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成员教学实绩

杜巍 低结构材料区中教师指导之“三破三贵”在第三届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交流会交流

发布日期:2018-10-02 09:47:11     来源:chenxiaoping

低结构材料区中教师指导之“三破三贵”

—以吸管区为例

江阴市澄江中心幼儿园 杜巍

【摘要】在低结构材料“吸管区”的开展中,教师持续与幼儿进行互动,从介绍材料激发兴趣到提供刺激物,从设计开放性提问到鼓励幼儿反思学习,从推进幼儿活动到组织评价,教师在在平衡幼儿自发探究与指导中做到“三破三贵”,力求在关照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同时,通过适宜的挑战来推进幼儿的探索与学习。

【关键字】低结构;吸管;三破三贵


为了挖掘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探索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组织样式、指导策略,我们在大班进行试点尝试,即用最基本的环境设计和最简单的材料投放,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期望在已有经验和可能建构的新经验之间进行相关链接,来探寻其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产生的效应。

一、低结构材料呈现的基本特征

低结构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投放,实际上是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判断、设计和调整,在幼儿与之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和实现的。有以下一些特征:
1
.能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持续不断地满足和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2
.材料一定是由不同材质、大小、形态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且数量充足,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摆弄。
3
.材料的选择、投放、调整与幼儿的思维方向、实际经验和操作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材料的可获取性、材料本身的内涵及活动时间、空间,幼儿是否有兴趣与这些材料互动等都需要思考和设计。
4
.教师会根据特定材料,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等方面入手生成玩法,逐步深入、逐步发展,尽可能地挖掘材料所能揭示的一些现象及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部分,尽可能地让材料向幼儿传递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并有可能使不同经验水平、不同需求的幼儿丰富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多种经验的建构和个性发展。因此,低结构材料的使用可以引向广度,同时兼顾深度的研究。
5
.教师的观察指导从初期一味旁观等待转向对低结构材料的分析、研究,对幼儿经验的思考和判断,对幼儿与材料互动进行观察,从而有目的、有策略、动态地赋予材料学习的内涵,使之促进幼儿发展。
二、低结构材料区中教师指导的突破之道

面对当前实施课程中资源、材料还相对匮乏的实际状况,低结构材料区具有启发和实用价值。在对多次研究进行重温、读取、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低结构材料区中教师的指导做到了“三破三贵”。

(一)破兴趣茫然,贵意图支持

孩子的兴趣是所有活动的灵魂。吸管色彩鲜艳且型号丰富,进行简单设计就有多种玩法,因为独立成区目标非常隐蔽,对孩子来说空间很大。但是我们也发现,孩子的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的意图,孩子的探究热情很快就会偃旗息鼓,如何提高活动水平,重点就是支持孩子从兴趣提升到意图。

计划支持:在教师提供的案例中,“旋转飞车”是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因为吸管和孩子们玩过的“巧手妙妙连”形状相似,于是产生用吸管插接“游乐园”的念头。预料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困难,教师准备和孩子一起做个计划,教师以问题引入:我们要做游乐园哪些玩乐设施?孩子列出了旋转飞车、木马、秋千、摩天轮等任务清单。教师把以往“巧手妙妙连”作品以及游乐园图片搬进了吸管区,孩子们有了参考目标,看起来信心百倍。

行动暗示:因为吸管区是新生区域,教师也成为该区域的探究者。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和孩子一起玩,经常看到教师像个孩子似得在摆弄吸管,还不时的跟随孩子的想法做一些改变。“这样行不行?”教师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你怎么会想到用皱纹纸做小人的衣服?我也来做一件。”教师会模仿孩子的行为;“你们还想用什么材料?”教师会鼓励孩子大胆拓展材料。帮助孩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要做的是根据他们的兴趣给以行动的暗示而非替代他们做决定。

评价跟进:活动后的评价,是支持孩子有意图学习的关键。目的是引导孩子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孩子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提升对该项目的兴趣度,也为下一步活动提出新的要求。第一次做泡泡器,孩子们总结出了吸管拼插的几种方法:可以用粗细不同的吸管相互插接,或者用毛根捆绑,这就解决了泡泡器凹造型的基本难点,但是如何连接弯管,孩子们表现出了迟疑,于是,翁睿佳从妈妈那儿学来的“独门秘籍”成为孩子们下一次尝试的兴奋点。

(二)破被动模仿,贵创造生发

在与吸管互动的开始阶段,幼儿的学习一度出现模仿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垒高,怎样引导幼儿不断生成新的目标,获得更加多样的经验,关键是材料的添加与变更。幼儿“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不同发展的个体与具有可变性的材料相遇,该区域就处在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不断关联,创新使用吸管的点子快速生发。

头脑风暴“谁是大玩家”:在吸管收集到一定数量时,教师惯常要和孩子来一个“谁是大玩家”的头脑风暴,每个孩子选择若干吸管,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摆弄玩出尽可能多的花样。在集体分享中,孩子每交流一个新点子,都可能引发同伴联想,形成更有趣更丰富的玩法。对于竞争意识萌芽的大班孩子,此法有利思维拓展,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更多可能。

材料添加“我是百变王”:吸管能否在区域活动中有效运用,离不开与其他材料的相互依存,这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好吸管与辅材的关系,使吸管与辅材有效融合、相互转换,从而提升吸管在孩子学习活动中的价值。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当教师根据孩子需求投放粗细不同的吸管后,发现孩子有拼装旋转乐园的愿望,又及时提供了乐园图片、模型(高结构),激起了孩子将自己拼装的玩具和模型玩具对比的行为,还在孩子无合适材料完成座椅时投放了橡皮筋,丰富了材料种类,提升了吸管区的价值,也支撑了孩子进一步的探索求知,为孩子获取成功体验给予了有效指导。

由此可见,材料添加一定要依据孩子最近发展区,可能是一个从高结构到低结构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从低结构到高结构的过程,之后,再从高结构慢慢转化为低结构,让孩子在原有的活动中展现创造。

区域放射“一玩到底”:相比其他区域材料层次性的显性,吸管区在层次性上较难体现,如何从单一活动层面到放射性活动层面看到孩子的学习轨迹,教师将其扩散到其他区域,促进整个区域共同发展。走进美工区,可以看到孩子正在结合泡沫做城市雕塑;益智区,孩子正在迁移叠叠高经验玩抽拉游戏;科学区,用吸管凹成各种吹泡泡工具玩得不亦乐乎;语言区,吸管牵引皮影小人表演起了故事……吸管从这个区转战到那个区,逐步踏遍教室各个角落,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支持、适时引导,这些原材料的、半成品的、成品的,展现了孩子们探索、发展的轨迹,实际上更是在教师引领下提升吸管区价值的成果,也是教师的教育轨迹。

(三)破思维惯性,贵理念转变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初期会担心吸管区体现不出孩子应有的发展水平,而刻意去设计一些学习内容,但是当教师静心观察和跟踪孩子和吸管的互动后会发现,随着经验的积累,孩子的思维水平在提升,孩子操作吸管时呈现的细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在活动中整合的各种材料也会越来越丰富,这些都体现了孩子学习水平的提高。明显发现,教师在系列低结构材料区的指导中,对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那就是尊重了孩子从无意探究到有意探究的发展,初步实现从“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到“以发展目标为核心”的转变,也经历着不安——欣喜——成熟的蜕变,这个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培训就能够达到,而是需要经历一个问题研讨、策略指导、策略实施和整理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观察、研讨、解决中,教师真正有了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我们期待孩子更多精彩的探索呈现,也期待教师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更多成长。

三、低结构材料带来的困惑和思考
1.低结构材料的专题研究,使我们把目光投注到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的材料上,经过几轮实践,我们感到教师有可能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在与孩子年龄、经验链接的基础上予以设计、加工、组合,使其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有效载体。这符合我们的初衷,符合我们的实际,符合教育的主流价值和方向。但有时会陷入低结构材料高结构玩,幼儿完成了教师意图,却背离了“自由自主”的精神。

2.研究虽然呈现了一些我们的思考、策略和方法,解决了一线教师在投放、使用材料中的部分问题。但从问题解决的量和质来看,其覆盖面还不够广,对怎样赋予低结构材料以持续生命力,还较多地局限在个人的理念、经验和实践操作感悟上,对低结构材料如何高效推进孩子发展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其作用功效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3.研究中我们分享、交流的是教师们的现场,这些现场充满着教师实践的、临床的经验,而我们对这些经验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从中归纳、梳理出几条策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教师在解读、分析、解决实践问题时所采用的多维度、个性化的思考方式。因此教师案例研讨的关键在于:它是作为低结构材料区共性问题的一种研究。因此,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彼此质疑、诠释、冲撞、分享,产生基于集体的相应共识和属于个体的实践方式。
我们感到,低结构材料既然是一线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必需和常用的,那么我们可以将此纳入到幼儿园课程管理的范畴。有目的、有计划、有统筹地进行这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作为教师,像这样改变幼儿兴趣茫然、一味模仿的学习方式和自身固有的思维惯性来践行我们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高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