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精选教学素材 培育家国情怀

发布日期:2018-09-29 13:21:58     来源:gonghefa

精选教学素材    培育家国情怀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13812594754    刘志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学素材为载体,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把高中生培育成对国家和人民有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接班人。

  1. 挖掘乡土资源,渗透家乡情结

    培育家国情怀,首先要有“情”,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素材选用只有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家国情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处于熟悉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中可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文化的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对于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现实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教师在上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一课时,以江阴撤县建市30周年为背景,围绕“走进江阴城、关心江阴事、观察江阴人”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把江阴30年的城市变迁的照片制作电子相册《三十年青春韶华》,以此情境为导入新课,此视频短小精悍,大大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本课设计三个篇章:第一篇:城之篇·走进江阴,通过对比两组数据(2016年江阴地区生产总值是1986年的161倍,平均每2天半产生的GDP就相当于1986年一年的总和;财政收入达229亿元,是1986年的88倍。),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第二篇:事之篇·关心城事,呈现2011-2016年江阴财政收入情况一览表。不仅让学生感悟到经济的发展推动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也让学生为家乡取得的成就感到激动和自豪。第三篇:人之篇·情牵江阴,设置三个情境:情境一:这是一位在江阴打工的新江阴人。享受养老、医疗保险、儿子上初中不用交学费,住在低价廉租房。情境二:这是一位就读于江阴职大的泰州人,享受着图书馆、体育馆等新设施,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开通后两城一家,周末可以回家和爸妈团聚。情境三:这是一位在江阴办小型企业的老江阴人。中小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国家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还投入亿元资金帮助企业调整升级。为让更多市民了解财政作用,江阴市政府向社会征集宣传标语。请结合三位新老江阴人的体会,以“财政的作用”为主题,分别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并说明设计理由。学生在思考和探究身边乡土资源开发成鲜活而独特的问题情境中,关注地方发展的本土意识、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情怀需要体验,需要感悟。由于乡土资源具体、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倍感亲切,一下子从情感上抓住了学生,因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他们激发出对家乡的强烈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并服务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

  2. 借鉴传统经典,树立文化自信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内涵深邃、厚积薄发,得以流传千古。经典源于生活和实践,且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洗礼,被人们广泛认同,因此借鉴传统经典,可以使高中生更有内涵,更有智慧,也可以大大地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

笔者通过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这本教材,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每节课前开展5分钟的“我的中国心----小百家讲坛”活动,并布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素材。在小百家讲坛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无数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激励着学生,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也有老师在上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时,从汉字切入,围绕“我们的趣味汉字世界-----感悟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汉字的寓意等角度,让学生在体味、赏析、感悟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1. 引用时政热点,激发国家认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可见时政热点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时政热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时,以公益短片《家国天下》的视屏导入新课,让学生结合视屏思考我们生活在怎样的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透过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家国情怀,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家庭、对国家的使命与担当。学生通过视频深刻感受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从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天宫一号”回家后,笔者结合“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让学生分析“天宫一号”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们应该向航天人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以此唤起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引领他们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课是传播时代精神的沃土,应时代要求,用时代品质赋予其生机。因此既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要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

    四、设计活动课程,践行家国情怀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就是使他去实践,那些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活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基于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为重要目标,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为学生成长树立应有的责任境界和人生高度,在人生成长关键处指引学生,于知行合一中凝聚责任共识。

    在教学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之际,开展“我的微志愿”,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服务同学、服务老师,进而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把助人为乐的精神外化为行动,把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变成一种习惯。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随手捡起垃圾、随时关灯、吃饭排队、擦净黑板------学生切实感受到脚踏实地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奋斗,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建设好自己的校园,将来才能把国家建设更好。

    高中生参与志愿者的活动,重在志愿服务精神的自觉践行,做到知行合一。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与学校、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情怀。通过这样一些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深化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担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善,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提升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境界深度和德育功效,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积极去发扬志愿者服务精神,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殷殷的“家国情怀”充溢其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培养青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引导学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负责任、讲文明、有爱心。精心优选教学素材,用心培育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把奉献祖国的伟大事业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让明天更加美好;个人梦,中国梦,民族梦,让梦想一一实现。

    (此文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第9期)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