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促教成长,妙笔著就华章---无锡市谢建民名师工作室和江阴市陆丰名师工作室教育科研专题联合教研活动
四月芳菲聚华士,英语教研启新思。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与论文的写作水平,近日,江阴市教师教育科研专题联合教研活动在江阴市华士实验教育集团(华西校区)进行。本次活动汇聚了无锡市谢建民名师工作室成员、江阴市陆丰名师工作室成员、江阴市华士实验教育集团两校区青年成长营成员,共同聚焦教育科研,共绘教师专业发展新蓝图。
Part 1:论文写作专题讲座:庖丁解牛,理论引领
在《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庖丁解牛”》专题讲座中,来自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部特级教师、正高陈建先主任围绕“独特表达”,进行了写作方法的系统梳理。陈主任提出“六刀”法,包括解概念、解摘要、解文章开头、解文章内容、解文章结尾、解参考文献。“解概念”主要需解读如何基于主题,从哲学角度拔高论文高度、从心理学角度挖掘论文深度、从统计学角度提高论文精度、从比较学角度拓宽论文宽度,实现显性概念、隐性概念、组合式概念的运用。“解摘要”需根据概念类题目、现象类题目来分类解读。“解文章开头”需秉持高站位、广视角、低落点的原则。“解文章内容”着重从二级、三级标题的分解开始,按先后顺序或类别将其进行逐项阐述。“解文章结尾”强调角度全面、逻辑严谨。“解参考文献”建议参考权威性文献。“六刀”理论环环相扣,最终指向高质量论文的写作目标达成。陈主任以庖丁解牛之技,借丰富案例层层拆解,逐步揭示论文写作的核心要义。

Part 2:教学实践与写作专题讲座:躬行实践,共话策略
来自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的王静云老师作为无锡市经开区教学能手,以她自己丰富的一线经历为独特视角,对一线教师如何生成论文展开了系统解构。在《一线中学英语教师论文生成记》专题讲座中,王老师提出,“读者”是成为“作者”的必要前提,每位笔耕不辍的“作者”都是孜孜不倦的“读者”。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边读边写,边写边读,循环往复,论文写作的过程既是持续专业阅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中学英语教师学术写作:关键路径与必备素养》专题讲座中,王老师分别从定义、研究方法、关键环节、必备素养四个板块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实践到文本的转化,需遵循教学设计、主线任务、理论支撑、实践体系、文本属性、修改完善的一体化路径。王老师以躬行实践为根基,立足真实课堂案例,层层剖析教学智慧,凝练出普适性写作策略体系,助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跃迁。

Part 3:心得分享:聚智赋能,拾级而上
在本次“聚焦科研赋能、共探教学创新”的教育科研专题活动中,两位专家从理论引领与一线实践的双重维度,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学术盛宴。这种双向互动深刻启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既要“仰望星空”把握学术前沿,又要“脚踏实地”扎根教学现场。通过这样的科研赋能,教师们得以突破经验局限,在实践反思中提升研究能力,最终拾级而上,实现教学创新与学术成长的双赢。这场讲座不仅破解了教师论文写作的困惑,更指明了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以研究促进发展的专业发展路径。

工作室成员学习心得:
第一小组:
学思悟行,笔耕不辍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学术与教育的广袤天地中,这句话的分量愈发厚重。昨天,聆听苏州市姑苏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陈建先主任的讲座《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庖丁解牛”》,我仿若推开了一扇通往学术殿堂的大门,里面干货满满,皆是治学真谛 。
专家之“专”,在于深厚的积累与独到的眼光。陈主任学富五车,见解独特,以风趣诙谐的语言,将论文写作的复杂流程抽丝剥茧:从如何构思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到怎样精炼摘要、撰写精彩开头;从一级、二级、三级标题的架构搭建,到结尾处如何精准收束,乃至参考文献的规范整理,每一处细节都讲解得深入浅出。聆听结束,我茅塞顿开,内心满是创作的冲动,只叹未能早点听到这场讲座。
而年轻的无锡格致中学王静文老师带来的《一线中学英语教师论文生成记》,则别出心裁。王老师从自身撰写论文的曲折经历讲起,以“起承转合”为切入点,分享如何从一名普通读者转变为论文创作者。从她身上,我看到年轻一代教育工作者不服输的冲劲,深刻领会到坚持与信念在成功之路上的关键作用。
身为陆丰工作室渴望成长进步的一员,目睹前辈和后起之秀的风采,我深感激励。在今后忙碌的工作中,我定要坚守教育初心,重新规划,合理安排时间用于论文写作。将日常工作里遭遇的问题、迸发的灵感悉心记录,深入钻研,力求产出优秀的学术成果,不负自己的教育追求,在教育学术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第二小组:
近日的工作室活动让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来自姑苏区教科中心的陈主任用庖丁解牛的方式带我们一步步解析写论文的“六刀”:选题,摘要,开头,标题,结尾,参考文献。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选题。陈主任强调选题一定要新,要与时间赛跑,因此教师要关注最新的教育政策。另外教师在选题目时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概念,他以一篇文章举例,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大方向,正向,逆向,横向,纵向,关联这五种思维角度来考虑。教师还可以建立组合式概念,去嫁接一些经典理论,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而言之,选题要有哲学的高度,心理学的深度,统计学的精度,比较的宽度,这样才能在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令人眼前一亮。陈主任语言风趣幽默,金句频出,给我的论文写作带来了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第四小组:
陈建先主任的讲座围绕论文选题、摘要、内容、结尾和参考文献等多方面展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详细阐述如何进行高质量论文写作。
陈主任指出论文选题要有老师自己的独特概念、独特表达,陌生化词语,让我们认识到可通过哲学思维、心理学思维和统计学角度三个视角来选题,精准概括论文核心内容,避免冗长晦涩。摘要则需高度凝练,突出研究亮点与创新点,让读者快速了解论文价值。内容要严密,运用反思、抽象、批判等哲学思维,确保文章各部分紧密相连,形成完整论证体系。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提出有深度的见解或展望。
王静云老师首先阐释了学术写作的内涵,强调其以证据为本、语言正式、引用规范等核心特征。接着,她详细介绍了多种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能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在从研究到写作的关键环节上,王老师强调要明确研究问题,合理构建论文框架,确保逻辑连贯。最后,王老师提到学术写作的必备素养,如严谨的逻辑思维、扎实的文献整理能力、敏锐的信息分析能力等。此次讲座让我对学术写作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明确了今后学习的方向。
通过此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基本规范,要精准把握各部分要点,遵循学术规范与逻辑规律,才能使论文条理清晰、论证有力,最终达到学术写作的高水准。
第五小组:
昨天下午,我有幸参加了陈建先和王静云两位老师的论文写作培训,收获颇丰,深受启发。
陈建先老师的讲座《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庖丁解牛”》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到的六刀中,理论运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理论是论点的有力支撑,这让我明白在写作中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观点,而要结合相关理论来增强说服力。此外,他还强调选择题目时要敢于独特表达,这让我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万能结尾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写作技巧,帮助我们在论文结尾处更好地总结观点。
王静云老师作为一名一线中学老师,她的成长心得分享更具实践价值。她的故事分为四个部分:“起”于问题意识,让我明白写作源于对教学问题的思考;“承”阅读习惯,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转”行动研究,提醒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计持续写作,鼓励我们保持写作的热情。正如她所说,“读者”是成为“作者”的必要前提,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多读书、多写作的决心。
这次培训让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明白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些收获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