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金婷婷
一、 把握基础知识,让练习纸充分反映学生的学情。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弦”绷得很紧的社会,节奏飞快、生活紧张,这些外界因素都导致了孩子好动、浮躁的性格。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高估了学生,觉得有些内容太简单,总是一带而过。如:“积”只在乘法教学的新授课中出现,学生对它的印象也只浮于表面,如果我们能在每一次遇到适时提起,唤醒记忆,便可减少错误的发生。基础知识虽然简单,但学生容易遗忘,故我们要不停的反复“唠叨”。
总之,数学学习就和造一座好的房子一样,必须先把地基打好,只有基础扎实了,后来才会越学越好,越学越轻松,所以我们在设计练习纸的时候,一定要以基础为主。
二、 围绕基础知识,融入生活经验,让练习纸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状分析: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有什么事情都有长辈担着,这就导致了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课外知识的不丰富。如:①小芳买了一枝单价为2.6元的钢笔,营业员找回0.4元。小芳付出多少钱?这是一道生活化的求总数问题,其实本质不变,只要把花掉的钱,找回的钱合起来就行了,可是孩子却愣在那不知如何下手。试想一下,如果去超市,能让孩子经历一下付钱的过程,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了呢?②千米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远离生活的题目,学生大部分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我国的长江全长约是6300(千米)。在教学时,他们接触到的只是1千米,而6300米或者6300千米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一个数据而已,他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长度。试想一下,如果能把地图或者图片拿出来给他们找一找,看一看,是不是结果又不一样了呢?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足的课外知识储备,那对学好数学来说是一个障碍。三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要有这样的经历,但至少在我们教学时,可以做一些适当地调整,可以借助游戏来完成教学,如:讲解上面一道应用题时,我们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对每个数的理解,从而很好地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体验活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如:通过与散步时间的长短作比较,间接找到参照物,体会什么时候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通过去菜场、超市拎东西的重量,加深对克、千克、吨的理解,并能合理运用……还可以让孩子多读一些课外书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长江的长度等这些都是常识问题,完全可以从课外书上获得,这要比我们硬塞给他们要好得多。
总之,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层面出发,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习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 提升基础知识,让练习纸拓宽学生的思维。
现在的孩子总被家长捧在天上,而这样的成长经历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弊端的,生活中只有掌声,鲜花,没有泪水、寂寞,一旦经受了挫折,就如同掉进了万丈深渊,完全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①星期日,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小明一家第一天吃了这些苹果的2(1),第二天吃了剩下的2(1),结果还剩4只苹果。妈妈一共买来苹果(16)只。题目较长,孩子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意思把握也不到位,所以很多孩子都放弃了。②露出△个数占总数的4(1),请你画出被遮起来的三角形。教学中,我们把握的是基础,只要学生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就好了,对于这样“逆推”的经验是比较少的,所以很多孩子都无从下手。试想一下,如果能在平时的练习中提前渗透一些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目,是不是在遇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放弃的孩子会少一些呢?因为没见过,就对题目放弃,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孩子耐挫力不够,针对这样的一种现状,我想在教学时有必要融入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耐挫力以及教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孩子采用画图的方法。在情境中认识、理解分数,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符合学生的学情,而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画图时解决问题的好途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建立一种“不会就画图”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自我探究的意识,凡事不能依赖老师,有选择性地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题目,体会成功感,建立自信。
总之,布鲁纳认为:“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所以我们设计练习纸时,除了把握基础,还必须要有提升,这样才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由此可见,在基础知识的统领下,练习纸的设计不仅仅要注意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延伸,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认知在基础夯实之上发展的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