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9-07-17 20:58:32
来源:heqiong
山雨
江阴市实验小学:张茜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山雨的神奇美妙。2. 品读文字,通过体会课文联想的妙处,感悟山雨声音及山中林色的奇妙,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 拓展并比较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听雨》片段,通过比较发现“雨的特点不同、作者情感不同,联想也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联想这一写作秘妙。
4. 尝试抓住雨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展开联想,写一写自己心中最难忘的雨。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文字,通过体会课文联想的妙处,感悟山雨声音及山中林色的奇妙,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2.通过比较阅读,发现“雨的特点不同、作者情感不同,联想也不同”,并尝试抓住雨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展开联想,写一写自己心中最难忘的雨。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吟诵“雨”的诗
一、揭题,交流初读印象,整体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赵丽宏先生写的散文 ,齐读课题。
2.指读作者简介。
3.那这篇山雨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享受呢?我们一起细细品味。
4.同学们,这是篇自读课文。认真预习后,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围绕这场山雨,作者着重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这是一场怎样的山雨,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你的初读印象。
5.小结: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是一场来也悄悄去也悄悄但让人难以忘却的雨,这是一场优雅轻柔、浪漫诗意的雨,总之,就像这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是一场奇妙的雨。(板书:奇妙)
二、赏读雨声,学习联想,感悟奇妙
1.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聆听山雨的声音。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 具体描写雨声的内容,用括号括出来。
2.交流,点评:你找到了哪些具体描写雨声的句子?谁先来读一读?
3.品读雨来时——无字的歌谣
我们先来聆听雨来时的声音。作者把这雨声联想成什么?(无字的歌谣)
(1)你觉得歌谣应该有什么特点?
谁能像唱歌一样再读一读这雨声?
(2)这雨声,还是从很远很高的地方传来的,请你再读读这雨声——(悠远绵长之奇)。
(3)这歌谣还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多几个人读)轻柔之美
(4)这歌谣还逐渐响亮,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读。
4. 小结,齐读:
这沙啦啦的雨声,由远而近、渐行渐响,作者展开联想,觉得这就像无字的歌谣(板书:歌谣)。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这奇妙的雨声。 (板书:联想 )
5.另两处雨声,你又是从哪感受到了奇妙?作者有时用什么写法写出了奇妙?请你挑一处静静地读一读,想一想。
(1)交流:小曲 优雅的小曲,带着幻想的色彩
(2)这优雅的小曲是怎么弹奏出来的?继续交流这“奇妙”。
(3)琴键 手指
这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怎么会是琴键呢?说说自己的感悟。
(4)小结:这雨,哪是普普通通的雨呀,分明是大自然的演奏家!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奇妙的雨声。
6.雨声还奇在何处?
雨后,雨珠滴落在小水洼的声音——山雨的余韵
(1)什么是“余韵”?
(2)雨后雨珠滴落在小水洼的声音怎么会是“余韵”?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3)组织交流:
A.山雨不仅是场雨,更像一场音乐会,袅袅余音,不绝于耳,这是余音绕山。读读这奇妙的声音——
B.这余韵仅仅是响在作者耳畔吗?(还珍藏在作者的心中,萦绕心头,让他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再读读这奇妙的声音。
7.小结:这三段雨声,在赵丽宏的心中,像一曲——,像——,更是山雨的——余韵。看,奇妙的联想,让雨声更奇妙!
8.悟写作秘诀:作者赵丽宏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作者就这样仔细听、善于想,融入自己的喜爱之情,通过文字把这场神奇美妙的山雨带到了大家身边。
三、对比品析,感悟山林色彩之奇
1.雨声是奇妙的,雨中山林的颜色也是奇妙的。
男生读——阳光下的山林(一个词概括)
女生读——雨中的山林(一个字)
2.质疑:读着读着,听着听着,你有什么疑问吗?
同一片山林,阳光下是五颜六色,为什么一到雨中,就只留下水淋淋的绿了?怎会“融化”?你们也有这样的疑问吧!
3.(解疑)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细细读,用心品,你一定能读懂。
A.满山的雨雾,朦朦胧胧,其他色彩似乎都消失了。
B.这水淋淋的嫩绿绿得鲜亮,绿得太夺目了,我的眼中只有绿色。
(回扣词句:水淋淋的嫩绿、耀眼、透明,似乎泛着光泽,真有活力。)——作者眼里只有绿
C作者心中对这纯净、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绿很是喜欢,作者心中只有这绿。
4. 小结,朗读体会:
山雨真是一位天才画家!让我们看到了雨后充满生机的绿林。这绿,不仅是作者眼中的绿,更是化在作者心中的绿,融化了作者心中所有的情感。
5.回读全文:
山雨本平淡无奇,但赵丽宏先生细心观察、巧妙联想,融入了真情,让这场山雨充满了神奇!神奇的不只是这场山雨,更是作家的文字、作家的感悟呀!分工指名朗读课文。
四、对比阅读,悟联想魅力:
1.名家又是怎么写雨的?今天和大家分享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听雨》片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又是场怎样的雨?
(2)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比较:同样是雨,季老为什么不把它比作“歌谣”或“小曲”?这两场雨有何不同之处?再去读读、想想,同桌交流交流。
3. 交流:
(1)雨的大小有别
(2)对雨的情感有不同:
赵丽宏先生笔下的雨是柔美、轻盈的,有着田园的浪漫和闲适的雨;
季老笔下的雨更是期待已久、渴盼已久的珍贵的喜雨。
4.小结: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心情、雨的不同特点,就能展开不一样的联想。
五、尝试练笔,运用联想
1. 生活中哪一场雨,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请你抓住雨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展开联想,写一写自己心中的那场雨。
2. 写一写。
3. 读一读、评一评。
(紧扣“雨的特点、自己的情感”和“联想”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设计:
1. 修改完善《心中的雨》
2. 读读名家笔下的雨
板书设计:
雨来 歌谣
听雨声
山雨 雨时 联想
(奇妙)
小曲
观林色
雨后 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