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学习荣维东、李冲锋的“交际语境写作”相关理论后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9-07-09 15:51:36     来源:shijuanfen

 

施娟芬:首先,根据荣维东的《交际语境写作》中的相关理论,我们要厘清的概念是:1.什么叫交际语境写作;2.交际语境写作的六要素是什么。根据李冲锋的《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基础与情境创》,我们需要厘清的概念是:.交际语境写作的七要素是什么。比较荣维东和李冲锋的要素划分,我个人觉得李冲锋的七要素更合理,他把荣维东提出的文体和表达合并为“文辞”,增加了“情境”和“内容”。其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练习写作时的最大困难是哪些,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最大的困难是“内容”和“文辞”。为此,我们研究的目的可以定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两大困难。

那么,我们的研究可以怎样展开呢?首先,我们可以中、高年段并进,研究的点为“基于校园生活的交际语境习作教学”研究。其次,我们成员分成中、高年级两组进行。

 

 

戴逸群:我在共享资料中看见我们四年级刚做的一篇《我的房间》的习作相关要求。旧式的习作要求,感觉就是给学生布置空洞的作业。而交际语境下的习作要求,有“读者对象”的习作,孩子做起文来,有习作的冲动,我想这就是“交际语境”习作的好处。另外,我觉得施老师提的,把点缩小,放在“校园生活交际语境”蛮好的,孩子们熟悉,有话说。

 

 

张凤:刚学习了群里关于交际作文的一些材料,觉得孩子们应该是喜欢用这样的形式来写作的。今天我们四年级作文课,是用书信的形式向远方的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撇去学书信格式这一教学任务,剩下的就是介绍家乡。“向谁介绍?”“介绍哪些对方可能感兴趣的方面?”“介绍时应该根据对方的不同身份,说哪些更贴切的话?”这些都是我们在习作指导时讨论到的问题,我想它是不是也算得上交际语境作文?

 

 

赵念君:学习了群里的材料和各位老师的思考所得,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觉得"交际语境写作"这种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写作,应该会得到学生们的青睐。"写作即交流",这样的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具体的、有动力、有意义的。这样的写作基于真实语境,运用真实语言能力去完成,学生获得的写作技能才更真实。基于此,我非常赞同施老师的观点,聚焦学生的最大困难"内容"和"文辞",把研究点定为"基于校园生活的交际语境习作教学",基于校园生活,学生都有体验,都有内容,老师也便于引领。我还希望能把这个研究跟教材的习作联系在一起,就是说能够在"交际语境习作教学"中,实现教材所要让学生在习作上的提升。

 

 

钱云珍:学习了关于《交际语境写作的材料》后,我觉的我对教学作文的信心似乎提高了一层。因为当下学生怕写作文的多,其实怕教作文的老师也多。               交际语境作文教学的理念,让我明确了写作是为了向读者反应我所感受到的生活,相信心理动机下写出的学生作文,会更接地气,更朴实,更真切可感。我们读众多作家的文字,会发现读他们的文章,词藻并不华丽,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总觉得大作家的生活原来跟我也差不多。我想他们的写作就是基于“交际语境”下的习作过程,我也很期待我们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真言,真文。          材料很长,学习过后对“交际语境习作教学”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但学习了施教导的感受及各位老师的感受后,心中更明确了点,“把基于校园生活的交际语境习作教学”作为研究点,更有抓手。校园生活,学生有丰富的体验,更乐于向他人介绍,描述,是他们与人交际的一个重要话题。“文辞”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这是学生最为困难的一点,希望通过“交际语境习作教学”的研究,我们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

    四上习作三通过一个具体事例,写出自己的一个优点。)上周在指导一个学生把事例写细致时,我就问她:假如你给好朋友讲今天学校体质测试时,你是怎么做到仰卧起坐48个这个过程的?她就说了:一开始,我做得很快……后来大概做到35个,那时我就觉得……不过,我还是……居然最后做了48个,我都不敢相信!这个“假想的聊天”,是不是就是一个语境。我发现孩子在聊天时稍加提醒,她就能说得比较有条理,而且省略号里的都是她的心理,动作的描绘,同时我再给她的神态稍加了指点,后来写出来还是很不错的。

 

 

 

刘晓兰:看到各位的高谈阔论,顿觉自己才疏学浅,长期教低年段的我对于习作教学基本没什么经验,只能变学习边研究。学习了施老师的资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女儿的作文,引发了我的思考。女儿正在上四年级,每到写作就是愁眉不展头都大了,内心无比抗拒,也无从下手,不愿写,不会写,最后干脆就不写了,所以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在我看了这份学习资料之后,我似乎才有所感悟为什么她会呈现出如此的写作状态,可能就是辅导的方式方法不对。关注她每次写作文的状态基本都是漫无目的的,然而最后我又是关注她写作的结果,看她的文章是不是字词正确、文从字顺,甚至还要看看有没有华丽的辞藻。整个写作过程就是被动的完成任务的,当她达不到标准被批评之后就会畏惧写作感觉写作是天大的难事,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其实是很不利的。在看了案例《我与---》的故事习作讲评课,其中提到的“读者意识”,这种交际语境的教学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假设我是学生,我都非常愿意上这种习作课,进行这种习作交流。然后脑子中略有交际语境习作的概念,教低年级的我第一时间思考的是有关低年级的写话,是否可以用?哪些是哪些不是?对于中高年级这方面的研究我也是非常愿意学习的。

 

徐丹:大家晚上好!首先很抱歉因为忙碌一直没跟上各位老师的步调,但是一直在关注着群里的动态,学习着各位老师的学习心得。首先要感谢施教导带我接触了一个新的概念“交际语境”,让我对于习作的认知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现将我自己的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我学习了群里分享的资料,明白了交际语境习作教学是什么,是力求希望在原有习作要求之下学生无动力、无内容、无目的写作变成真实、有实用的写作,将原有的比较模糊的能力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语篇指标、过程指标、交际语境指标,需要老师在设计习作教学时,关注到五要素(容维东)或者七要素(李冲锋),这里我也赞同施教导的观点,认为李老师的七要素更完善些,关注到了语辞,这是我们母语中必须存在的东西。

另外,我也看了一些关于交际语境的期刊论文,发现大部分都是以容维东老师理论为基础,并且仍然在从原有习作理论到交际理论的转化期,并给出一两个在尝试做的例子,而施教导要求中明确的是一个体系化的东西,有中年级也有高年级,更加体系化,影响更加深远。同时又基于校园生活,着眼于学生可接触的生活,又有抓手,也有意义。

思考:

我想提出几个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希望施教导和各位同仁探讨:1.我们需不需要继续对交际语境的内涵进行“本土化”的完善,就像李老师对荣老师的理论进行完善那样,研究出我们所需要的内涵,或者适合小学生的“交际语境”内涵?2.我们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有了目标才能对教学设计(或者研究)有指导性。3.我们就着眼于习作吗?要不要考虑和课文的读写结合联系起来,使维度更广。4.成果以什么形式?要不要拓宽一下我们的成果形式,如示范课,如校本教材等。

 

 

卢阳:读了施教导发得有关荣维东的《交际语境写作》相关资料,结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发现,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缺失

写作是者基于交流需要,通过假想的方式,与不在场的读者或读者群,进行书面对话的过程。应试作文或考场作文,写作的对象主要是老师、考官。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可以把之当成重要的读者之一,同时,再假想其它的读者。

二、没有内容可写

目前“成功”的写作老师往往采用“搞活动”或“制造生活”的办法来教学生写作。其实,学生并不是真的缺乏生活,关键是引导学生回想,转化生活,再加工使之成为写作内容或材料。这里面,体验又是关键。

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为此,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唤起、生成、转化已有生活记忆和经验的能力。

其次,写作才是认知训练、思想训练、审美训练,进而是一种生活训练、做人训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即做人”才有意义。

三、不知道怎样写

写作一般要经过“物——意——文”的三级转换。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不会写、句式不会用、缺乏篇章结构样式、表达技巧等。这些属于学生语文经验的缺失,需要通过平时的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

 

 

徐雪琴:学习了施教导发的材料,对有一点深有同感:写作的本质是什么,是交流。写文章是向某个对象进行倾诉或交流,写作是有对象和目的的。反思常规的习作教学,往往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某种写作技巧,而忽视了为什么写?写给谁看?教学中年级时,一篇大作文经过详细指导,收上来的作文就显得大同小异,批改时常常觉得乏味。这也许也是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吧,没有说的对象、目的,没有启动言说的基本动力,作文就成了一件苦差事。

    于是,我在六年级的小作文指导上进行了一次尝试。10月底,学校组织学生徒步前往敔山湾,接触自然,磨练意志,这是很生动的一个写作素材,学生有真实感受。但看以前学生的作文,大多是着眼于磨练自己的毅力,战胜困难,只在谋篇布局上略有差异。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于徒步5公里,并不觉得辛苦,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指导作文时,启发学生你想把这件事跟谁说说,明确写作的对象。有想对父母说的,对弟弟、妹妹说的,对远在外地的表哥说的,对学弟、学妹说的……接着思考,为什么想对他们说?想说些什么?明确中心,筛选材料。

最后学生的成文少了一些生硬呆板,多了些生活的气息,读起来也不是千篇一律。说给父母听的,表达了成长的喜悦;说给学弟学妹听的,表达了坚持的重要;说给远在外地的表哥听的,介绍了敔山湾美丽的风景及愉快的体验。

    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我觉得比较有意思,期待跟着大家一起进入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