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读后感
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 李洁
最近我拜读了伍国栋编著的《中国民族音乐》一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科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全书章节清晰,逻辑紧密,分为民间歌曲、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五大章,为我们介绍了品种丰富、类型多样的中国民族音乐,让人沉迷其中,眼界打开。鉴赏和认识中国内涵深邃、历史悠远的民族音乐,既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继承的需要,也是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我重点阅读了第一章的民间歌曲,对民歌有了更多的了解:
民歌是由民间口头流传的唱词、韵文和民间曲调相结合而成的歌唱体裁,是由大众群体在多样社会生活中世世代代口头传唱并不断提炼而成的,具有变异特点、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歌曲类型。
书中提取了很多优秀的民歌作品进行分析和介绍,比如我们小学阶段教材上的民族音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拔根芦柴花》《落水天》《对鸟》《小白菜》《无锡景》《紫竹调》《姑苏风光》《嘎达梅林》《辽阔的草原》等等,在中国各民族音乐中,民歌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分布流传面最广、品种和曲目最多。在我们国家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中,不仅都有丰富的本民族民歌,而且有些民族的传统音乐,几乎全是民歌而少见其他音乐类型。没有民歌的民族是不存在的。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上第六单元的一首四川民歌,全曲音域只有六度,腔调进行以级进为主,间有小三度和纯四度的交替进行,音乐风格虽然说不上悠远辽阔,但因歌唱腔调主要在高音区范围内活动,高起高收,所以有高亢明快的特征,加上其间穿插模仿锣鼓响器的音调,从而表现出四川山歌特有的乐观向上的格调和诙谐幽默的品格。我觉得分析得非常棒,在教学中,我想到可以在模仿锣鼓响器的部分(衬词处)让学生加入打击乐器,小组合作创编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然后再讨论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从而得出歌曲的风格特征。
再比如《姑苏风光》原来我不知道它是属于小调中的“时调”类代表曲目,是剪靛花调”曲目家族代表曲目之一。“剪靛花”调的基本音乐形态是:唱词每段四句,其中第三、四句歌词常常相叠,曲调由五个乐句构成,结构是以“起、承、转、合”乐段结构为基础的变化体式,第五乐句是第四乐句的变化重复。五乐句落音分别是高宫、徵、徵、宫、宫;腔词结合特点是第一、二、四句字少腔多,第三句字多腔少,从而在形态上形成宽松与紧凑的对比。知道了“剪靛花”调的基本形态,那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填音游戏或者接唱游戏,让学生填入或者唱出每个乐句的尾音,然后找出此类民歌的相同之处,进而得出这是属于同一类小调,老师就可以说出所以然来。
还有二年级的一首歌曲《紫竹调》,如果延伸一些的话,我们可以知道紫竹调广泛传唱于江浙地区,在沪剧中,该曲还成为沪剧常用的一个唱腔,紫竹调的词格为“七七五五七七”曲体结构是“四句头”再加一个扩充乐句的五句体式,显现了此曲具有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特征。
在各民族中,在各个时代的音乐生活中,民歌是传唱最为频繁、使用率最高的音乐类型。无论是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气和节日庆典,还是婚丧习俗和礼仪程序,乃至生产劳作和交际联络,都离不了要唱相关内容和体裁的民歌。我们小学教材中就有很多节日庆典的民族音乐,比如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苗族的音乐作品《苗岭的早晨》和《铃铛舞》,有彝族的音乐作品《阿细跳月》,还有傣族的音乐作品《金孔雀轻轻跳》……都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教材这样大笔墨的设计一定有他的道理,就是非常注重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赏析,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这类音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了解各民族人文风情,体验和感悟各民族音乐的风格和魅力。
书中除了介绍民间歌曲,还有民族器乐一章也是干货满满,让我认识到了各民族的特有乐器,演奏方法,它的起源和演进历程,独奏音乐及合奏音乐的分类和详细介绍……当然还有歌舞音乐和曲艺音乐值得我去深入学习,细细品味。
我们要追求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可能把握住作品精髓之所在,做到言简意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分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同时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领略韵味,理解作品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住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所学音乐的内容美,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韵律美。我们还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运用本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教育的内涵,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教师只有充分的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打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从中吸取营养,才能激起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才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我将不懈努力使我的音乐课堂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