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小材料里的大学问 ----开展低结构材料区域游戏研究有感
小材料里的大学问
----开展低结构材料区域游戏研究有感
江阴市辅延中心幼儿园 石云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减少区域高结构材料的投放,思考并尝试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更具开放性的低结构的材料。刚接触低结构材料,教师们心中没有底,各种担忧和疑虑油然而生:长久以来,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先了解新材料的玩法与规则后再操作的学习模式,现在我们直接投放低结构的材料,不做任何玩法预设,幼儿会玩吗?玩得起来吗?通过玩这些看似超级简单的低结构材料,幼儿能获得多元发展吗?材料提供的数量和种类如何把握……带着种种疑问,我和老师、孩子们同行相伴,开启了低结构材料的研究之旅。研究路上,我们一路困惑、一路感悟、一路收获、一路成长,同时也越发感受到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下面我就以“夹子、石头和吸管”为探索材料来谈谈: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追随孩子,有效支持推进低结构材料游戏的发展。
一、推敲,认识低结构材料区域游戏之内涵
研究初期,教师们对低结构材料区域的认识是模糊的,经常会在预设和不预设之间摇摆,有时面对孩子甚至会不知所措。如何理性认识低结构材料区域游戏的内涵,运用教学智慧,捕捉时机,合理帮助并促成孩子在游戏中的自然和谐发展?我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反思,营造重学习、重研究、重实践、重探索的教研气氛,找准问题、集体碰撞、击破难点,颇有成效。以“石头”区为例,回顾低结构材料区域游戏的研究四部曲:
1.前期研究,聚焦材料
游戏开展前,必须研讨材料的投放问题:①材料投放的数量及种类;②材料投放形式。
①石头投放的数量及种类?
碰撞:石头千姿百态、种类繁多,我们该提供什么样的石头给孩子呢?教师们各抒己见。有老师认为可以带着一些隐性的目标去准备,但也有老师认为这样的提供方式不够开放,不仅会错过很多孩子精彩的奇思妙想,而且又会使我们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状态。
具体投放策略:争论决定提供各种各样的石头。我们彻底放手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寻找石头,寻找自己喜欢的、需要的石头。这样既缓解了教师准备材料的压力,又利于培养幼儿与石头的情感,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同时还增进了亲子交流。
②石头的投放形式?
碰撞:石头与夹子虽然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低结构材料,但由于石头本身固有的特点,孩子很难马上玩起来。如果像夹子一样初期就单独设区,必然导致抑制思路,降低兴趣。那该采用哪种有效投放形式呢?
具体投放策略:基于对石头与夹子的特性比较和分析,我们决定“撒网式”投放:每个区都放置一些石头,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探索行为,及时捕捉创意及兴趣点,有针对地给予支持。教师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游戏目标,但大班孩子对不同区域的目标指向是比较明确的,相信他们会充分利用区域中的已有材料与石头进行互动、创意,让石头玩起来。
2.初期研究,尊重兴趣
怀揣惶恐和希翼我们走进游戏区观察、记录,一段时间过去,带着发现、收获、问题和困惑我们又坐在了一起进行问题研讨:①孩子更喜欢哪个区的石头?哪些石头玩起来了?②如何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生发点,支持与推进游戏?
①孩子更喜欢哪个区的石头?
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石头投放到各个区后,教师通过一周的观察,发现能玩起来的主要集中于建构区、益智区和美工区。征求意见后,我们让孩子自由选择石头投放到自己喜欢的区域中。
②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生发点有效指导与推进?
碰撞:每天,游戏中教师总能捕捉到一些创意和新发现,是不是每一个生发点都要推进?如何把握幼儿自主与教师指导的矛盾?我们的意见逐渐统一:推进游戏前首先要对幼儿的现有经验和能力水平作出精准的判断,然后带着一定的目标预设进行隐性的推进与支持,从而实现幼儿创意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平衡,最后才能真正聚焦幼儿在区域中的核心经验的发展。
具体指导策略:建构区:基于现阶段幼儿对石头垒高比较感兴趣,所以接下来的指导重点是垒高方法的探究。垒高应该选用怎样的石头更适合?如何垒才能又高又稳?益智区:孩子对滑石头很感兴趣,教师创设更大的活动场地,提供木质积木块等辅助材料,让幼儿探索用什么方法划得远?希望孩子们能对斜坡、摩擦探索感兴趣。美工区:孩子拿手的是在石头上作画,他们用点、线、面结合进行石头装饰画。我们融入春天元素进行主题景物画,还衍生出石头拼贴创意画。
3.中期研究,理性调整
幼儿游戏在继续,教师指导在优化,从初期的无预设、全放手慢慢过渡到点预设、半放手。我不仅看到了孩子能力的提升,游戏现场的丰富,更看到了教师指导的智慧。分享着游戏的精彩,我们又坐下来静静梳理:①孩子的兴趣点突然变了怎么办?②游戏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怎么办?
①孩子不想垒高了怎么办?
碰撞:大三班孩子玩了两周的垒高后不想再玩了,石头建构区一下子失去生机。换还是不换?经过讨论,教师认为游戏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虽然改变了探究方向,但之前孩子积累的垒高经验始终会植根心中,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必须遵循。
具体指导策略:教师听取了孩子意见,垒高游戏转向迷宫乐园。孩子带来了各种迷宫书籍,共同讨论建构迷宫的方法,冷落的石头建构区重新找回了欢乐的气息。
②斜坡实验流失掉了怎么办?
碰撞:大二班的石头益智区一直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区域,他们沉浸在滑石头的游戏中。为了让游戏更有深度,更具挑战,教师在区域里添置了一些长条形和三角形的木质积木,预设的斜坡游戏,探索如何让石头滑得更远。可斜坡实验始终未出现,倒是跷跷板、弹石头的游戏诞生了。教师很困惑:要不要提示孩子去建构斜坡呢?
具体指导策略:教师们认为,既然滑石头的兴趣还在,那游戏就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孩子想不到搭斜坡,那我们就在场地上布置一些标记线,进行“如何使石头滑得远”的探究。另外,也可以视情况适当丰富一些关于斜坡的知识,诱发幼儿经验的迁移。
4.后期研究,突破推进。
问题研讨:石头区探索进入了瓶颈期怎么办?
碰撞:大三班玩了两周的石头迷宫,整个舞台就成了一个大大的迷宫乐园,很是壮观。但教师发现最近石头区的孩子就乐忠于欣赏自己的迷宫作品,这里换几块石头,那里移动一下位置,再不然就是几个孩子蹲在迷宫前闲聊。游戏进入了瓶颈期,怎么办?
具体指导策略:教师和孩子一起投身玩迷宫,共同设置迷宫关卡,开发迷宫玩法,单人迷宫、多人合作迷宫、动物大营救……游戏应运而生,孩子愈玩愈精彩!
其实结构低并不是无结构,无目标,只是目标比较模糊,比较笼统,目标的表述是表现式、展开式的,活动的过程是比较自由,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教师的控制是比较间接和隐蔽的。“石头区”的研究,教师和孩子们同行相伴,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研讨中碰撞感悟。虽然磕磕绊绊,但收获满满!
二、琢磨,把握低结构材料游戏指导的核心
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增加了幼儿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自由度,开放的活动形式会引发很多精彩的创意和哇时刻,但在活动中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面对“精彩”和“问题”,教师的指导策略尤为重要,这也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时候。很多教师认为要尊重孩子,不介入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所以整个活动过程几乎没有教师的参与,这样的“放手过度”对幼儿的发展毫无价值。但教师“指导过头”了,指导就成了“导演”,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就会失去,创造就会失去,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反思自己做得是否到位、是否越位。低结构材料活动中,教师要不要介入?怎么介入?什么时候介入?
1.脑中有目标,介入适时
活动初期,教师需要智慧的等待。例如,在“夹子区”活动初期,孩子们第一时间被夹子这一新材料吸引,一进区,他们兴奋不已,纷纷玩起各种形状、颜色、功能各异的夹子。此时,教师要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放手让他们自由操作。
①坚持观察中的沉默。
教师跟随着孩子进区开始观察,用相机记录着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们在一阵惊喜欢呼后,开始摆弄起夹子。有的用夹子当成建构材料开始拼搭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沉浸在夹子那些大大小小的大嘴巴上,一个劲儿地捏呀、踩呀;有的拿起大夹子满区地跑,边跑边喊:“大螃蟹来啦!”;有的索性拿起夹子玩起了“咬人”的游戏;还有的孩子干脆把夹子夹到了自己头上,说是蝴蝶结……整个过程,教师没有任何介入,而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听着,用相机记录着(若在以往,教师可能会阻止那些拿着夹子乱跑的孩子,要求他们安静操作)。今天的转变得益于游戏理念的不断内化和落实。
②抓住分享中的有效点。
如何进行夹子区初级阶段的分享交流?哪些是评价环节的有效点?老师们逐渐统一认识,觉得初级阶段夹子区的评价环节应着眼孩子的快乐体验,可在认识熟悉夹子的角度上进行分享,教师提问、分享的点不能太具体,类似于“你是怎么玩的?”“这些夹子可以做什么?”等问题不适合出现。因为分享得太多、太细,或过早把个别答案呈现,就会限制其他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当然,如有以下情况发生,教师就必须介入:幼儿活动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幼儿遇到困难、挫折、纠纷,难以实现游戏愿望时;幼儿活动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分享交流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游戏分享点评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借助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依据自己有效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为幼儿提供交流的平台,帮助幼儿建构认知,提升经验,促使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2.手上有策略,介入适法
游戏持续,很多孩子已能将自己的已有经验与自己一直持续的兴趣组合在一起,游戏中呈现出最有生命力最自然而然的学习,这时候是游戏介入好时机,那教师想要更好地推动游戏的发展,持续孩子的兴趣,如何给予及时的充满技术含量的恰当支持呢?老师们认为最有效的指导策略就是参与幼儿的活动,老师作为玩伴的身份含蓄地艺术地指导。
①问题策略支持。
当大二班的孩子对用夹子搭火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教师及时捕捉到游戏生发点,顺势抛出关键问题:如何搭出又高又稳的火箭?问题的支持,有效推进了游戏的深入和发展,后期夹子区承重实验便顺势而生。当大一班孩子乐衷于用夹子拼搭海洋里的鱼时,“海洋里还有什么?你喜欢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讨论拓展了孩子的创作思路。于是师生共同收集海洋相关读本,分享海洋世界知识,夹子区作品、材料也更丰富起来。
②平行介入指导。
游戏观察中,当教师发现孩子们用吸管制作木筏的方法比较单一时,就采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变身为幼儿的游戏伙伴,投入到孩子们的制作竹筏队伍中。由于制作方式的独特,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关注,从而自然地拓展了幼儿的操作方式。
这种平行式介入指导,不直接和幼儿发生交往活动,但却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既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意愿的尊重,又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了指导效果。
③交叉介入参与。
当孩子的吸管竹筏制作完毕进入试水阶段时,教师又加入,和孩子一起比赛谁的竹筏浮力最大,一起探索怎样的吸管最适合,一起设计实验记录表……教师在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生发点和问题。如:为什么看起来比较稳固的粗吸管竹筏容易沉?为什么毛根扎的竹筏浮力不够?这些便成为后期游戏推进的节点。
这种交叉式介入指导,更有利于教师在游戏的情境中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展开师生互动,推进幼儿游戏的进展,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怎样运用合适的指导策略是最能考验教师教育智慧的环节,以上例举指导方式简单又自然,不会给予幼儿压力和距离感,又能让教师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幼儿的想法,使指导更有效。
3.眼中有孩子,调整适度
当幼儿的探索长期停留在表面没有进展或兴趣感消失殆尽时,教师的调整和干预是最积极、最有意义的。
①对症下药,化解难度。
大一班在玩吸管房子时,有一段时间孩子兴趣并不浓厚,经常会出现“跑题”现象,不能如教师预想那样进行游戏操作。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冷静分析,及时调整,以满足当前幼儿的需求。教师分析过后,明白了,孩子失去兴趣是因为他们对建构房子的经验不足,导致造出来的房子不牢固。反复的失败使幼儿对造房子的兴趣也随之慢慢减退。找到问题后,教师开始调整材料,给孩子们找来了各种纸制的房子模型,供幼儿观察、分析,甚至解剖。有了直观的实物,幼儿造房子难度一下降低了,他们会细心观察房子的结构,会数数屋顶需要几根吸管,会比较每一面墙壁需要的吸管长度……建构热情又慢慢升温。
②满足需要,推进支持。
探索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对夹子的需求已从一开始的喜欢种类繁多的夹子转为喜欢适合的、有用的夹子。比如大二班孩子为了建构又高又稳的火箭,一些比较小的、不够结实的夹子渐渐被孩子们冷落,大号的被夹、结实的竹夹供不应求。于是,教师征求全体孩子意见,对夹子材料进行了调整。大三班孩子喜欢用夹子打扮自己,他们班的夹子游戏区就转移到多功能活动室,舞台、墙面大镜子这些环境及时满足了孩子们自发的“夹子秀”表演,环境适时调整,很好地实现了“夹子区”与“表演区”的联动,孩子们玩得更带劲了。
③空间变化,情感支持。
大一班的夹子区最初是设置在桌面上的,为此大多数孩子想到的就是把夹子当成积木来进行桌面建构。教师观察发现,孩子虽然在玩桌面建构,但同伴之间有互动,有的孩子用自己建构出来的娃娃和购物车玩起逛超市的游戏;有的孩子用自己设计的武器和“敌人”打斗……但这些偶发的游戏行为不生动,不持久也不尽兴。教师分析:孩子的游戏需要情境的融入,需要情感的交流!有限的桌面空间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与创想。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立刻调整,把夹子区换到更为开阔的地面。实践证明,孩子在地面上的游戏更开放、更精彩,海洋世界、恐龙世界等主题不断上演。大三班“夹子秀”游戏区,应孩子表演需求,教师陆续提供了音乐、化妆间、表演道具等,“夹子秀”活动愈演愈精彩。
低结构材料游戏活动指导需要教师的等待,更需要适度调整,短时停留并不是舍弃预期目标,而是立足幼儿适应变化,从而合理推进游戏发展。担心孩子不会玩,是老观念的思维定势在作祟,孩子天生就是游戏高手,需要的是教师认真观察、科学解读孩子的需要,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4.学习看得见,展示充分
虞永平说过,要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智慧的成果呈现和展示能为游戏增色添彩,有效的作品呈现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创作的欲望、引发幼儿互相学习的行为、满足幼儿成功感的体验。
老师们根据各自班级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为孩子们营造了多元的作品展示空间。教师为帮助孩子完成海洋世界的主题建构,用地垫为孩子提供了一块超大的海洋空间,任孩子在海洋中自主创意;教师为建构火箭的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火箭展示台,孩子们把建构好的夹子火箭一一排放在展示台上,为幼儿比较、目测高矮提供了一个直观、清晰的探索平台;教师为满足幼儿展示作品的需要,提供舞台、化妆间,让幼儿在表演中秀出自己的作品;教师为引发幼儿更多的迷宫创意,把整个多功能舞台变成了“石头迷宫乐园”……
低结构材料区域活动的研究,让教师见证了自主自发游戏强劲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游戏魅力。尊重孩子想法,读懂孩子需求,支持孩子兴趣,自然推动游戏发展,这就是教师指导的核心所在。
低结构材料开放、可塑性强的特点成就了幼儿游戏的精彩。我们思考、研究,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操作游戏材料炉火纯青的技艺,感慨孩子们在游戏开发中天马行空的创意,也充分享受着不同阶段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游戏现场。真是小材料大惊喜,小游戏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