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审美课堂及其建设

发布日期:2018-09-28 10:18:33     来源:yangpeiming

审美课堂及其建设

一、主要内容

1.审美课堂的提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写道:“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明确地指出教学是艺术。在“致意读者”中,他又再次强称“教学论(didactic)是指教学的艺术”。夸美纽斯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教学的过程应该丰富多彩,富有变化,最终上升到艺术的境界。

从传统教学的弊端看,传统教育中以学科、教师为中心的认知模式、理论模式,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授受模式,以书本、课堂为中心的封闭类模式,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价值引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悖离了课堂的育人本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思维认知系统的功能与情感以及道德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对人的智力发展来说都是不可偏废的。以智力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排除情感的体验与审美的参与。

从学科特点来来看,每个学科都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充分挖掘学科的审美价值,是课堂教学进行审美课堂创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从教育本质上看,审美课堂就是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和德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获得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审美课堂的内涵:审美课堂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操作模式和方法。   

审美课堂的建设以树立审美教育理念,创设审美教育情境,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为主要目标,让教学活动成为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静态与动态和谐统一、师生互动和谐统一的整体。审美课堂的教学具有形象生动、情感激励、自由开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美学、美育基本特征,教学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呈现出协调一致的内在逻辑美,整个模式活动过程充分反映出自由欣赏、自由表现、自由创造美,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学生完美人格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之上。

   3.审美课堂的实施与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科学、哲学、技术、艺术这四者的综合,教学也就包含了科学“探究”、哲学“思辨”、技术“设计”、艺术“鉴赏”。 教学是科学,它有科学美;教学是哲学,它有理性美;教学是技术,它有技术美;教学是艺术,它有艺术美。教学是四者的综合,它有整合美、统一美。

①审美课堂的实施:审美课堂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教学内容的审美开掘;优化教学过程的审美设计;美化教学的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营造教学审美场;促进教学评价审美化;师生共同欣赏教学美。

②审美课堂的评价:审美课堂的评价以“追求教育第七感,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力求以“美育”为出发点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制定评价标准,将课堂的功能由“教学”转向“育人”,改变高中课堂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

二、主要观点

    1.审美课堂是表达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大美育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和平台载体,体现了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等变革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

2. 审美课堂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审美取向,即将美和审美看作课堂教学本身蕴涵的内在属性,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满美感以涵养师生的生命,将审美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最高境界和永恒追求。

3.审美课堂要求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将时间权、话语权、探究权还给学生,牢固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审美课堂“应当有如下特征: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课堂的效率、效果、效益是理想课堂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举措

1.围绕学生主体,明确了教学过程的三个“三”。在教学设计中,做到“三个服从”:教师要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活动要服从课堂的需要,教学方法要服从效果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三个起点”:教学思想的起点,从中下层学生起步;教学设计的起点,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调控的起点,重视中下层学生。在教学研究中,围绕“三大环节”:教学目标的叙写、目标导引教学的行为、促进学习的评价。

2.围绕课堂评价,提出了评价标准的讨论稿。

 审美课堂的实施与评价标准(讨论稿)

类型

评价细目

教学

目标

1.是否完成了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培养、情感提升等基本任务

2.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感受到了学习的自由、情感的愉悦和价值的引领

教师

素养

1.有较强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理论素养

2.有较强的审美欣赏力、审美创造力

3.课堂教学风格民主、开放,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和审美素养

教师

行为

1.在导学活动中,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欣赏、品味其中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在导学活动中,营造自由、解放、自主的学习空间,能引导学生基于学科内容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3.教师的语言、形象、教学的设计、教学容量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体现审美的追求

教材

重构

(教学内容)

1.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心理特点整合教材内容

2.教学内容体现校本化,开放性,关注科学和人文领域有价值的问题,具有全球视野,体现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

教学

过程

1.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2.教学设计有创新,符合心理学及美学要求,引人入胜

3.能紧扣导学目标,有启发性,创设愉快的课堂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活动的设计

4、教学的每一环节紧扣导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导学过程和谐、有节奏,充满美感

5.教学手段的使用科学、高效、美观、实用

6.以学定教,重视评价反馈,让学生及时享受学习和探究的快乐

7.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有表达观点、质疑批判的机会;学生兴趣浓厚、情感投入、思维活跃

8.课堂有生成,有价值澄清,有思想高度,有精神引领

师生

交往

1.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帮助

2.善于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创设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愉悦

    3.围绕审美主题,探究了学科之美。比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逻辑美,英语的异域美,物理的简单美,化学的变幻美等等。还正在探究各学科具体的美点。比如语文的语法美、修辞美、逻辑美、文学美等。

    4.围绕课堂主线,提出了打造课堂作品的构想。所谓课堂作品,也可以称为品牌课,就是在这一两篇课文或这一两个知识点上至少在江阴没人理解比你深刻、思路比你清晰、手段比你高明、呈现的课堂效果比你出色。每个教师要在个人充分钻研的基础上,借助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每学期有1—2个课堂作品。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