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读写融合之我见

发布日期:2018-10-16 11:54:41     来源:heqiong

读写融合之我见

江阴市实验小学 张茜

——  聚焦单篇,积累、运用、模仿

语言从何来?当然离不开一定的积累。积累什么?首先应立足教材。因我们现有教材的选文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大部分文章在语言表达上都有精妙之处,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应尤为关注。在教学时,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语言精妙处,积累运用

如四下《第一朵杏花》中除了人物对话有特色,个人觉得最精妙的还是这两处:“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第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时间之快。第二句则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尤其是“绿、青、皱、鼓”这四个字把春天里“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的变化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动人及勃勃生机。在教学的时候,除了引领品悟其妙处,更应鼓励孩子背诵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但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只有加以运用,记忆储备的词句才会鲜活起来,才会发挥价值。

2.表达特色处,仿中迁移

在平时的写话习作中,除了鼓励孩子直接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更应激励孩子以课文经典句段为蓝本,内化、活用文本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如,形容时间过得慢,可以说:“时间像跛了脚的老人,走得特别慢。”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永不停留,可以说:“时间像小河里的水,哗哗哗地向前流淌,永不停息。”而这样的创作都来源于对课文精妙处的领悟。

再如,《拉萨的天空》一文中,对拉萨天空的蓝,有很多描写,其句式也值得品味: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5)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这样精美的语言,首先应引领孩子好好品析,领悟其特点和写法:第一句抓住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它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第二句则引用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第三句则让天空和白云、草地对照,凸显了天空的纯净与明洁。在鉴赏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背诵积累,甚至迁移运用。可以结合前面学的《西湖》这一课,学会通过比喻、引用、对照等方法,把十里明湖中开满荷花的“红艳”或长满荷叶的“碧绿”写具体。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依据例子,我们如果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结合课文心摹手追,体会语感,吸纳作者的表达方式,一定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读写融合之我见

——单元融合,对比、吸收、迁移

苏教版教材大都根据一个相关主题组合成一个单元。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老师按部就班地以单篇进行教学,很少有老师能关注单元教材中篇与篇的联系,缺少单元融合的视野,缺乏单元整合的思考和实践。

以四下教材第三单元为例,由三篇文章组成:《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三篇均为写人记事的文章,主人公均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刘备,做事出以公心、唯才是举的祁黄羊,清正廉明的公仪休。在教学各课的基础上,可进行这样的整合:

1.题目的比较: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或能让人知道文章的梗概,或能让人产生阅读的期待。就这单元三篇文章,有的以事件为题,如:三顾茅庐;有的以人物为题,如:祁黄羊;有的则是人物加事件,直接概述了课文主要内容,如:公仪休拒收礼物。可由题目进行这样的思考,《三顾茅庐》主要是记事,着力于写清事件的前因后果,也可改为:刘备三顾茅庐;而《祁黄羊》则是写人的文章,着力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品质,若改为记事的文章,则可变为:祁黄羊二举中军尉。这样着眼于题目的比较,对孩子阅读概括、习作命题能力均有益处,何乐而不为?

2.典型事例的选择:

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的文章,为凸显人物品质,都要选择典型事例。《三顾茅庐》为凸显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主要选取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上路前,责备张飞;道隆中,耐心等候;见面后,茅塞顿开。这事例不仅体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也烘托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祁黄羊》为烘托祁黄羊做事出以公心、唯才是举的形象,则主要叙述祁黄羊两次举荐中军尉,先后举荐了仇人解狐和儿子祈午,着力刻画祁黄羊和晋悼公的对话,凸显人物形象。《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独幕剧则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即台词展开故事情节:公仪休爱吃鱼却拒收鱼,以此凸显公仪休的清正廉明。

通过整合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物品质和事例是相匹配且紧密联系的。我们甚至可以结合写“雏鹰奖章获得者”的习作训练进行这样的引领和思考:写“体育达人”,可选择什么事例?写“礼仪标兵”,又可选择哪些事例?这事例是否有说服力?哪些事例和该奖章之间没有联系?

3.写作特色的比较:

这一单元,虽同样为凸显人物品质,但在写法上各具特色:《三顾茅庐》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另外,环境描写及比喻的修辞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祁黄羊》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除此之外,对悼公的描写也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公仪休拒收礼物》则人物的对话(即台词)来展开故事情节,关联词语和反问句的运用也是本文一大特色。

在教学时,就应抓住这些表达特色之处加以揣摩:《三顾茅庐》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诸葛亮的居住环境?这些景物和人物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在领略环境和人物之间的相关性之后,甚至可以猜测:若是大美女西施,你觉得又该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呢?大英雄关羽呢?你猜的对不对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相应作品。这样的引领,不仅关注了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激发了阅读兴趣,而且也为孩子播下了种子:可以用相关环境烘托人物个性和品质。

4.习作迁移——“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

苏教版的习作编排的确有点奇怪,在这一组人物单元后的习作训练点居然是“生活中的新发现”;而第二单元《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之后的习作训练点居然是“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其实这两单元的习作内容完全可以交换,第二单元后写“生活中的新发现”,而这一组人物单元后写“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这样的调序能让单元阅读和习作更好联系起来,因为推荐需要突出主要事迹,那就要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事例要有说服力,那就需要学习借鉴本单元的众多写作特色:像刘备那样通过一系列动作来体现,像祁黄羊、公仪休那样用语言来体现,用悼公、子明那样的侧面人物来烘托……这样的迁移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利于孩子模仿和迁移运用。

所以,一个单元的课文教学完毕后,很有必要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纵观全局,分析比较其文本共同之处和特色之处,让阅读的触角更多元,视野更广阔,让读写融和之路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读写融合之我见

——整册重构,调序、对比、实践

四下教材有这么几篇文章:第一单元《走,我们去植树》,第六单元《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这几篇文章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相关性,《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主要讲了植树造林的好处及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故事,讲的是滥伐森林会导致土地荒漠化、黄沙漫天飞舞、洪水泛滥成灾,而森林是巨大的水库,能蓄水保土,还是巨大的空调器,能调节气温。《沙漠中的绿洲》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了绿洲。

这三篇课文在内容上有极大的相关性,我们不妨重构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价值。在操作时,咱们可以这样尝试:

1.调序

咱们可以先教学诗歌《走,咱们去植树》,整体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再教学童话《云雀的心愿》,深入理解感悟森林的重要性;最后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感悟阿联酋人民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改造环境的壮举。习作也可进行调整,可融合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写出植物特点(如形状、色彩、气味、动静变化情况及不同季节的不同状况等)、作用(本身的功能及给予人们的好处)。这样的调序整合,不仅主题更为集中,还符合孩子认知的规律,层层递升。写作也和植物相融合,和美妙的春天相结合,不仅在情感上更有动力,而且在观察上更有时机。所以,立足整册教材加以调序,重新整合很有必要。

2.比较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走,咱们去植树》就概括介绍植树造林的众多好处:“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

而童话《云雀的心愿》则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森林的重要性:没有森林会导致土地荒漠化、黄沙漫天飞舞、洪水泛滥成灾;而森林是巨大的水库,能蓄水保土,还是巨大的空调器,能调节气温。该文在表述上,也很详尽有条理,如:“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把大伞,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森林里土壤的蓄水能力就更大了,剩下来的雨水渗进土壤,大都能够被储存起来。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该段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从“树冠——树干——土壤”有序表达,用词也很精准:“挡住、冲刷、吸收、渗进、储存”。

这样一比较,会发现虽然都是介绍森林的好处,但诗歌的语言和童话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诗歌语言凝练;童话的语言则更加形象。我们不妨在比较的基础上来一点语言互换:要是云雀妈妈介绍“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的话,该怎么有序介绍,可模仿童话的语言进行练习。要是把“森林是大水库“这一段改编成诗歌的语言,又可怎样提炼?这样的语言互换练习对感悟森林的好处、体会两种文体的语言特色是很有效果的。

3.实践

这一单元的教学,也可设计一些实践作业,如设计植树造林、爱护绿化的宣传标语。当然,书后的习题和习作训练点就是很好的凭借。如《走,我们去植树》书后要求“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向同学们作介绍。”《云雀的心愿》书后要求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再把习作5整合过来:写一两种植物,写出植物特点(如形状、色彩、气味、动静变化情况及不同季节的不同状况等)、作用(本身的功能及给予人们的好处)。

中年段的教学,若能聚焦单篇,在积累优美句段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和模仿;若能注意单元融合,在对比中吸收、迁移;若能适度整册重构,通过调序、对比等方式勤加语言实践,孩子一定会受益匪浅,得意又得言!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