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情景美术活动
情景美术活动:教师创设与美术活动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幼儿发自内心的情感体会和独特理解,活动以情景贯穿始终,让幼儿通过绘画自由表现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自由表达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情景美术活动则是发展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情景美术以创设蕴含情感体验、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场景吸引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性。它与讲授式、讨论式等传统美术教学不同关键在于情感和情景上。情景美术活动没有把美术教育看成让幼儿“依葫芦画瓢”,从而变成机械的技能学习和练习,而是通过有意义的情景创设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致,把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以发展幼儿的个性、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情景美术活动常常来自于班级正在开展的主题(如我是中国人、有用的植物),或外部环境引发的热点(如世博场馆的建设、世博倒计时),或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经历(如我长大了)。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敏锐地捕捉幼儿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将其设计成能激发幼儿艺术表现情趣的情景,满足幼儿表达自我感受的需求。
一、情景美术活动的作用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情景美术活动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首先,情景美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许多情景素材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生活,在活动前期和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幼儿去探索、去发现,这有助于幼儿积累相关的经验,拓展想象空间。其次,情景美术活动强调通过情景驱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促进幼儿知情意行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第三,情景美术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单纯审美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载体,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感以及对人和自然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情景美术活动的几种样式
情景美术活动的样式有很多,目前幼儿园教师运用较多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故事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故事情景的线索大多来自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如国内外优秀的绘本、经典诗歌等。我们按艺术的表现特点与幼儿的需求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再设计,将美术表现与故事情景融为一体。设计故事情景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截取故事中的某个片段
美术活动“小猪的婚礼”的故事情景来源于绘本《快乐的婚礼》。该绘本通过图画和文字讲述了一群猪仔为波哥和圆尾妞庆贺婚礼的故事。绘本中的角色造型、画面设计、语言和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根据中班下学期幼儿美术表现的已有水平,我们把活动“小猪的婚礼”的美术表现目标锁定为:幼儿尝试运用白色蜡笔勾画轮廓后有目的地选色和涂色,关注颜色的搭配。
我们截取了绘本前半部分的故事情景:听到波哥和圆尾妞要结婚的消息,猪仔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冲洗身上的味道——精心装扮自己——其乐融融地拍集体照——在同伴们的祝贺中舞会开始。在表现方法上,我们改变以往用白色图画纸让幼儿涂画的做法,提供了黑色卡纸剪成的小猪。在情景中幼儿忙着为黑猪小姐和黑猪先生穿上宴会装,让他们盛装出席波哥和圆尾妞的婚礼。活动的过程也是幼儿共同感受婚礼喜庆气氛的过程。
◆调整故事中的角色形象
美术活动“游河”借用了约翰·伯宁罕的《和甘伯伯去游河》的故事情景。该故事以童话的形式呈现,故事中不仅有人,还有动物,这让幼儿感到分外亲切。但是,故事中的角色很多:两个小孩、野兔、猫、狗、猪、羊、鸡和牛等。如此多的角色出现在一个活动中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我们做了两个调整:首先是数量上的调整,选取了两个小孩、野兔、猫、猪和羊这些中班幼儿常见的、适宜表现的角色:其次是造型上的调整,原作中角色形象的造型运用钢笔淡彩表现,造型逼真,刻画细致,但不符合中班幼儿的欣赏水平,我们把绘本中猫、猪、兔子等的形象调整为卡通型的正面直立人物,使角色形象更易于中班幼儿欣赏和表现。
◆改编故事的原有情节
美术活动“丢失的星角”是对韩国可爱世界丛书《我把哪一部分丢了》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再设计的。原有的故事情节是一颗星星丢失了星角而回不了家,它焦急地四处寻找,最后在池塘里找到了丢失的星角。我们把原作小星星丢失星角后孤单地寻找星角,改变为地球上的朋友们都来帮助小星星一起寻找:小星星我们来帮助你,我们是你丢失的星角吗?……最后在小鱼们的帮助下,小星星在池塘里找到了丢失的星角,并拾回自己的星角重返夜空。改编后的故事情景中小星星真切地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情,突显了浓浓的人文关爱。
(二)以生活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以生活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是指教师选取幼儿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加工为特定的情景,使情景内容更加生活化和形象化。如活动“虎年小挂件”是让幼儿学习看图示制作虎年小挂件,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线索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始终。教师将虎年小挂件的制作过程用步骤图的方式呈现,引发幼儿自主学习,步骤图全部采用符合幼儿感知特点的真实照片,直观、形象、简明,让幼儿明确做什么、怎么做。
作为一个美术活动,“虎年小挂件”既让幼儿获得按图示制作小挂件带来的成功体验,同时还能让幼儿在对图示的观察与讨论中发现图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
美术活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幼儿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生动素材。让生活贴近幼儿,将幼儿熟悉了解的生活情景融入到美术活动中去,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三)以游戏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这里指的游戏情景,即将情景设计成一个游戏,把绘画过程与游戏情景融为一体。如中班美术活动“热闹的菜园”,这是一个以比武游戏为情景线索的美术活动,活动展现了两队蔬菜兵在藕将军(莲藕)和胡司令(胡萝卜)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武游戏。作为一个以游戏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环节:观察辨认,为蔬菜找家→欣赏画面,引出比武主题→讨论尝试新的表现方法→邀请更多的蔬菜朋友加入比武大军→幼儿分成两队进行比武游戏,使活动达到高潮。
以游戏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将美术表现方法与幼儿的情感体验串连在一起,力求使幼儿园美术活动富有情趣和生命力,激发幼儿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活动中去,给幼儿带来更多的体验。
(四)以科学想象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我们选取幼儿熟悉的科学常识或现象,创造一个在现实中融入想象的科学情景推动幼儿的审美表现,这就是“以科学想象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幼儿熟悉的动植物以及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都是科学想象情景最好的素材。如“虫虫的家园”美术活动,既满足了幼儿对虫虫的好奇和亲近,同时也引发幼儿对虫子细致观察的热情。美术活动“一颗想长大的种子”则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将种子成长的过程浓缩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幼儿可以想象种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越长越大,开出艳丽的花朵。如绘画活动“海底世界”等。
三、情景美术活动设计的主要环节
一个完整的情景美术活动一般分为五个环节,我们以大班美术活动“我眼中的星月夜”为例,来具体阐释情景美术活动的环节设计与实施过程。
《星月夜》是荷兰绘画大师梵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中有耀眼的弦月,有划破长空的丝柏,有宁静的山峦和村落,有席卷整个夜空的涡旋光以及在光晕包围下的星星点点。美术活动“我眼中的星月夜”就是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解读名画,用易于接受的表现方法大胆创作,在游戏的情景中和名画做一次亲密接触。我们设计了步步推进的五个环节:
◆重现生活经验,激发创造欲望
活动开始,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中秋赏月的情景:中秋节的夜晚,你和谁一起赏月的,中秋节看到的月亮是怎么样的……无论你住在哪里,只要你是中国人,都会在中秋节的夜晚欣赏月亮。
◆运用艺术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梵高的《星月夜》,同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幼儿思考:①在这幅作品里,你看到了什么?②画面里的星星和月亮与我们平时画的星星和月亮有什么不同?③星月夜中还有美丽的云彩,它们在哪里,画家是怎么画的?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思考讨论
此环节我们有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为幼儿真实展现了“替换”表现方法带来的魅力,使幼儿获得直观的感受。我们设计了在马路边、在花园里和在大海上欣赏月亮的场景供幼儿选择,同时每一场景又分别有相应的组件供幼儿替换。如在马路边看月亮,马路边高高的是什么呢(高楼、路灯、宝塔)?低低的是什么呢(立交桥、车)?根据幼儿的回答,我们选择用高楼替代挺立的丝柏,用立交桥替代低低的房子,多媒体的演示让教学变得形象而生动有趣。
◆通过多向互动,促进创造表现
这是让幼儿亲身体验的环节,主要指向幼儿创作的过程。同样是表现中秋赏月,幼儿将自己的体验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纸上。造型各异的灯塔、鳞次栉比的高楼、高耸入云的大树、路灯等,在大海上赏月、在花园里赏月、在马路边赏月、在外滩的钟楼下赏月……在这些过程中,幼儿把富有新意的表现方法介绍给同伴,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让创意变得更加精彩。
◆相互观赏交流,提升审美情感
“我眼中的星月夜”画展隆重开幕,幼儿共同欣赏同伴作品“这是在哪里赏月”。大树换成了什么?山和房子换成了什么?有没有流动的风和云?共同的观赏交流,既给幼儿一次认真欣赏同伴作品的机会,也让被欣赏者体验到成功带来的自信和快乐。
情景美术活动的五个环节是情景展开和推进的通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环节进行调整,调整的原则就是保证情景能自然流畅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给幼儿带去更丰富的体验和创作激情。
中班美术:快乐的婚礼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线条与图形创造性地打扮猪宝宝。
2.感受婚礼的喜庆气氛,体验装扮小猪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材料:动画片《快乐的婚礼》、PPT 、音乐
2.幼儿绘画材料:画有小猪造型的画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婚礼的热闹。
在这个美丽的春天,小猪波哥跟卷尾妞要举行婚礼了.(播放婚礼进行曲,观看ppt图片),观察画面:婚礼上新郎新娘是怎么打扮的?
小结:新郎穿上蓝色的背带裤配上高高的黑色礼帽,真帅气;新娘穿上白色的礼服配上蓝色的蝴蝶结,再戴上美丽的花环,真漂亮啊!
回忆已有经验:你们去参加婚礼的时候,妈妈是怎么给你打扮的呀?
小结:参加婚礼打扮漂亮,不仅是为了好看,也是对主人的一种尊敬,是一种礼貌.
二、观看动画,欣赏小猪服装设计的特点。
1.观看动画片片段。教师:那都有谁参加了波哥的婚礼?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来看一段动画片!(观看动画)
2.教师提问:
动画片看完了,波哥和卷尾妞邀请了谁来参加婚礼?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他们是怎么打扮自己的呢?
3.逐张欣赏PPT图片,了解小猪服装的款式及有规律的图案装饰。
(黄蓝相间的条纹背带裤、一粒一粒珍珠串成的珍珠项链)共同小结:猪先生个个打扮得很帅气,有的头戴高高礼帽,身穿背带裤,脚上穿了靴子;猪小姐们个个都很漂亮,有的身穿图形衣服,头戴花环,脖子上戴一条项链,真美!
三、幼儿操作,创作设计小猪的服装。
1.预留想象空间,交流创作思路。
婚礼马上开始了,我们赶紧帮小猪打扮吧。你想怎样给它打扮?
2.幼儿装扮小猪,教师指导启发,鼓励幼儿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四、粘贴大合照,分享交流打扮经验
1.鼓励先画好的幼儿主动粘贴大合照。
2.幼儿相互交流欣赏作品。发现幼儿的成功之处和创新之处。
中班美术:丢失的星角
活动背景:
在不久前开展的“寻找生活中的图形”的游戏中,我们采用了类似于“通关游戏”的方法,如第一关寻找圆形,第二关寻找方形,第三关寻找三角形,并要求幼儿将各自找到的图形记录下来。但从幼儿的记录中我们看到,幼儿记录的图形更像是一些相似的符号,一个符号不仅可以表示许多意思,甚至不听记录者解释还无法看懂。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幼儿在中班年龄阶段其认知特征大多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尚不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去关注物体的主要特征。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希望通过图形添画的方式帮助幼儿积累识记事物主要特征的经验,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培养幼儿稳定的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图形添画的方式表现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主要特征;在比较中感知菱形的外形特征。
2. 通过小星星找回失去星角的故事情境让幼儿体会同伴互助友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圆形、正方型、三角型的双色卡纸、记号笔、水彩笔;
2.圆形、正方型、三角型的“家”(卡片)
3.故事图片(小河、星空)、星星型插入式教具、菱形状小鱼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发现——生活中的图形
师边讲边出示:地球上有三个家:圆形的家、方形的家和三角形的家。每个家里都住着许多小朋友。大家一起来看看三个家里分别住着哪些朋友?
二、创意表现——图形变变变
节日里,玩了一整天的图形宝宝想回家了。他们都有些谁呢?(提示)我们身边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
你最喜欢哪个图形宝宝做成的东西,请把它画出来,并把它送回家。(幼儿绘画,教师观察并个别指导)
[观察要点]幼儿把图形变成了什么,有否新的创意;幼儿添画时是否表现出该物体的主要特征?幼儿在绘画时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哪些困难?(完成绘画的幼儿“图形宝宝回家”。)
(集体欣赏并交流幼儿作品,着重分析幼儿添画部分的主要特征)哪些宝宝回到了圆形的家?……
三、情感体验——找回丢失的星角
图形宝宝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有个宝宝却没有回家,它是谁呢?(出示小星星)小星星为什么没有回到天上去呀?小星星丢失了一个星角
(引导幼儿将圆形、方形、三角形分别与小星星缺失的星角作比较) 圆形宝宝、方形宝宝和三角形宝宝能帮助小星星吗?为什么?(引入故事情节)小星星哭得伤心极了,一不小心掉到了池塘里(出示池塘和星空图片)。
(引发讨论并请幼儿拼搭星角)小鱼是小星星丢失的星角吗?小星星缺掉的星角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教师给出正确的命名:菱形)(小星星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星角,它告别地球上的朋友回到了天上。)
四、延伸活动:教师启发幼儿到生活中去寻找菱形并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用符号表示所观察物体的特征是中班年龄段幼儿常用的表征方式,如他们会笼统地用圆形来表示看到的太阳、车轮和方向盘等。所以,引导幼儿运用图形组合的方法画出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一直是中班幼儿绘画教学的要求。
在本次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尝试用图形添画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主要特征,目的就在于帮助幼儿从笼统的符号表征过渡到有意识地去关注细节,通过描绘细节来体现物体间的区别。幼儿在绘画中关注细节和运用图形组合的方法把握造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能力,在幼儿逐步形成关注细节的经验以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引导幼儿面对外形较为复杂的物体,尝试运用将物体的基本部分分解为数个熟悉的图形加以组合的方法来化解难点,并且在图形组合中,逐步提升幼儿区别图形大小、方位等空间关系的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此外,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生动情节,融幼儿创意表现和情感体验于一体,让幼儿在情境的驱动下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例如第一环节中引出“三个家”,意在通过生活情景把幼儿带到了图形世界,激发幼儿的探究乐趣。在第二环节 “图形变变变”中,我利用幼儿已有的识别图形经验,借助绘画这一创意表现的媒介,激发幼儿通过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真实物,将笼统的符号转变为清晰的图像,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在第三环节“帮助小星星找回星角”中,幼儿创意表现的绘画作品成为学习活动的道具,最后菱形的出现将活动推至高潮:小星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星空,这时,每一个帮助过小星星的人从内心深出流露出欣慰和满足的情感。
强调学习过程中师幼的有效互动是二期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虽然大多数师幼互动是随机和不可控的,但是教师也应该是有备而来。在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对班级幼儿已有经验、学习方式、接受能力的了解,设计了多种互动环节及回应方式,在交流中注重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如师幼对话中的互动:教师不是机械地去重复幼儿的回答,而是注重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去表达表现,将幼儿的回答加以提炼或深化。又如,幼儿创意表现中有互动:根据幼儿创作过程中的问题,或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物体的特征,使符号变成清晰的图像;或引导幼儿设想与同伴不同的创意等。再如,学习“冲突”中有互动:在帮助小星星寻找星角的过程中,注重尊重幼儿的选择,鼓励幼儿不断尝试和比较,验证自己的想法,直至最后帮小星星找到星角。
活动评析:
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会把它安排在以德育教育为重点的显性课程中,但林建华老师设计并执教了这节以美术表现为侧重点的教学活动“丢失的星角”,却让我们看到了在美术活动中也同样隐含着的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林老师利用让幼儿从感受到表现的动机,对生命教育在不同领域中的有机渗透进行了极有意义的尝试。
除了以上林老师自己总结的教学心得之外,如何通过改编教材来凸现教育价值,也是非常值得总结的。本次活动的教材选自韩国绘本《可爱的世界丛书——我把哪一部分丢了》,绘本用图片和故事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认知图形。林建华老师对该书的内容进行了以下多处改编。
一、改编情节:
在教学中增加了图形都有各自的家、天黑了图形要回家的内容。从让每个幼儿扮作一个图形朋友体验天黑回家后的安全感,到在帮助小星星找星角的过程中体验焦急情感,最后到小星星终于回家时,似乎都松了一口气似的轻松感,每个幼儿的情感体验十分真切。
二、改编对话:
将原作中不断重复的对话:“你好,××形!你是我丢失的那块星角吗?但是,××形对不上啊!”改编为“你好,小星星!我们是你丢失的星角吗?但是,××形对不上啊!”“谢谢你们,可惜你们不是我丢失的星角。”这一问一答的改变看似平淡,却把原著中只有小星星在寻找自己失落的星角,所有的图形都毫无反应,变为图形朋友对小星星的关心,使每个幼儿都成为关心小星星的一员。在这里,现代社会倡导的关心他人、让世界不再冷漠、让世界充满浓浓友情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三、改编结尾
原作的结尾是:
“你好,菱形!你是我丢失的那块星角吗?”啊,菱形与那个缺口对上了!小星星找回了丢失的星角,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天空中又多了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
现改编为:
“你好,小星星!我们是你丢失的星角吗?”
小星星摇摇头:“谢谢你们,很多图形朋友都试过对不上,看来你们也不是我丢失的星角。”
“让我们再试一下好吗?”
小星星轻轻地点了一下头,很多菱形小鱼都游了过来,希望自己能帮上小星星的忙,啊,终于有一条菱形小鱼与那个缺口对上了!小星星找回了丢失的星角,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天空中又多了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好像在对地面上的朋友说:“谢谢!谢谢!”。
显然,改编后的小星星不再孤独无助,当获得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以后,他也没有忘记感谢所有那些帮助过他,甚至想帮助他而没有帮助成的人,故事到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种对接受别人帮助的感谢,在此又凸现了生命教育的亮点。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简单的生命安全常识,乐于助人和懂得感谢等社会性情感,这些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既没有连篇累牍的说教,也没有繁复的故事情节叙述,却在潜移默化的浸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