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心”开始(读后感)
教育——从“心”开始
——《带着你与世界相遇》读后感
江阴市实验小学 傅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过:“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是的,每一个儿童从最初的地方走来,都要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儿童的,但最终还是他们的。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时刻努力为每一个来到我身边的儿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的模样,发现属于自己的世界。在每一个不可重来的生命旅行中,我竭尽全力为他们打下人生的底色。
读了这本书,让我收获了不少,并在书中似乎看到了自己教育之路上的点点滴滴,并给我心灵很大的促动:学生的教育,要从“心”开始,要学会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来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把握个性,因人施教。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学生活波、敏捷、好动,有的学生胆小、迟缓、文静,有的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却马马虎虎、粗枝大叶。
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不应轻易抛出自己的喜怒与好恶,而应清醒地观察分析,甚至在必要时做出“火力侦察”,以对其全面准确地掌握。只有显现,才利于观察,只有准确地观察分析,才能进入到小学生的心灵,而只有进入到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洞察到他们的个性。也只有真正清楚了他们的个性,才能高效地施教,才有利于他们各自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以往,我们多是简单化地对待这一问题。即设计一种教育方案,“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事实证明,这对于儿童是不利的,至于,它压抑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限制着某些良好个性的生成。因此,为了小学生将来的发展。我们应摒弃那种简单化的设计,献出一片真诚,付出一腔心血,因人设“案”,因人施教,给小学生以充足吸收“养分”的空间,适宜的生成良好个性的环境,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表现“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
二、携爱相伴,感化心灵。
爱是什么?爱是学生心中一朵圣洁的百合;爱是学生心田一泓透亮的甘泉;爱是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为此,我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是的,作为老师,我们虽然清贫,但是我们拥有爱心,这是我们此生最大的财富。我们应当毫不吝啬地把财富拿出来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分享。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教师必备的品质。只有当教师全身心地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会形成了一块极强的磁铁,把学生的一切凝集在你的周围,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也只有向学生付出真情,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坦露心迹,师生才能成为亲密的朋友。
现实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问题学生”“留守学生”,有的学生思想孤僻,有的学生行为怪异,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前途不抱希望,对生活失去自信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播撒真情,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这样用爱的甘露来医治枯萎的心灵。
三、深层理解,持之以恒。
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用童心去感受童心。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有着纯真的童心,并能够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感情去热爱……对此,陶行知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复现象,这是正常的,班级的转化教育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班主任要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绪,具备前人未有的耐心,深入调查了解,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要尽可能循序渐进,通过由浅入深,耐心疏导,从而达到“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沙底始见金”。
学生是情感的生命体,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的主体,是具有生命活力,鲜活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打造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正气的班级。因此,要搞好班务工作,必须在沟通中交流,在倾诉中疏导,在启发中领悟,帮助学生成功,就是教师自己的成功。
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一起成长!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