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课堂实录

小班音乐游戏:猫捉老鼠

发布日期:2016-08-14 12:00:40     来源:chenxiaoping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彼此建立起信任、了解和友谊。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的情感外露、不稳定,常常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因此,在设计小班的音乐游戏时,教师更应注重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得发展。

《猫捉老鼠》是一首充满童趣、富有情景的儿童歌曲,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情境中学习。这首乐曲节奏鲜明,趣味性强,幼儿可以在扮演小老鼠的同时,在玩耍、吃米、睡觉的不同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学习分辨乐曲的快慢,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乐意用动作进行表现。

2.能听辨出音乐中的滑音部分,学习遵守游戏规则,提高规则意识。

3.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场景中,主动地参与游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歌曲《猫捉老鼠》的前半部分,并具备一定对不同米的认识(如黑米、小米、玉米、薏米、高粱米等);由配班教师扮演大猫

物质准备:活动场地内摆放立体的树木、花朵、蘑菇等;《猫捉老鼠》音乐完整版、《猫捉老鼠》分段版;猫和老鼠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唱唱跳跳

1.明确角色、提炼动作

师:(教师戴上鼠妈妈的胸饰,幼儿戴上鼠宝宝的胸饰)宝宝们,你知道我是谁吗?

师:恩,我是鼠妈妈,你们是……

师:听,鼠宝宝们在做什么?(播放前面三段音乐)

师:你会跑来跑去吗?谁会轻轻地跑来跑去?

2.跟着音乐做动作

师:恩,我的肚子好饿呀,你们饿吗?我们一起出去找点米吧!(教师引导幼儿在场地中间根据不同的音乐变化动作)

师:米的味道怎么样?你是怎么吃米的?(请个别幼儿示范)

3.再次表现

师:你还想吃点什么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鼓励幼儿能尝试运用不同动作表现“吃”这一动作)

师:宝宝们,吃了这么多的米,让我们回去休息一下吧!

小结:刚才有的鼠宝宝会轻轻地跑来跑去,找到了米还会一口一口地吃,这些鼠宝宝真能干!

(析:在本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鼠妈妈和鼠宝宝,在熟悉音乐的同时,使幼儿能够通过倾听产生与音乐相一致的情感体验。)

二、听听说说——大猫来了

1.听音乐

师:听,谁来了?它来做什么?(播放歌曲的第四段)

师: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师:大猫什么时候发现了小老鼠?(再次听辨第四段音乐中的滑音部分)

2.明确游戏规则

师:听到大猫的叫声,我们该怎么办呢?

师:对,我们要一起快快地逃回家。

(析:此环节包含了游戏的规则,听到大猫“喵”地一声,鼠宝宝才能四散逃开。这个滑音给了幼儿重要提示,教师需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才能使之逐渐掌握游戏规则,这也是促进游戏顺利开展的保证。)

三、玩玩乐乐

1.由教师扮演大猫

教师观察指导要素:

(1)鼓励每个幼儿参与到游戏中

(2)观察幼儿是否能遵守游戏规则——听到滑音后逃回家

2.由幼儿扮演大猫

师:大猫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它是什么时候去捉老鼠的?(帮助幼儿梳理游戏情节,再次与音乐进行匹配)

师:谁想做大猫?

3.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地方进行躲藏

师:如果我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找米吃,大猫来了,我们还可以躲在哪里呢?(如大树的后面,花丛的后面等)

(游戏2~3次,教师可以逐渐退出游戏)

(析:大猫和老鼠之间的“抓”和“逃”富有情节性,游戏饶有趣味,幼儿也很享受追与逃的过程。教师在此环节中能做到适时退出,鼓励幼儿扮演小猫;为了增强趣味性,教师又引导“鼠宝宝”可以选择不同地方进行躲藏,这样既避免了幼儿躲在一起时的拥挤现象,同时也给他们以新的提示,如何不被大猫抓到。)

四、离开活动室

师:宝宝们,现在让我们到更远的地方去找一找,还有些什么米可以吃?  

活动反思:

1.创设情境,不亦乐乎   

情境是一种铺垫,更是一种资源,活动中教师将立体的、色彩鲜艳的树木、花丛等布置成森林的场景,分散在场地的四周,直观、形象而生动。丰富的游戏场景深深吸引了幼儿的视线,在这样的场景中,他们的游戏欲望是饱满的,兴趣是浓厚的。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幼儿主动参与、融入到游戏之中,而且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制定和完善游戏规则。

2.变化玩法,渐入佳境

本次活动的环节依次是唱唱跳跳、听听说说、玩玩乐乐,它们是逐步累加、层层递进的,后一个环节建立在前一个环节之上,呈台阶式。例如,活动前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活动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进行自由想象,从寻找不同的“米”入手,以保持他们适度的兴奋感。又如,在巩固歌词熟悉歌曲最后一个音抓、逃的规则后,教师通过变化玩法来调控游戏的节律。首先,是师幼共同游戏由教师扮演“大猫”,幼儿扮演“老鼠”;接着,由个别幼儿扮演“大猫”,其余幼儿扮演“老鼠”;最后,幼儿进入第三种玩法,“如果我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找米吃,大猫来了,我们还可以躲在哪里呢?”引导幼儿根据场地布置,任意躲藏在自己觉得隐蔽的地方。教师通过不断添加新的刺激与挑战,让幼儿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参与到游戏中。

3.适时退出,意犹未尽

适时退出是指当幼儿达到一定水平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原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以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搭建学习的支架,给予幼儿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音乐的传递表达不单是语言和歌曲本身,肢体、表情的传达也同样重要。当幼儿熟悉游戏的规则后,教师适时减少了语言的提示,引导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并通过肢体动作给予暗示,直到完全退出,孩子们在自然、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个个都跃跃欲试,热情高涨。  

附:歌曲

猫捉老鼠

1=F   2/4                                                    佚  名  词曲

                                                                 余林娣配伴奏

5   1   5   1   ︳3   1   1   5   ︳1   1   1   5   ︳1   1   1   5   ︳

小 小   老 鼠 ,  跑 来   跑 去,   跑 来   跑 去,   跑 来   跑 去,

小 小   老 鼠 ,  现 在   吃 米,   现 在   吃 米,   现 在   吃 米,

小 小   老 鼠 ,  现 在   睡 觉,   现 在   睡 觉,   现 在   睡 觉,

一 只   大 猫 ,  跑 上   来 了,   跑 上   来 了,   跑 上   来 了,

5   1   5   1   ︳3   1   1   5   ︳6   6   7   7   ︳1    - : 

    小 小   老 鼠 ,  跑 来   跑 去,   找 吃   的  东    西。

    小 小   老 鼠 ,  现 在   吃 米,   现 在   吃  完    了。

    小 小   老 鼠 ,  现 在   睡 觉,   现 在   睡  觉    了。

    一 只   大 猫 ,  跑 上   来 了,   来 捉   老  鼠    了。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