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导师培训心得
——2020南京站随笔
为期三天的名师工作室导师培训,一场场名师大咖的讲座,每一场都让我醍醐灌顶,各位大咖导师面前,我不管是年龄还是各方面资历都相当的稚嫩,面对将来未知的考核,脑海里一副画面应然而生:一只蚂蚁跌跌撞撞的在象群中寻找夹缝,崇拜与惶恐并存,希望与绝望同现。
一、 我是谁?
1、 发掘我的长
我有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我是技能竞赛国家级金牌教练,省级金牌教练,我是江苏省技术能手,江阴市教学能手,我个人两次获得技能大赛江苏省一等奖,我带的学生技能高考也曾创下过满分300分,平均分289的成绩,这在当时也算是“奇迹”,我也曾获得过江阴市先锋党员、李良宝奖教基金优秀教师、无锡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我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决心。正如我当初接下竞赛一样,花了十年时间让学校从市赛一等奖到省赛一等奖,最后乃至国赛一等奖,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刷新纪录。对于只有三年制中专的中职校来说或许国赛一等奖就是最高的可能了。就像今天曹海勇教授所说:“我从下面走上领奖台只要十秒钟,但是为了这十秒我台下花了足足十年。”
我有不怕输不怕别人笑的乐观心态,想大才能做大,我敢想敢说敢做,同时我又有脚踏实地的好品质。万丈高楼平地起,经过十年的努力我有了扎实的地基,即使我现在还在地面,我也愿意去干。
2、 辩证我的短
我不擅长写作,不擅长课题,或者说我没有代表性著作或文章,但是我似乎也不缺乏思维的创意和看问题的格局,似乎我又有欲望能够打破现有的工作状态,通过笔和思想让我现有的专业基础发挥和辐射出来。
我没有参加过教学大赛,缺少经验,但技能方面的特长让我对教学大赛并不惧怕,或者说充满了期盼和挑战欲望,或许没有经验的同时,让我的思想更加不拘一格,名师工作室导师这个头衔让我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向下观望自己,审视自己和认清自己,可以更好的规划自己。
我不是行政领导,没有权力和权威,但是多年的培训和见识,让我越来越庆幸自己的身份,可以从学校繁杂事务中脱离出来,在纷繁复杂的学校里拥有自己的一片净土,让我有精力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或许过去十年我的目标只有竞赛,但是以后十年我的目标不止竞赛,甚至竞赛以外。
我爱憎分明,不善阿谀奉承,心地善良爱打报不平的性格让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朋友,得到的都是拥有相同尺码和世界观的铁友,所以回顾过去十年,一路总有“贵人”相助,有“仙人”指点。我有一颗一切向好的心,我希望我所在的学校发展好,希望我身边的同事好,希望一切的一切都好。。。。。。
我不是特级教师,也没有正高的头衔,甚至不是无锡市学科带头人,这。。。这。。。这就暂时理解为我还年轻吧,年轻就代表无限可能。。。。。。
二、 我要成为谁?(夹缝中求生存:生存即成长)
培训期间,我一直在不断的问自己:我要成为谁?答案不言而喻: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复制,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复制别人,成为别人的附属品,我们只能做更好的自己。就像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我如蚂蚁,大家如大象,这个群体似乎把我放回了丛林,适者生存,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是残酷的,是必然的,对于我来讲,生存即成长。
三、 我将何去何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能扬长避短,要扬长补短)
1、 要认识和重整自己
从小就被灌输做事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观念,但是真正工作了才知道,要想把事情做好,真正的短处是避不开的。取长补短的前提是牺牲长处,人没有了长处便没有了个性,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短要补,硬补,朝着困难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怕啥干啥,干多了自然就不怕了。
2、 要重新规划工作室
流于形式的活动是无义的,要从广度和深度上重新挖掘工作室的内涵,梳理工作室的重点与核心,也就是专家所说的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这次听了几位大师的讲座,多次提到了跨学科这个概念,但是从职教这一块确实目前还很欠缺,或许跟职教的特点有关吧,教学质量显得并没有那么关键,不过起码更坚定了我的信心,之前所定的工作室的核心理念(STEAM理念)是值得深度挖掘的。
作为工作室的导师,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要带头突破,身先士卒。把衡量自己和成员成长的标尺由绝对高度变为相对高度,起点低不是问题,一直在起点才是问题。相信专家所说的,一招鲜吃遍天,一通百通,我相信以我在专业技能上面的知识功底,和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我可以把我的强项迁移到我不擅长的领域,催化我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成长。。。。。。
3、 要学很多很多。。。。。。就先存在心里吧。。。。。
之前总觉得自己老了,到了这个团体,顿觉自己还是个思想无章的无知少年。。。。。。
黄亚萍(华姿中专)
2020年11月19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