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解读视野的重构 2020-10-2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散文解读视野的重构

--读《散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柴海霞

散文的文体题材丰富、布局灵活,风格优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文学价值很高的文体,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是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往往也会存在着许多困惑,读了王荣生教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散文,开拓了解读散文的视野。

散文是什么?散文到底怎么教?其实在教学散文时,有时自己对这些问题也很困惑,在阅读的过程中,似乎穿越重重迷雾,书中关于散文的解读方法为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提供了散文解读的抓手和工具。 

本书主题学习工作坊从三块内容阐释了对散文教学的见解:第一、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第二、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第三、散文的特性与教学内容的开发。这三块内容从问题、方法、具体操作三个层面让我开拓了散文教学的视野,重新认识了散文教学。而且本书提供了许多教学案例,仔细琢磨,慢慢品读,这对自身散文的教学有着很好地启发作用。

在品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以前一直奉为圭臬的散文教学理论必须改变,那种墨守成规的散文教学已经不合时宜。文中提到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这一篇”里有作者的独特的经验,独特的的故事,独特的情感,独特的言说方式。教师解读文本 ,设计教学都在“这一篇”里。必须“走到课文之外”,“走到作者之外”。散文抒写性灵,是作者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要以文解文,以文育人,不能脱离了“这一篇”,这是给我的教学散文的启示。

由此想到了以往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学时按照以往的经验,总是先要学生明白1927年的朱自清怎么样,当时朱自清生活的背景如何?中国革命怎么样等等,这种给学生讲解背景的方法也一直在用,但是读了本书,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要真实地读文章,要体会朱自清在这篇散文要表达的情感,要教出了“这一篇”来,以往的教学总是会把鉴赏的重点集中于文章写荷塘月色部分,而且会把它作为景物的画面来赏析,总是分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还会带领学生一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写景的美妙。每每学习这篇散文时,总觉得景色是非常重要的,往往会忽略其人,记得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只布置方程式,他不需要给答案。”这样说来似乎文中不知道背景也无妨。是夜月下,朱自清先生一个人走在荷塘边,消受宁静之美,那是朱先生的一种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要读出文章表达的“今晚”的感觉,那是短暂的心灵的瞬间释放,即便是短暂的,但仍要从容地享用这难得的独处的时光。这篇散文的确不能只将它作为写景的佳作来欣赏,不能只注意景而忽略了情。

其实这就要我们能以文解文,要从直接的文字中感受“今夜的、独处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重点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写的确实是那晚的、独处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文中的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的那种个性化情思。要认准“这一位”、读透“这一篇”、品好“这一课”。当然到底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让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如何让学生去享受散文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自身感觉也做的不够好,还是需要自己琢磨研究的。

 再比如,本书中列举到《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教学,既然我们教散文要教出“这一篇”来,那在教学这一课时,赏析郁达夫笔下的“秋”,也要从中读出“这一篇”,从中读懂一个人,去体会作者为何要急匆匆地从老远的南方跑到北方,他还一大早就坐在院子里去品尝故都秋特有的秋味,仔细品读它字里行间的句子,会发现庭院清秋,无论是写槐树、写秋蝉,还是写秋雨,写秋果,作者都是带着浓厚的兴趣,用他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耳朵去仔细看仔细听,因此才能如此细致微妙地捕捉这些“故都的秋”的特点。他笔下的秋写得很自然、很随意、也很从容,那些秋景图不仅仅是单个的秋景,实际上是他“一个人与秋”的一幅传神之作,这也是我们要在赏析散文时读透“这一篇”的重要性所在。

除此之外,书中提到品味语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我们把它当教学手段时,它就是教学方法;当我们把它作为目的时,它就是教学内容。品味语言在散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关键是我们如何理解并加以实践。由此想起海德格尔曾经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品读语言是领会作者思想、感受艺术魅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品味语言是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去领略和感受文字背后潜藏的情感,去攀登作者思想的高地,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怀,从语言的鉴赏中去读懂“这一篇”。品字词、品修辞、品情感、品含义等等这些都是在品味语言,由此想到《亡人逸事》一文,在写道这文章结尾“临终微笑”这部分内容时,作者在叙述时语言平实,简洁而饱含深情,这也明显是孙犁的语言风格,如果课堂上硬是要加一下修饰词,反而把原来句子变得拖沓冗赘,这也是在品读语言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的。总而言之,品读语言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时的自觉行为,作为教师要有意引导去养成品读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所谓的“语感”就会逐步形成,这样阅读鉴赏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

通过阅读本书,我厘清了散文教学中的一些疑惑,也改变了那些墨守成规的备课模式。自己的教学视野似乎也得到了开拓,不管怎样,真正的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作为教师要潜心读文本,用情品真味,在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品出散文“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当然也要结合教学实际,紧扣文本,不断深入研究优秀课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散文的独特风格,体会散文中蕴涵的深刻思想,以便更好地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