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的历史题材品德课堂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高嫣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指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课程,品德性是其灵魂。作为一名一线品德教师,在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多媒体给品德教学,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带来的便利。下面,结合《筑起血肉长城》一课,谈谈我在历史题材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做法及其中体会。
一、课前引探历史,借多媒体开启学生心门
《筑起血肉长城》一课历史性较强,旨在通过对抗日战争中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以及对典型英雄人物的剖析,让学生深度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加上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势必出现裂层——无法深刻感受到日军侵略中国的民族耻辱,对当年无数中华儿女为什么不惜用生命来保卫国家也很难完全理解。因此,我认为课前就有必要指引孩子们先一步走近历史,使得历史在孩子眼中不再那么陌生,也不单只是空洞苍白的说教,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强烈欲望。形、声、光、色、音俱佳的现代媒体技术,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让早已凝固的历史鲜活起来,这正是那把打开孩子们心灵大门的金钥匙。这一板块我分两步来操作:
学生自主探索——找寻历史感
在课前,我便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做一系列的调查:(1)了解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并搜集相关资料;(2)了解举国上下是怎样站起来参与抗战的并搜集相关资料;(3)认识抗日英雄,学习相关事迹。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题,并由兴趣相同选题相近的同学组合为小组,团结合作,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主要是上网查询来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由于有目标明确、方向一致,孩子们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同时对这段历史建立了初步感性的认识,也为学生深入这段历史提供了话题。
教师摄取背景——拉近距离感
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激动,一旦触动他们的心弦,便会激情满腔,表现出强烈的爱憎。结合孩子们这一特点,在他们多渠道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后,如何处理知识容量,让学生真正有序、高效、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是我思考急需解决的问题。
鲜明、形象、生动的直觉情境有唤起学生情感的作用,于是,我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影视片断——《南京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蹂躏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南京大屠杀,对于全体中国人而言,这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但我们不得不再去重温72年前那满江的尸体,满城的血。感人的画面、悲壮的旋律,教师配以激昂的解说,学生为之动容,融学生的兴趣与悲壮激昂的氛围当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最后小组总结选取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则根据课的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对多媒体资源进行筛选、加工,这样方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为接下去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缩短了时空距离,拓宽了孩子们的接受面。
二、课上导悟历史,用多媒体点燃学生心火。
有了良好情感基础后,就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课堂中来。学习兴趣要靠培养,也要靠感染。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亲近这段历史,感受到它是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我想方设法激活静态的历史,努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多媒体的最大作用,让学生投身其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展开与历史的对话。
捕捉交点导入学习场域
生活即教育。教学一定要与学生个体经验融为一体,一定要找到一条准确的生活通道帮助学生进入知识的学习场域。课堂伊始,我便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着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体起立肃立聆听,谈感受,此时的孩子们情绪特别激动,注意力高度集中;接着引领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学生身临其境,萌发了初步的爱国清怀,最学生爱学、愿学,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最佳水平,不知不觉间已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
2.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多媒体播放歌曲不仅初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崇敬之情,也激起了他们极大的探究兴趣,将学生全身心投入本课的学习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趁热打铁,我抛下问题引发思考:“聂耳、田汉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义勇军进行曲》的呢?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你们知道当时我们的中华民族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危难时刻呢?”为接下来的积极求知提供适宜的背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地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此时的屏幕上出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形势图”,紧接着相关录音响起:
早在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入侵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霸占了那里有大片的森林和无尽的宝藏。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强行要进入河北的宛平城搜查,他们想制造事端达到侵占宛平,进而全面入侵中国的目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7.7卢沟桥事变”。
在接下来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北平、天津、济南、上海、杭州,甚至当时的国民政府——南京都先后落入日军的魔爪!日本侵略军还叫嚣着: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如果他们的目的得逞,中国将不复存在,将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时间,东北告急!华北告急!全中国告急!
“看了这张地图,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通过之前媒体的辅助,学生有了最直接的视觉体验,清晰感知日军对我国的全线进攻,情感也受到了熏陶感染,老师的这一提问也就水到渠成了。泱泱中华面临灭亡,中国人民将沦为亡国奴,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学生流露出对入侵者的憎恶。
3.细数“屈辱”唤醒民族精神
历史是由一个又一个精彩繁复的细节组成的,剥离细节,就变成空泛的框架和苍白的说教,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现场感受。“令人愤慨的事情还在后头呢!侵略军一路南下、西进,所到之处,犯下了滔天罪行,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谁来说一说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做了些什么?”我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资料全班交流,老师相机点评补充,屏显有关图片,昭示日军累累罪行:
日本731部队用3000活人做实验,动用细菌和毒气,导致27万民众死亡。
日本士兵以杀人取乐。
南京大屠杀时杀死30万民众。
日本侵略军强迫中国人学日文,不许学汉语,不许中国孩子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制造上海火车站的轰炸,数千人死亡。
他们对人民群众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各自眼中搜索到的历史人物,并用数字列举日军的罪行,掷地有声、字字铿锵,较好地渲染了学生的情绪,给予历史教材向现实生活转变的新生。侵略军是那么的残暴,学生内心产生极大的震撼,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群情激愤,个个摩拳擦掌,恨不能马上用幼小的身躯去战斗,爱国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了。
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于是,顺势利导,媒体播放当时一个日军的随军记者记录下南京大屠杀的相关镜头,和孩子们一起回到1937年12月,注意看、仔细听。在听了孩子们交流的这段历史片段后的感受之后,我从他们的表情、语气中,满是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从而明白:面对敌人,我们只能选择战斗,不惜一切代价地战斗、奋勇反抗!未接下去的导行奠定基础。
旁征博引突破重点难点
品社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导行,因而在教学中要以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指导孩子们的行为。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但对事物的辨析能力差,易于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因此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再现功能,把文中正确的行为方式方法通过视频、投影等手段对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要求,演示示范榜样,以落实课文的教学目标。
(1)国难当头,不愿做亡国奴的音乐家站起来了,田汉、聂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创作出了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
(2)全体中华儿女,不论年龄、身份、职业,不管身在何处,齐心协力,筑起血肉长城,抵御外敌,赶走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
(3)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英雄们的豪言壮语,教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呢,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我们不屈的民族,我们坚韧的民族。在爱国将领的感召下,所有战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筑起血肉长城。多么了不起!
(4)联系学生自身,交流:如果你就是当时抗战热潮中的一分子,你会做些什么?可以在小组里先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
期间,我适时穿插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照片,一个个勇往直前的镜头,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学生情感得以升华。看着孩子们那充满敬佩的神情,听着他们那饱含深情的话语,此时,我知道孩子的心灵已经被深深地触动。于是,此刻的孩子们理解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自然、顺畅。
5.补充时事优化道德行为
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仅靠文本内容的讲解显然不够,教师必须作适当的补充,现代教学技术就能快速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历史与现实其实并不遥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今天发生的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时事,既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事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无处不在,从而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旱灾、共抗雪灾系列图片的出示,彰显我们中华儿女一如既往地发扬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战精神!学生也进一步真正明白: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我们的国家才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昂首阔步地前进!内化孩子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多媒体中的一个画面、一幅投影、一段录像,都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注意,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促进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思、积极探求。
三、课后潜承历史,设多媒体浸润学生心灵
在教学即将结束之前,我通过多媒体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孩子们激唱着、感动着,深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相信,历史在学生的心目中绝不再是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相信,无论他们今后身处世界上哪个国度、哪个角落、哪片天空,只要唱起我们的国歌,都会向着世界传递出一个民族的最强音:“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最后,我向孩子们提出建议: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使内化的历史思想成为生活中的自然,做正确的道德人。帮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将品德与社会达成的正确道德落到实处。让学生感到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自觉的用正确的道德品质看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事。
所以,只要我们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在品德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激活静态的历史,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历史探究事物的根源,品德教学定能焕发光彩,真正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课。从而滋润孩子心灵,用历史观照现实,点亮他们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