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性课堂的三个坐标-东林中学-陈虹
音乐感性课堂的三个坐标
无锡市东林中学 陈虹
[摘要]: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倾向,即偏重于技术理性的培养,而忽视感性素养的培养。这个教育误区难以成就青少年学生拥有“诗和远方”。 构建感性生动的音乐课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多元的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认知,提升感性能力。
[关键词]:素养 感性素养 感性课堂
人的感性素养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简单来讲,感性素养是由感性能力(美的感知力)和对良好感性的需求构成的。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感性素养就无法体验美好的生活,更不可能创造美的社会环境。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倾向,即偏重于技术理性的培养,而忽视感性素养的培养。这个教育误区难以成就青少年学生拥有“诗和远方”。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副院长指出:“感性素养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更便于提升人的感性素养,这是由音乐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音乐教学中,设计和开展学习活动,让每个人参与其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知识,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文化理解素养和艺术表现素养。构建感性生动的音乐课堂要抓住音乐课程的基本属性,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学科特点,注重个性发展,通过多元的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认知,提升感性能力。
一、心·动——审美感知(知美)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音响的运动形式是音乐情感的最佳载体,通过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曲式等多种表现手段,再结合联想、想像等心理活动,唤起内心特定的情感意象。音乐课堂必须以情动人,充分挖掘教材、教法的情感因素,如富有感情地范唱(奏),通过教师自身的歌声、琴声、语言、形体、神态,有感情地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歌唱、器乐、音乐欣赏等审美活动的渴望心情,积极愉快地投入,自由快乐的参与,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
音乐作品范唱(奏)是一种技术性、艺术性、示范性很强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它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外,要求教师能先感动自己,再去感动学生。例如的教授《我爱美丽的家乡》一课,感受西南少数民族苗族的音乐文化,教师穿上苗族的服装,戴上苗族特有的头饰,用苗族的语言和舞蹈动作,展示了动人的苗寨风情,再加上用感染力的语言对美丽苗寨风土人情的抒情描述,赋予音乐美的生命魅力,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联想,使之获得美的感受,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间的互动合作,让音乐积极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桥梁纽带,产生美好的审美体验。比如新歌教学时,邀请学生协同教师演唱,简单的衬词、问答式的乐句、在旋律长音中加入即兴创编等积极的师生互动,打通心脉,激荡情绪,感悟乐趣,共情审美,使音乐课堂更具情润心动的感性张力。
二、心·智——文化理解(思美)
感性能力非凭空产生,它的基础是对美的理解。音乐教学除了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育化道德,愉悦身心外还能启迪智慧,增强文化理解素养。俗话说“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多感受多听音乐、学习中外、古今音乐家的生平、时代及创作背景,接触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作品外还要帮助他们听出其中的“门道”,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拓展音乐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不具有语义,内容表现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千个人听贝多芬就会有一千个贝多芬”,但这有利于学生聆听时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究精神,引导并鼓励他们体验、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不同地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人类丰富情感与思想。比如在欣赏教学时会有与乐曲内容无必然联系或与内容不完全相符的标题性音乐。华彦钧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并不是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而是痛苦、哀怨、渴望等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聆听、比较、思辨、分析,更深刻地体会到盲人音乐家华彦钧在黑暗中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多听外,切不把音乐解剖得支离破碎,诠释得过细、过具体(某一个小节表现某个内容),避免曲解曲意和影响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理解力。
再比如《但愿人长久》一课,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苏轼《水调歌头》,新课教授开始教师就采用对比朗诵的方法,引领学生体验发现文学格律诗词中的“平仄”感,并带领学生激情吟诵,揣摩宋词的韵律感,声调的高低起伏,诗句的节奏感。随之,进一步带领学生研究出根据词的律感而创作的歌曲旋律特点。通过旋律、歌词、强弱、旋律走向、情绪等音乐要素,结合视听音响,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思维局限,运用学科融合,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知识记忆,探究音乐的韵律美,增强了他们对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三、心·行——艺术表达(行美)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音乐课程中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无不建立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音乐课程的三个目标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达成也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音乐课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艺术表演、即兴创编等各项音乐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另外,音乐课堂还应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即兴创编、创造的音乐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看似没有联系的两首音乐作品,经过分析,其调式、骨干音、落音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异曲同唱的再创作,如:中国民歌和江苏民歌《茉莉花》异曲同唱,《送别》的歌词填入《念故乡》的旋律中演唱等。再比如在学会熟练唱歌曲后,利用现代元素,加入Rap节奏和舞蹈动作重新演绎歌曲或自己为歌曲配上伴奏演唱等都属于音乐作品的二度开发,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这一“最情感的艺术”的积极作用,构建感性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提升审美情趣和素养,加深文化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美的社会环境。
[文献参考]:
1,周海宏 《艺术到底有什么用?》 中国美术家网 2017年8月17日
2,杜 磊 《音乐教学应注意的50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年1月
3,管建华 《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