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中班数学“有趣的数数”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19-07-24 12:00:24     来源:chenxiaoping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核心概念是:同一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中可以发现相同的模式。有关模式我们听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的专题讲座,一句话印象深刻: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和形都跟模式有关系,有规律反复出现的一种规律就成为模式。本活动的目标是:1.在身体动作游戏中发现、体验AAB的模式。2.能运用动作和声音等表征增进对AAB模式的感受与理解。3.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老师们或许会有疑惑:这不就是有规律的排序吗?提供不同颜色的雪花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图片或者不同形状与大小的图形,要求孩子有规律地排序,我们经常在给孩子做这样的操作。专业知识的学习告诉我们,这样的操作,只是运用了实物材料的单一表征,孩子在完成任务中或许记下了AB、AABB的模式规律,但他们只是记下了模式规律,而未能理解、内化,还只是停留在学前儿童模式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模式的识别与模式的复制。就如有的宝宝能从1数到100了,你能说他数学数数能力发展很好了?不一定,因为这时很有可能是孩子唱出来的而不是数出来的,唱的过程是一种记忆,孩子的机械记忆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表征数学规律时,他能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数到20他就会发现数字都是按一定的模式在进行排列的,即使记忆再差,也不会跳数或漏数,因为他已经发现了这个里面的规律模式。

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了本活动,活动环节简单、清晰:第一个环节:玩玩游戏,发现模式。教师做拍手拍手拍腿动作,孩子跟着一起拍,提问:拍了几下手?拍了几下腿?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拍的?用拍手和拍腿的图片按照找到的规律来排列。小班的时候已经接触AB、AABB的模式,AAB的模式,对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跨越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一开始,教师和孩子一起玩拍手拍腿的游戏,用孩子比较熟悉的身体动作游戏来表现AAB的模式,打破了以往实物图片表征的惯例,能吸引孩子,也给了孩子一定的挑战,此时,图片的出现起到了直观暗示的作用,降低了游戏的难度。此环节是引导幼儿发现模式,是唤醒孩子已有经验,没有难度,全体孩子都能轻松达成。而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变化动作或声音,感受模式”则是一个转折与挑战,因为这样的安排不再是立足于“模式的重复”、“模式的填充”、“模式的创造”,而是直接指向儿童模式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模式的比较与转换。我们说活动的过程就是研究孩子的过程,观察告诉我们班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能感知、理解AAB的模式,达到自然成熟的阶段了,但还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还需要跳一跳,需要老师帮一帮。因此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游戏难度的设计是层层递进的:第一层次----请幼儿按照模式规律变化动作。将拍手、拍腿的动作依次换掉,指导个别幼儿尝试变换动作并按规律连起来做,集体模仿新动作。这时还是运用动作表征,动作逐一替换,以及教师引导中对模式规律的强调,都有效分解了难度;第二层次----按照模式规律把动作换成声音。声音表征相对于动作表征是比较抽象的,游戏难度变大了,但AAB的模式规律通过前几轮的游戏练习,孩子已经比较熟悉了,且声音表征比动作表征来得更有趣,因此孩子玩得还是得心应手。这两个层次的游戏是适合班中所有的孩子的,而第三层次开火车游戏就相当有难度,因为孩子此时只能做其中一个动作,不仅要按照模式规律做对自己的动作,还要和同伴合作依次连续动作。如果模式还没有内化,还没有达成模式的比较与转换,那玩这个游戏孩子就相对吃力。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寻找匹配,理解模式。起到了归纳和启发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游戏是按照两个一个、两个一个的规律来玩的,这个规律可以用动作和声音来玩,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排列。为幼儿后续的模式练习拓展了途径与思路。

这个活动指向了儿童的多元表征的能力,旨在通过集体教学,帮助孩子能在抽象意义上理解AAB这个模式规律。所以看起来它是个模式练习,其实活动更多指向了孩子的能力,多元表征的能力。当然,活动中我也客观地看到不少的孩子还没能达成这样的期望,如何优化集体教学,真正做到玩中学数学,我会继续思考,积极实践。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