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自生长
教育人,自生长
—— 庄益君名师工作室在战“疫”中行动
生命来之不易,健康来之不易,真情来之不易,成长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自我突破来之不易。“万物之中,生长最美”。 疫情抗击战中, 无法冲锋陷阵的教师,唯有守护好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专业生长,让师生一起在云上和谐共长。庄益君名师工作室在江阴市发展中心培训管理室的直接领导下,“停课不停研”,从被动发展到主动成长。在战“疫”期间,我们名师工作室尝试着以下行动:
一、自学重于教学
这次疫情,成了一场大考,催生了“被迫的教育大移民”,教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没有预期,没有模拟。学校与老师应对从容与否,取决于平时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与积累。我们名师工作室从成立至今,做了系列前期工作:
组建工作室线上平台
组建工作室线上平台,为战“疫”期间开展工作提供平台保障。同时,还进行了成员工作责任的分配。主要工作分配如下:
庄益君老师负责工作室制度建立和规划和日常组织工作;赵建老师主要负责工作室材料审核、上传和网络平台维护;蔡海建老师具体负责工作室的日常事务,尤其是每次活动宣传报道的安排和材料的收集;黄立老师主要负责工作室的影像制作;陈学美老师主要负责财务。
档案组:组长:韦所彬 组员:姚嘉嘉 主要工作:档案整理工作;
活动组:组长:李 伟 组员:刘宏、陆海鹏、朱春辉
主要工作:每次活动联络、现场协调等具体工作;
宣传组:组长:刘怡 组员:蒋晨、崔莹莹、徐美蓉、杨洁如、孙靖峥
主要工作:负责宣传报道。
2.制定工作室各项制度
在庄益君主笔撰写《2020年年度工作室发展计划》的基础上,由庄益君和韦锁彬老师共同撰写了《工作室三年规划》,并由徐美蓉老师进行审稿。在此基础上,由组长制定各工作组的工作计划和部门职责。
3.撰写个人发展规划
围绕《工作室三年规划》和《2020年年度工作室发展计划》,要求每个成员在3月15日前把个人年度发展规划发到工作室平台,大家相互学习分享,尤其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个人教学(课堂比赛、个人荣誉)和科研目标(论文、课题)等提出自己的规划。
4.启动理论学习研讨
工作室提出疫情期间,自主学习郭玉英主编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研究》。同时,也将庄益君的省级课题《关键能力视域下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深入实施的策略研究》的申报书和相关文献资料发到工作平台,给成员们提供理论学习的蓝本。
二、自教重于他教
云端学习带来的挑战是:管理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家长理念等一系列问题上与传统学校模式完全不同,这需要我们老师改变思维,重新思考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工作室尝试着行动:
1.推出网络技术操作指引
我们工作室互相分享配备各种简单实用的软件,为成员所在学校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2.分享线上教学资源
教学科研中心设计网络直播教学指引,科学规划课程内容,推进教师协同备课,制定网络教学管理规则,确保网上教学有效有序进行。
3.提供教学研讨平台促成长
线上授课是个新课题。我们责无旁贷,唯有不懈努力,在尝试中改进和创新,逼出团队的思考力与行动力,在分享中共同构建新型云端课堂,让云端闪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长重于分数。学生居家学习,“学什么”成了教师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这段时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我们要特别感谢众多公司、机构、个人,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形势下,把经济利益放在一边,自愿把自己的平台和课程贡献出来。可以说,解决让学生学什么即课程资源问题,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我担心的是,学校和老师采取简单化的方式,直接照搬现成的各种教学录像,把自己的学生放手让给别人去“上课”。我认为,别人再好的资源、再好的课,也应转化为自己的资源、自己的课,纳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而不宜让他人直接“登堂入室”,自己则主动沦落为别人教学的“看客”。
三、成长重于分数
疫情背景下,越发凸显出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质变。2007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就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提出了21世纪美国教育应培养的核心素养和技能。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提出了六大素养并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问题解决等。基于此,我们工作室借助课题引领,围绕“新冠肺炎与物理的调查研究”,“线上学习与家庭综合实践实验制”两大主题,发起了”疫情下的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家庭实验篇“的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
阶段1:2020年2月10日—14日,为活动宣传与准备阶段;
阶段2:2020年2月17日—21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准备阶段;
阶段3:2020年2月24日—3月15日,为学生完成和完善阶段,开学前上交调查报告和作品图片、视频,开学后上交实验作品。
以上是我们工作室抗疫期间的工作计划和行动。希望每位成员通过工作室的引领都能认识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再停留于知识技能,进一步走向解决实际问题与应对挑战,才能抵达未来人才的根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