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文章推荐

教师投放活动区材料的三种方式

发布日期:2016-07-31 15:29:57     来源:zhaomei

华爱华:教师投放活动区材料的三种方式

   当前,区角活动已成为幼儿园实施课程和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也就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在观察不少幼儿园的活动区材料后发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对活动区的游戏材料大致采用了三种投放方式。

一、目标导向式

       这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高结构性材料投放方式,如上所述.教师试图通过材料的玩法设计.引导幼儿按照要求游戏,以促进幼儿发展。在预设课程中采用这种材料投放方式是必要的,但问题是被教师设计了玩法的材料常常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结果幼儿很少选择教师在材料设计上花费精力最多的活动区,在那里逗留的时间也很短(朱若华,2005)。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材料的投放方式,而在于教师预设的玩法不适宜。教师如果为了实施课程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游戏材料的玩法设计成枯燥的作业让幼儿操练。或者设计成只需重复而没有变化的单一玩法,那么实际上就是在用材料控制幼儿,而不是由幼儿控制材料。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感时必然会失去兴趣,该材料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了。

例如同样是用于计算的游戏材料,一种玩法是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加法算式来摆放正确的答案,如根据“2+3=”找出数字5摆上,并用摆珠子的方式来验证。这对幼儿来说只是一种被动的练习。不仅缺乏趣味,而且单一而有限的数字摆放很快就会因不断重复而失去挑战性。另一种玩法是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加法算式按颜色特征有规律地穿珠,如果卡片上的算式是“2+3=”,那么幼儿可以自选两种颜色的珠子(如以“2红3绿”的规律)来穿珠,并摆上数字5,穿完后数一数有几个5。假如有4个5,就在算式下面摆上数字4。一串珠子与一个算式放在一起,就算完成任务了。如果卡片上的算式是“2+2+2=”,幼儿可以按“2红2绿2黄”的规律来穿珠,并摆上答数6,穿完后数一数有几个6,再摆上数字几。这种设计显然是由幼儿来控制材料的,他们可以依据算式自选颜色体现穿珠规律,穿出各种相同颜色不同规律、相同规律不同颜色的美丽“项链”。在这一手眼协调的练习中,幼儿既巩固了加法的学习.又开始了乘法的启蒙学习。

看来,同样是用目标导向式投放高结构性材料,幼儿的操作方法是被动枯燥的练习还是主动有趣的探索,该操作方法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目标是可以由其他更简单的材料和方法替代的还是不可替代的。这是检验一个高结构性材料是否最有意义的重要指标(沈晓燕,2007)。我们认为,在活动室里,高结构性材料的数量应当是有限的,但必须是最有意义的。

二、自由开放式

        这是一种不预设教学目标的材料投放方式,即直接投放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如积木、插塑、珠子、纸张、黏土以及各种废旧物品。教师不对材料作任何设计制作,也不对材料的玩法作任何规定,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以变换花样玩。这种投放方式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游戏材料,产生自发性的游戏活动。当然,非结构性材料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尽管也意识到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但常常忽略它们对幼儿具体行为的实际意义。

       幼儿在面对非结构性材料时常以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比如用棍子当马骑,用棍子当杠杆撬开东西,用棍子在地上划线,用棍子来测量长度等,或以同一种方法作用于不同的材料,比如测量物体长度时用棍子、书、长条积木、盒子、扫帚等作为工具。幼儿正是从他们自发生成的玩法中获得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意识到这一价值,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就不会“放羊”,而是仔细观察幼儿对每一种材料的各种玩法,分析和判断这些玩法对幼儿发展的实际价值,适时地给予幼儿支持和指导。

三、探索发现式

       这是一种将教学目标隐蔽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即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大致的规划,将预设的学习目标落实到一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间接达成目标。探索发现式具体又有两种投放方式:

       1.问题情景式投放,即通过材料投放来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让幼儿通过探索逐渐接近正确的知识。比如.为了让幼儿获得沉浮的经验.教师投放了玩水的材料,当幼儿认为大的东西会沉下去时,教师便投放小的下沉物和大的上浮物,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再次探索获得新的认识。

       2.经验系统化投放,即通过若干并列或递进的探索活动,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经验。比如,先投放单面镜,再投放可折叠成不同角度的双面镜,然后投放三角镜,最后让幼儿玩万花筒,这样幼儿自然地初步掌握了万花筒的原理。又如,小班、中班、大班以不同方式呈现天气预报,小班呈现的是表示晴、阴、雨的标志图,中班除了每天呈现标志图,再加上表格式记录方式,将晴、阴、雨的标志图贴入表格中,大班在月表格的旁边加上用于记录晴、阴、雨的三条立柱,将表格中的小标志图数一下,涂于立柱中的相应位置.这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数数,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了统计的经验。


       探索发现式的价值在于分解知识点的难度,让幼儿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在适宜的挑战中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


推荐理由:

        区域活动是目前研究热点,华教授的这篇文章观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我们以更加清晰的视角来审视现实问题。

      文中介绍了材料投放的三种方式:第一种目标导向式、第二种自由开放式、第三种探索发现式。先说第一种目标导向式,其存在两种可能性:首先认为“教师如果为了实施课程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游戏材料的玩法设计成枯燥的作业让幼儿操练。或者设计成只需重复而没有变化的单一玩法,那么实际上就是在用材料控制幼儿,而不是由幼儿控制材料”,这其实是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偏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材料蕴含鲜明的目标导向是错误的,这就存在另一个可能性:“同样是用目标导向式投放高结构性材料,幼儿的操作方法是被动枯燥的练习还是主动有趣的探索,该操作方法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目标是可以由其他更简单的材料和方法替代的还是不可替代的”,这说明教师心中有目标是需要的,但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将目标落实到材料呈现给幼儿,是否尊重幼儿的核心经验,是否关注幼儿的创意表现。

再来说说第二种自由开放式,认为“教师尽管也意识到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但常常忽略它们对幼儿具体行为的实际意义。”不难看出,第二点与第一点处于问题的两个极端:高控?放羊?这都不是合适的做法。低结构材料由于其开放性更加能得到幼儿的喜欢,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让幼儿去操作,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的区域活动就失去了“学习性”的意味。华教授总结“仔细观察幼儿对每一种材料的各种玩法,分析和判断这些玩法对幼儿发展的实际价值,适时地给予幼儿支持和指导。”

       最后说说第三种探索发现式,它介于以上两点之间,有目标但内隐,即有预先规划又有现场回应。其包括两种方式:问题情景式是区域活动中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科学区、数学区等,孩子们的好奇心从问题开始,区域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尝试解决问题、不断自我纠正的过程,从而得到思维的拓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投放方式还需要考虑材料的游戏性、生活性、层次性,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求欲,并且保持持续探索的兴趣。按照幼儿经验,进行系统化投放是对孩子已有经验认知的最集中体现,这一切都基于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个活动现场孩子的表现做出进一步的反应与支持。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