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2021.9年度贡和法名师工作室工作规划
贡和法名师工作室工作规划
(2018——2021年度)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价值引领,以师德修养和专业成长并重为基本原则,以团队研讨和个人研修互补为基本策略,以听、说、读、写、编为基本路径,以优质教学、课程研发、学科科研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促进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共同发展。
二、成长理念
德艺双馨,专业精湛,勤思精进,践行而成。
三、基本目标
1.充分建设工作室成为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使全体成员在提升师德修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清晰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突破专业发展瓶颈,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或职业发展亮点。
2.努力把工作室建成学科名优教师的孵化器,探索学科教师专业提升的实践路径,总结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各项制度,通过高质量活动的开展辐射周围学校地区。
四、主要任务
1.提升优质教学能力。围绕教学设计、教学展示、试题命制、教学反思等主要环节,加强研讨与研修,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力求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力争工作室成员都有机会在市级、省级等不同地区展示高质量的公开课,让工作室成员能够开展不同程度的专题讲座,提高影响力。
2.提升课程研发能力。围绕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评价等主要环节,加强学习,推进实践,不断积累,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程开发能力,推动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和选修课程的特色化实施。各成员均开发、开设出至少一门上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并且汇总精品课程,力争能够形成校本课程的相关教材。
3.提升学科科研能力。围绕课题申报、过程实施、中期检查、课题结题等主要环节,加强教育科研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题研究能力,以课题研究引领和推进个人的主题教研。各成员积极申报各类省、市级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参与到学校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推动学科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基本路径
1.倾听中感悟。学会倾听,求知若渴,听思结合,汲取精华。立足课堂,主动出击,广泛听课,善于从各类家常课、公开课、研讨课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立足培训,抓住机会,充分吸收,善于从各类专家、名师的讲座、报告中学习成功经验、先进理念,武装自己。
2.说讲中锤炼。主动担当,观点碰撞,启迪思维,提升智慧。主动承担各类公开课、讲座的开课、开讲任务,把每次承担的任务作为锤炼自己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类研讨,在每次研讨前做好充分准备,在研讨过程中积极发言,贡献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阅读中思考。阅读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阅读就是借力,就是借别人的脚走路,让自己走得更快一些;借别人的眼观察,让自己看得更远一些;借别人的脑思考,让自己想得更深一些。加强学科阅读,拓展学科视野,夯实学科功底,提升业务能力;加强教育阅读,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教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加强开放阅读,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全面素养。
4.命题中研究。命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高位发展,命题要求各成员精通考纲和学情。通过命题可提升教师对学科知识把握的高度和精准度,反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指导学生学习。强化命题意识,加强命题研究与实践,在命题积累中不断促进专业的自我提升与发展。
5.写作中完善。写作,也是一种学习——表述性学习。通过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让教师专业发展更有理性和方向。写作是一种梳理,通过写作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提炼经验、形成智慧;写作更是一种生命的生长和滋养,是一个向昨天汲取经验、为明天提供营养的精神发育过程。
六、具体要求
(一)工作室导师
1.制定工作室2018-2021三年规划和2018-2019年度工作计划,完善工作室各项制度。
2.负责工作室日常运行,搭建工作室成员交流、研讨的平台,负责相关研讨、研修活动的策划,负责工作室集体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实施。
3.以公开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为工作室成员的个人规划制定、公开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
4.每学期邀请市内外专家名师来工作室开课、讲座,或组织工作室成员外出考察、交流活动。本年度和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推出共享项目:江苏省政治教研员顾润生的议题式教学专题讲座、南通市教研员陈敏凤有关高考复习的专题讲座、北师大《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主编李晓东有关学科本质的讲座、《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主编王建炜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
5.负责工作室成员的考核,坚持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相结合,做好过程管理。
(二)工作室成员
1.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工作室成员在系统梳理个人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规划实施措施;每学年末对个人规划年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年度实施情况对规划作出必要的修正。
2.公开展示课堂教学。本年度将和张学军工作室联合开展公开教学活动,拟定南菁高中秦琴老师到市北高中开展公开教学,徐霞老师开展议题式教学探讨。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在工作室或校内开出1次公开课,并完成1个教学课例(含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课件、录像等);力争三年中开出一次市级及以上公开展示课,完成一个学术讲座或报告。
3.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承担工作室集体课题的研究工作;每位工作室成员三年中至少申报并完成1项江阴市学科教学改进项目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促进学科课堂教学的改进,另一方面促进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围绕个人研究主题,每位成员每年至少撰写2篇教学论文。
4.开发校本选修课程。每位成员开发至少1门选修课程并在开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在三年内成为江阴市级及以上精品选修课程。
5.加强考试命题实践。每位成员研究经典试题的同时,收集命题素材,开展命题实践,积累原创试题。每半月原创一道题目,每学期完成一份完整的学考或者高考模拟试卷。
6.参与学科基地建设。参与江阴市及无锡市学科基地建设,根据基地学校需要开设公开课,开出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其他教研活动,同时把基地学校建设的成功做法在成员自己所在学校进行实践,带动学科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