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制度规划

“张永谦高中历史工作室”三年规划

发布日期:2020-03-20 10:23:05     来源:zhangyongqian

江阴市“张永谦高中历史工作室”三年规划

20202022年)

根据《江阴市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意见》《关于开展第二批江阴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为顺利开展“名师工作室”工作,充分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市高中历史教育优质发展,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与主要目标

按照“围绕名师、组建团队;凝练主题、开展教研;问题中心、全程参与;搭建平台、形成特色;培训教师、培育大师”的建设思路,以“师徒制”和“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教研活动为载体,以导师指导下教师全程参与为形式,以解决学科教学重点、难题为抓手,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使工作室成为学术的基地,研究的平台和辐射的中心。

1.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建设,把工作室建设成江阴市历史优秀教师的集聚地、名师的孵化地、教学成果的共创共享地,成就一批名特优历史教师。

经过三年建设,不断扩大名师工作室的辐射范围,使工作室成为江阴市历史教育教研的窗口、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历史教师成长的激励平台,在无锡市乃至省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2.年度目标

2020年:按照市教育局要求,组建工作室;制定三年计划、2020年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研讨和确定相关研究项目;开展系列活动;在理论引领、教师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圆满完成工作室各项任务。

2021年:制定2021年工作室计划;完善相关制度和主题项目;继续开展研讨、主题展示、公开课教学(讲座)等吧系列活动;邀请省内外历史专家指导交流;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市或省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2022年:制定2022年工作室计划;深化课题研究;走出江苏,与省外相关名师工作室互动交流;工作室成员成为学校和区域教学骨干、中坚力量;工作室的特色和品牌在省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在省教学教研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以上。

二、重点项目与主要活动

工作室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追求,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价值观。即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去研究教育现象,把握教育重要特点,调整教学行为,提升专业品质。主要有以下活动:

1.进行重大项目调研,为研训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围绕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焦点问题,确立重点调研项目,高点谋划,更好的为教育决策和咨询提供优质服务。本主题有4项重大调研项目:

1)关于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影响课堂高效因素的分析调研。

2)关于中学历史课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情况的调研。

3)关于我市中小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研。

4)进行专项调研:如,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学生兴趣、经验、情感与课堂教学、学生史学素养与学业评价、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等方面的调研。

2.探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彰显工作室三大功能

工作室要发挥三大功能:一是总结经验,树立形象;二是搭建舞台,培养名师;三是组织宣传,传播形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参与发展和改进过程式。包括共同备课、交流与反思,调查与访谈。

2)个人引导式。包括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自主阅读。

3)培训式。指导专家的课堂教学展示、专题讲座。

4)观察和评估式。包括在专家指导下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成员之间就教学行为互相给予反馈、课堂教学的诊断与促进。

5)探究式。包括学习某种理论、从事专题研究项目,并尝试在实践中运用和解决问题。

3.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工作,提高工作室运行效应

1)课题引领。工作室现有省级课题2项,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路,掌握关于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科素养“状态”的一手资料,开展有关高效课堂、学科素养研究与开发。一方面,每人都可以开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另一方面成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研修要成为工作室成员发展的引擎。

2)专题展开。把“课堂效益”“学科素养”作为研究中心,作为教师专业成长、辐射影响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并具一步细化落实。课堂效益要紧紧围绕史实、史料和史感进行教学,打造基于课程的学术型课堂,学术性课堂需要教师以自身的思想、境界、视野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活动。历史课程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课程教育价值的具体化,主要表现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史学素养。从教育学的角度检验历史学的学术性内涵,筛选并提炼出公民必具的素养,即是历史课程的学科素养。

我们设想一方面从现有课程出发,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史学研究成果及史学著作的引入、课程论和教学论引领、课标与教科书的梳理、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设计、活动体验、探究反思、课堂资源的互动与生成、诊断评价等角度探讨高效课堂的实施途径策略、方式方法、实施行为及效果检测。形成诸如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基于史学范式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史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学科素养的试题命制等专题。另一方面,围绕新课程下的《中外历史纲要》等课程,开发一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学术的历史学与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学术型课堂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开发、对教材反思和解构以建立新的学习内容体系、从优秀的史学著作中开发有价值意义的校本教材体系、解决学术著作(如通史教材)与教科书的匹配等专题。

在专题展开同时,关注和收集成员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分析和深入思考,制定民主、平等、开放、多元的交流研讨制度,提炼有思想、有观点、有视野、有境界的研究成果。

专题开展时,应提供转绕主题的若干选题,如:学科课程的历史沿革与课程本质——基于历史性的学科课程的哲学研究;学术学科与学科课程——基于学术性的学科课程本质探讨;学科课程素养与教学研究——基于课程性的课堂教学研究;其他的选题诸如,基于学生兴趣与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业素养的试题命制研究、基于学生情感的课堂教学研究、基于适时交流与自主研究的教师发展研究、基于幸福感的教师发展研究都可以成为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3)沙龙研讨。一是读书沙龙活动,二是教学沙龙活动,着力加强沙龙活动的主题性、任务性、有效性的深化和提高。旨在培养教师讨论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团队合作、专家指导来提高教学水平,分享教学策略和技巧,做出教学决策以及提出改善、加强共同体发展的想法,形成共同的规范和价值取向。

在开展读书沙龙时,倡导教师带点功利性的色彩来阅读,即围绕所选的主题开展阅读和交流。有重点阅读相关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专业书籍,阅读的内容就是沙龙中交流的重点。围绕主题深入研读交流,才能使得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越读越明朗,越辩越清晰。

4)教学实践。引导教师敞开课堂,欢迎其他教师观察其教学行为,必须是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非是奖惩性的。

5)成果物化。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论坛、专题记录片、现场指导、观摩考察、案例设计等为形式,面向全市推广,面向省内外开放,形成规模效益和社会效应。工作周期内,名师工作室成员应开设一定数量的市级以上公开课、培训讲座或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送教,或与偏远农村学校结对帮教。

三、运行机制与主要策略

1.团队指导机制:通过团队对成员的综合考察、诊断,就其发展水平、方向、特点等要素共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每一位成员发展可能的成长方案。工作室成员首先要设计以提升师德和师能为重点的培养方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各成员要从学习计划、自主研修、研讨交流、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学业质量评价、科研成果等方面,制定当年度具体的专业成长阶段目标。然后分阶段制订实施规划,紧紧围绕阶段规划的内容与要点加以细化,这其中包括可能出现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操作要点、要求等。在每一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名师的指导、同伴的建议,对自己的方案逐步加以改进与完善。

2.项目(专题、课题)引导机制:将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亟待破解的问题转化为研究项目,通过名师、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使工作室成员在项目研究中探寻解决的可能。项目的求解过程就是成员自我研究、发展、提升、完善的过程,也是成员获得未来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奠基过程。完成一个项目,在实现个体发展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发展与创新预先设计好了前提条件。工作室成员应紧贴新课程标准与教育改革进程,瞄准课改前沿,全面了解学科教育的新视点、新热点、新焦点,探索优化课堂结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新途径、新方法,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和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筛选问题确立研究目标,形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课题。真正使研究为教学服务,科研为教师服务,丰富教科研的内涵。

3.实践评价机制:工作室坚持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推广行动研究,积极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业评价,探索育人规律,努力让每一位成员都有更多的研修和实践机会,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名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成员们定期开展汇报课、展示课、研究课、课例反思发布会等活动,参与科学、规范的教学流程,形成“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良好教研氛围。

5.互动交流和网络支持学习机制:名师与成员、成员之间需进行多维互动交流,同时加强与其他工作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每次专题研讨都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评议、总结、思考和优化。开展学科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采取实体工作空间与虚拟工作空间相结合的形式,设立网络研究平台,建立微信群交流。每次集中网络研修时,名师布置思考与实践的作业,要求各成员把学习心得、研究成果上传共享。

6.辐射效应机制: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共同体、孵化地、辐射场”的功能,放大辐射效应,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

这些运行机制的主要策略,是坚持理论学习与总体规划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实践改革相结合;教学实践与评估检验相结合;滋养支撑与教学质量相结合。力求做到以研修促提升;以活动促成长;以示范促辐射。

四、预期成果与保障措施

1.预期成果

1)培育一支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优秀队伍,带动30名左右骨干群体,形成共同探究学科教学规律的骨干团队,至少有8人在市级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3人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

2)分阶段推进,逐步挖掘工作室成员蕴涵的外显和潜在资源,激励名工作室成员不断进取、创新、改革,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发表有一定学术性的教育教学论文15篇以上;至少有2个省级课题结题、2个再立项。

3)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专题研究、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出版和推广教育科研著作两部(成果),在省市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以上。

2.保障措施

1)制定三年规划。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到工作目标。

2)领衔一项课题。要考虑工作室的风格、专长和成员特点,领衔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省级科研课题,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工作周期内有研究过程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3)建立两种平台。建立联合研讨的立体平台,与市内外名师工作室展开联合研究行动。建设智慧共享的网络平台,为成员与众多名家打造“优雅约会”“相知相识”的平台,播撒思想,托举希望。

4)建构一种文化。建构一种志同道合、共生共荣、团队互助的文化。珍惜发展的平台,把握成长的舞台,做到有思想、有理想、有梦想。

5)打造一个团队。团队有领衔人、有工作中心,每个成员有项目、有分工,形成和谐统一、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共同体。

6)形成工作制度。如,工作例会制度、学习研讨制度、成果汇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

五、年度计划与安排概要

1.2020年度

1)按照江阴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要求,完成工作室三年计划、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和网页建设等相关工作。

2)研讨(疫情期间以微信群研讨为主)和确定工作室课题研究方向。

3)开展持续性学习活动,明确工作室主要任务(暂定新课程教学研究)及工作室成员发展方向。

4)适时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16学时;每位成员至少在本校承担一次公开课教学,工作室成员听课)。

5)邀请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刘军教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任鹏杰主编等全国大家名师,开展教师专业成长讲座。

6)开展“送教下乡”活动2节次,加强对相关学校历史薄弱学科帮扶引领和指导。

7)举办有关课程改革、学业水平合格性(等级性考试)、高考研讨活动。

8)工作室成员阅读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英】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等著作,并写出阅读感悟或心得体会。

9)工作室每位成员至少完成一个优质的新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设计,由此形成一个课件、一个录像课(微课)、一篇文章,或发表或获奖。

10)加强工作室网站建设。出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指导学术著作。

11)召开2020年度总结会议。制定2021年具体工作计划。

2.2021

1)继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积极研究试验历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力争推出一批历史精品课。

2)加强与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交流。

3)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的要求,加大送教下乡的力度。

4)继续深入开展专家讲座交流等活动。

5)承担江阴市乃至无锡市历史学科重大研讨活动。

6)工作室成员阅读【英】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第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李建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等著作,并写出阅读感悟或心得体会。

7)工作室每位成员承担1节面向全市历史教师的公开课、至少有1篇论文在专业刊物发表或获得省市二等奖以上。

8)举办有关课程改革、学业水平合格性(等级性考试)研讨活动。

9)工作室成员在学科能力上有重大突破。(职称晋升、荣誉取得等)。

10)出版普通高中选择性必修教学指导学术著作。

11)召开2021年度总结会议。制定2021年具体工作计划。

3.2022

1)继续以项目主题为抓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不少于6次的公开课教学)

2)继续深化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3)继续开展名师培训相关活动。加大与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交流,走出江苏。

4)工作室成员阅读【美】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并写出阅读感悟或心得体会。

5)工作室每位成员承担1节面向全市历史教师的公开课、至少有1篇论文在专业刊物发表或获得省市二等奖以上。

6)举办有关课程改革、学业水平合格性(等级性考试)研讨活动。

7)工作室成员在学科能力上有重○大突破。(职称晋升、荣誉取得等)成为学校和区域教学骨干、中坚力量,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8)形成工作室资源库(论文、教学设计、课件等),出版普通高中选修教学指导学术著作。

9)形成工作室的特色和品牌,争取在省市教学成果中获得二等奖以上。

10)做好三年工作总结,向市教育局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永谦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

                                          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