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玩转“之乎者也” 领略文言魅力

发布日期:2018-10-16 11:49:14     来源:heqiong

玩转“之乎者也”  领略文言魅力

江阴市实验小学  赵筱兰

摘要: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载体,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粹,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带领孩子触摸文言名篇,可以让其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同时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小学生触摸文言文,可以从玩上入手:抓住课堂这样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摇头晃脑,读出韵味;古今穿越,领悟文意;意趣横生,发现魅力;眉飞色舞,进入意境。阅读小古文,可以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在草原上行车,只要方向不错,怎么开都行。

关键词:

    摇头晃脑 读出韵  古今穿越 读中悟  意趣横生 读有辨  眉飞色舞 读后述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

听小古文教学创建者朱文君却说:“我们这样定义小古文——小幅小篇,小家小作,小人小事,小清新小好玩。”的确,你看“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一则《猫斗》,短短的,小小的,却于“之乎者也”中道尽两猫对峙的紧张、激烈和意趣。还真真是小篇小幅,小家小作,读来也是极好玩的。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在日积月累的经典诵读中,汲取一点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获得一些回味一生、终身受用的思想呢?在观摩了各种小古文教学课例,尝试了一些实践操作之后,不禁也悟出了一点小小心得。

一、摇头晃脑  读出韵

小古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

和白话文相比,小古文更加讲究节奏和声韵。读古文要讲究的就是读出韵味。而这“依依呀呀”的韵味恰正是孩童们天生的最爱。不管哪一首古诗,哪一阕词,只要让他们拎起小书,扯开嗓子,晃着脑袋,你一句,我一句,你一言,我一语地读一读,不需提点,无用教授,读着读着,味道就出来了。

而汉语言的声音也是意义的一部分。中国人喜欢通过把声音拔高、拖长、放低、转弯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想泄露的情绪。所以,唯有朗声诵读,才能会其意,悟其神。

小古文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读”是学习小古文的不二法门。

然而读什么?怎样读?才能把小古文教授得即逸趣横生,又受益匪浅呢?

1.读中可加入调音的辅助。

小古文通常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古人也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因此读起来无形就就会感到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所以,读小古文,可以打着节拍诵读。当小古文中有大量的四字句时,诵读的节奏类似四四拍的歌曲。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拍着手一读,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四四声律。当小古文中是长短相间的节奏,如“舜耕历山,/ 历山之人 / 皆让畔;/ 渔雷泽,/ 雷泽上人 / 皆让居……”拍着手一读,也能读出那琅琅上口的味儿。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通晓音律的。诵诗吟文时必抚琴,弦动而辞发。所以读小古文,还可以配上曲调读。以王翰的《凉州词》为例,就可以配上唐调和常州调吟这首诗。

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音乐的乐感,非得在幼年时培养不可。因此读小古文能用调音加以辅助,定能更加受到孩子们的喜欢。

2.读中要感受句读的重要。

所谓句读就是给文言文断句。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清爽了,文意才能真正理解。句读读得准,不仅能很快读出韵味,还能辅助理解文意。反之,句子一旦读破非但难以入耳,而且会成为理解文意的障碍。

所以我觉得带领孩子们朗读小古文时,倒不妨先引导他们准确断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划斜线的方式帮助他们断句,引导他们朗读中有停顿,有节奏,从而浅浅地渗透培养孩子们文言文的语感。

也许有人觉得这该是今后的学习要点,对小学生来说过于拔苗助长。但是既然读了,何不一步到位呢?不必拘泥于知识点的讲述,无需探讨断句技能的点拨,只要有一个意识,那便是——朗读小古文是要准确停顿,准确断句。

3.读中能把握情感的基调。

没有情感的诵读和和尚念经无异。然而即使和尚念经也需心怀普度众生之念才能诵出佛经的佛法无边。

小古文诵读更离不开情感的奠基。《猫斗》的激烈,《滥竽充数》的可笑,《菊》的绚烂,《荷》的清雅,没有情感的融入,怎能读出小古文的精妙。所以教学小古文离不开诵读,诵读就需要我们引领孩子准确把握情感的基调。

这一情感基调可以再理解的基础上生成,可以在泛读的过程中点染,可以在朗诵的实践中点拨。总之,不管怎样,拿起小古文就要向条件反射一般意识到,读出准确的感情基调的重要。

二、穿越古今  读中悟

布莱希特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的确,一个课堂没有思考,那便成了一潭死水;一种学习没有思考,那则视为摧残生命。任何一种学习都离不开思考。小古文的教学,亦然!

小古文学习,除了读,理解领悟也是一大重头戏。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像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一般,化有形于无形间被点滴吸收,容纳。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其独立领会通篇小古文的意思那无疑是天方夜谭。一来,他们还没有独立读懂古文的文学功底,二来小古文学习在小学阶段还只是属于一种兴趣的培养,一种浅表的熏陶。那么怎样把握好这个学习的度呢?

教学中,可以尝试合理利用书本中的注释的对读来激发孩子的思维,缩短孩子们读懂的时间和理解的难度的学习方法。首先,在孩子们读通读熟小古文后,可以引导孩子直接阅读古文下方的白话文注释,从而通篇了解小古文所讲述的大致内容;然后以一句白话对一句文言的方式,引导孩子逐句阅读小古文,以帮助孩子从篇的阅读,缩小到句的理解;接着找出文言句中常见的、重要的文言词,请孩子从句子的翻译中找到词的大意并准确理解,从而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理解是要句句梳通,字字落实的。

以小古文《神童庄有恭》时为例,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白文对照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理解古文。在一句古文,一句白话文的对读中,孩子们可以一下子便了解故事的大概。然后我们可以出示了文中的一些难解字,如“粤中庄有恭”“镇粤将军署”“遽诘之曰”……让孩子们的目光思绪聚焦于此。有了白话文及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不仅可以很快理解“粤”“遽”“诘”等词的意思,同时还能了解庄有恭其人,将军此将,及将军署这一当时的政府机构,为之后感受感受庄有恭的聪明睿智,又自信有礼奠定了基础。

这样一招,既可以降低孩子阅读理解小古文的难度,又可以让孩子粗略地了解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古文奠定基础,还可以使得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小古文——这一现今世界上唯一一种以形表意的语言的妙趣,提高小古文学习的热情。何乐而不为呢?

三、意趣横生  读有辨

短小、精悍——这就是小古文的美。

寥寥数语,却能道出人间一切悲喜,讽遍官场百般丑态。读来怎让人倍感畅快淋漓?它那种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之外却不失文雅的魅力是现代白话文所不具备的。

不妨看看《晏子使楚》。翻译成白话文,它要四五百字才能道尽故事原委。且使者晏子的话语读来拖泥带水,唠唠叨叨,哪里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在讲经传道。

相比小古文,则不然。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极朴,极肃。仿佛晏婴就在我们面前,那庄重的神情,平静果决的话语,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

所以教学小古文时,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来一场文白辨读。让孩子把小古文和白话文句句对读,句句辨析。在辨读中可以比较小古文与白话文相比在表达上的简洁美;在辨读中可以去感受小古文中那繁多的“四字句”的明快节奏,铿锵气势;在辨读中可以去体验之、乎、者、也这些文言虚词所创造的长短不同、高低婉转的文言音律美。

这一读一辨,不仅能提高孩子们文言文的语感,还能提升他们的诵读乐感。既然能感受到语言短小精悍的妙不可言,又何愁今后说话作文的拖沓冗长呢?

而实验中也证明,长期乐读小古文的孩子,习作表达上语言确要简明扼要的多。

四、眉飞色舞  读后述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学习小古文就离不开读后述。

在这里,我把“述”分为三种:

1.即为背诵

背诵是学习小古文的更高一层,它既能积淀文言语感,还能丰富文言阅读的能力。学习小古文时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背诵一些短小精悍的骈、赋片段。因为优秀的骈、赋往往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为流传下来的名言佳句。也许刚开始的背诵仅止于口,但相信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他们一定会对这些时不时出现在脑际嘴边的“精粹语言”,不断“反刍”,定将产生新的领悟和体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上善若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些俯首皆是的思想精粹,人生哲理也定可让孩子们回味一生,终身受用。

2.是为讲述

讲述,不是读。

讲述可是“娓娓而述”。如走进教室,翻开经典,如画外音一般轻轻讲来,相信室内必会寂静无声,凝神谛听。讲,可以让小古文如丝丝春雨洒入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也就是如此吧!

讲述还可以如做评书。读通读懂小古文后把孩子请上台来——精神抖擞,敲响惊堂木;眉飞色舞,说出人间事。该急得急,该缓的缓,该高的高,该沉的沉。那样一番气势定能把人带入一个新天地,一段新情感,让人拥有一份新担当,一种新收获。

3.可为补述

小古文因为语言凝练,所以本身具有跳跃性。这样的特质也即艺术“空白”。在西方定义为“未定点”。这样的留白使得艺术传达不至于直、露、浅、满,这样的留白也给了阅读者参与二度创造的可能。

小古文中最常省略的是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教学小古文,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展开补述。补述不需要太高的要求,不需要太准的语法技巧。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要求的仅仅是味道——文言的味道。

还是以《神童庄有恭》为例。学完小古文后,可以请学生写一写“将军听了庄有恭对的对子会有什么反应?会说些什么?”当孩子们创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时,文言腔就会脱口而出。有孩子说过:“将军大吃一惊,手抚胡须,喃喃道:‘此童子真乃神通也!’”“将军不禁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将军面露喜色,招手喊道:‘来,来,来,有胆再对几对否?’”……这一句句话语尽管是半百半文,但不难发现和平时的口语还是不一样的,有了文言的气息,语言的乐感。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就是把经典汉语的美带进现代汉语中。就像李振村先生所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小古文,是文化长河的一颗珍珠,是母语天地的一朵奇葩。小古文的味道,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味道;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味道。它性本天然,妩媚洒脱,甚至还有几分放浪不羁的感觉。所以,阅读小古文,可以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在草原上行车,只要方向不错,怎么开都行。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