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自主建构 自然生成

发布日期:2020-06-05 13:39:34     来源:kuangjinlong

自主建构 自然生成

——《认识平行》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缪宏敏

评析: 江阴市教研室 匡金龙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

2、通过合作研究,使学生自主探索平行线的画法,能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通过生活感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严格定义及其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自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平行

1.情景导入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线。请看大屏幕:电动门上有线、铁轨、滚球的痕迹、游戏棒、拼图。每个画面中选取两条线,就得到了黑板上的这五组线。(板书如下)



我们把当中的每一条线都看成直线。既然是直线,所以别看它们画得不长,实际上每一条都是无限长的。

[评析] 数学源于生活。“随机”的素材,让学生感知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不经意”的谈话,唤醒了学生对直线“无限长”的认知,为后面的独立探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初步感知

1)设疑

师:瞧,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这样的,它们是这样的,还有这样的。哎,它们的位置

关系样吗?

:不一样。

师:都不一样吗?

生:也不是。

师:那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材料在组长那儿,小组合作,分吧!

2)小组合作分类

3)师生互动交流

师:分好了吗?怎么分的?

1:1号、4号为一类,2号、5号为一类,3号单独为一类。

2:1号、4号为一类,3号和2号、5号为一类。

3:3号要和1号、4号为一类。

: 看来矛盾都集中在3号,它究竟该怎么分?首先请这样分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想法。

2:1号、4号都是交叉的,2号、5号和3号都是不交叉的。

师:似乎有些道理。请这样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3:直线是无限长的,3号的两条直线其实也是交叉的。

师: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齐:有。

师:是呀,直线是无限长的,可以画得再长一些。交叉吗?

生齐:交叉。

师:那3号究竟应该怎么分?

2:和1号、4号为一类。

师:都同意吗?

生齐:同意。

[评析] “一样吗?”“都不一样吗”巧妙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通过学生的自主分类,教者的有效引领,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由模糊走向清晰。

4)体验

师:哎,这两条直线也是无限长的,能不能也分在这一类呢?(2号)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无论画多长,都不会交叉。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

师:一起看屏幕,我们把代表铁轨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再画长一些,一直画下去,会交叉吗?

生:不会。

师:是呀,这两条直线如果交叉,火车上的乘客就要倒大霉喽!

[评析]体验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生动的画面、诙谐的语言,让学生对“平行线永不相交”印象深刻,增强了“平行线永不相交”在现实生活中的可信度。

3.分类描述

1)明确

师:看来,这五组直线的确应该分成这样的两类。

2)描述相交

师:瞧,这一类中,每组的两条直线都是相互交叉的,我们就说它们是相交的。相交的这一点就是它们的交点。

师: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交点在哪?用手指一指。(3号)

3)描述平行

师:2号和5号的两条直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那像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说?

生:平行。

师:真厉害,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说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4)揭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行。

4.理解互相平行

1)设疑

师:这组直线中,谁和谁互相平行呢?互相平行又是什么意思呢?

2)理解

师:我们把它们分别叫作直线a和直线b,我们就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反过来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

3)巩固

师:它们就分别叫直线c和直线d吧,谁能说说谁和谁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

可以先和同桌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来说?

生:直线c和直线d互相平行,直线c是直线d的平行线,直线d是直线c的平行线。

4)定模

师: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样子,把它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好吗?

[评析]概念的初步建构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谁和谁互相

平行?互相平行是什么意思呢?”使学生正确把握了平行的含义,加深了对平行的理解。

5.巩固练习

1)判断

师:下面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们用手势表示,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2)辨析

师:左边两组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是互相平行的?

生:它们都是相交的。

师:右边两组的两条直线为什么是互相平行的?

生:它们都是不相交的。

师:按照你们的意思,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互相平行?

生:是。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想,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深入认识平行

1.设疑

师: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都互相平行呢?世界上有没有两条直线,它们既不

相交,也不平行呢?有吗?

1:有。

2:没有。

师:哦,有些同学认为有的。那如果有的话,这句话就有点问题喽?

2、验证

师:光说有还不行,我们请认为有的同学来摆给大家看一看。这儿有一块白板,上面已经摆了一根小棒,看成一条无限长的直线;这是另外一根小棒,也看成一条直线。谁能摆得让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学生几次尝试后均失败。

3、制造冲突:

师:摆不出来吧!

生:摆不出来。

师,我能摆出来,信吗?

生:不信。

师:行,集中精神,睁大眼睛。瞧,不相交,平行的。我现在要变啦!变成不相交也不平行的啦!别眨眼!

师:瞧,既不相交,也不平行!(异面直线)你们摆不出来,我不是摆出来了嘛?

学生惊讶、哗然,说老师赖皮。

4.对比

师:为什么我能摆出来,而你们却摆不出来呢?

生:你有一根跳出来了。

师:哦,明白了,原来不是我本领大,而是你们只想到把两条直线都摆在这个面上,所以怎么摆也摆不出来。老师是怎样摆的?

生:一根在白板上,一根跳出来了。

师:也就是没有把这两条直线都摆在这个面上。

师:让我们梳理一下:像你们那样,把两条直线都摆在这个面上,那么不相交就一定

平行;像老师这样,一根在这个面上,另一根不在这个面上,那么不相交就不一定平行。

5.完整定义平行

1)设疑

师:看来,这句话的确是有点问题的吧!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

互相平行呢?

生:都要在一个面上。

2)完整定义

师:是呀,都要在同一个平平的面内,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同一平面内”。

师:经过我们的深入研究,谁能来完整地说说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同学们,为了得到这个结论,我们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细致的推敲,正如大数学

家高斯说的那样:数学中的结论,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无数次的证明。

[评析]学生建立平行的概念,需要经历一个主动探索、体验感悟、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者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验证想法。在矛盾冲突中,巧妙地解决了“同一平面”这一教学难点,平行的概念自然生成,学生的空间感得到提升。

6.找平行线

1)生活中找平行线。

师:认识了平行,你会找平行线吗?仔细观察你的周围,哪有互相平行的例子?

2)图形中找平行线

师:下面每个图形各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线段平行就是指线段所在的直线是否平行)


三、学会画平行线

1.自主尝试

1)设疑

师:找了这么多的平行线,想不想自己来画呀?

2)尝试

师:这儿有条直线,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它的平行线,行吗?请看试一试。

2.画法分析

1)交流

师:画好了吗?怎样画的?

1:描。

师:这位同学利用了已有的平行线,描的。有没有同学不用描的方法?

2:量。

师:他受到了长方形对边平行的启发,先量一段长度,再量一段一样的长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移。

师:他先用尺的一条边贴齐这条线,再往下移。

师:同学们真厉害,居然想到了描、量、移这三种方法。老师告诉大家,如果操作合

理,这三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2)制造冲突

师:提高要求,还是画它的平行线,而且要经过这个点,你会选择哪种方法画呢?

描,量还是移?

3)比较

师:选择描的同学请举手(没人举手)

师:你为什么不选描的方法?

生:尺太窄了。

师:是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具描。选择量的同学请举手。(个别人举手)

师:你为什么不选量的方法?

生:太繁了。

师:是呀,该怎么量?要量几次?太麻烦了。选择移的同学请举手(很多人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喜欢移,移有什么好呀?

生:很简单。

师:是吗,我来试试看:先贴齐,再移,简单;如果这个点在上面,我就只要往上移,

简单。我想画哪儿就画哪儿,真是又简单又方便!但老师发现刚才有一些同学不喜欢移的方法,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生:有时候手不小心抖一下,会移歪的。

师:是吗,我来试试看。哎呀,手一抖就歪了,果然有这样的小问题。

4)小结

师:看来,用平移的方法画平行线虽然方便,但有一点小问题,那就是不容易画标准。

3.原型启发

1)设疑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把移的方法改良一下,让它变得又快又标准呢?

2)演示

师: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到生活中去找找灵感吧!这是我们刚

才看到的拼图画面。

3)启发

师:红色的两条线平行吗?

生:平行。

师:为什么在移的过程中,它们始终保持平行呢?

生:因为它是沿着边框移的。

师:靠着哪条框移的?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吗?

生:指。

师:是呀,有了这条框,这块拼板在移的时候就有了一个依靠,所以它就不是随便地

移了,而是真真做到了平移!

4.优化“平移画法”

1)设疑

师:那能不能让它也有个依靠呢?靠在哪?谁愿意来试试。

2)操作

学生尝试

师:这样靠就能移标准了吗?我来试试看。果然又快又标准!

3)对比

师:能不能靠这儿?

生:不行。

师:那靠这儿行吗?

生:不行。

师:别急,仔细看。行吗?

生:行。

师:这样靠其实也可以的,只是你不太习惯而已。

5.提炼画法

1)设疑

师:你们会用这种方法画出那条直线吗?别吹牛哦,谁敢上来画一画?谁敢边画边说方法?

2)提炼

师:老师手里有两把尺,你先用哪一把?

生:三角尺。

师:要干吗?

生:贴。

师:再用哪把尺?

生:直尺。

师:做什么?

生:靠。

师:接着呢?

生:移。

师:最后?

生:画。

师:大家看一下,这样画行吗?

生:行。

师:你们会用这种方法画吗?

生:会。

师:怎样画?

生:贴、靠、移、画。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中画平行线是教学的难点,教者没有直接给予学生画平行线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平行线,并主动地交流着自己的画法;通过画法分析,学生深入地体验到了“移”的优点和不足;接着教者匠心独运,再次挖掘了课始拼图的素材,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并自然生成了“贴、靠、移、画”的方法。纵观整个教学环节,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探究过程中,画法在探究中逐步建构。

6.巩固练习

1)设疑

师:你会在它的上面画它的平行线吗?谁到黑板上来画?其余同学在练习纸上画。


2)互相检验(略)

7.变式练习

1)设疑

师:要画它的平行线,而且经过这个点,会吗?

2)学生画并反馈(略)

四、全课归纳总结

1.设疑

师: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全课总结

师:经过自主分类,我们了解了相交与平行;经过操作探究,我们发现只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互相平行;通过生活启发,同学还发明了画平行线的好方法。

[总评] 透过本课的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教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厚实的教学功底。细细品味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精致、新颖、巧妙。无论是平行概念的生成还是画法的探究,都反映了“自主建构、自然生成”的特点,真是“道法自然,行云流水”。

“平行”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者精心选择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自主分类,首先建立了平行的表象,然后通过制造矛盾,逐步完善平行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者自制的学具起到了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在画法的教学过程中,教者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从原生态的画法定向到移,运用原型启发再提升到平移,一气呵成,彰显智慧。另外,教者精准的教学语言、灵动的教学风格也为本课增色不少,练习的设计也层次清晰,扎实有效。

研究本课的教学,有一个想法和大家交流:根据现行教材的编排,学生先学平行再学垂直和距离的概念,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出现用“量距离”的方法来画平行线。如果能够进行调整,那么画法的教学会更加水到渠成。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