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由“做冰激凌”引发对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发布日期:2018-09-25 22:41:39     来源:zhaomei

“做冰激凌”引发对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案例实录】

《做冰激凌》是一个小班美术活动。活动目标是在做做、玩玩中学做冰激凌,体验自制食品的快乐;尝试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制作冰激凌,感受冰激凌的色彩美。下面是活动实录:

 

第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幼儿和老师戴着厨师帽,围着小围裙,已经打扮成点心师的角色,教师语言导入:孩子们,我是快乐的甜品师,我会做各种各样好吃的甜品。瞧!我带来了各种水果冰激凌。你吃过什么样的冰激凌,它是什么口味的?

1:巧克力口味的

2:水果口味的

3:牛奶口味的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做好吃好看的冰激凌吧。做水果冰激凌需要许多水果,这是水果粒,一起来看看他们是什么颜色的?(红色)你吃过什么水果也是红色的?

1:草莓

2:西瓜

 

第二环节:在唱唱、玩玩中,制作冰激凌,感受水果冰激凌的色彩美。

教师带着幼儿在音乐声中逐一认识操作材料。

 

1. 认识第一种材料:水果粒

师:我们一起来做冰激凌吧,先放水果粒,怎样放才好看呢?伸出你的小小手,伸出你的小小手,变成一个大夹子,我们一起夹水果,夹点红色的苹果粒,夹点黄色的香蕉粒,一层一层加进去,小心一点别浪费,哇,五颜六色真美丽呀。

 

2. 认识第二种材料:冰激凌球

师:接下来我们要放冰激凌球啦,瞧,这里有做冰激凌球的材料。怎样把它变成各种口味的冰激凌呢?我们一起戴上手套,带好了吗?选一个你喜欢的味道,我们准备做冰激凌球了。

师:拿起一个泡沫球,沾点颜色搓一搓,左柔柔右搓搓,左柔柔右搓搓,打开小手看一看,颜色沾均匀了没?再一遍,沾点颜色搓一搓,左柔柔搓搓,草莓味的冰激凌做好了,幼儿跟着教师边念儿歌边学动作。

师:你做的什么味道的?

1:我是草莓味的

2:我是葡萄味的

                                        

3. 认识第三种材料:奶油巧克力酱

师:看这里有哪些材料,挤点奶油,挤点巧克力酱,冰激凌就更美味了。怎么挤呢?两只小手握握紧,轻轻挤,慢慢挤,转一转,扭一扭,点一点,划一划。哇,冰激凌变得更美味啦!

幼儿跟着教师边念儿歌边学做动作

4.认识第四种材料:巧克力棒

师:最后我们可以加点巧克力棒,水果,撒点七彩糖粒,把冰激凌装饰的更漂亮。

 

第三环节: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每一个地方都去看了一下,孩子自主操作,教师提示孩子用材料是不要漏到桌上和地上。在音乐的背景下幼儿完全投入到制作冰激凌的活动中。

 

第四环节:欣赏和展示作品。

师:我们的冰激凌做好了,拿给客人品尝一下吧!如图(3

 

【相互对峙】

这个活动小班后期《快乐的夏天》主题活动里派生出来的,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在评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歧。

 

主要观 点

失败的,无效的教育

成功的,有效的教育

 

 

 

 

 

 

 

 

 

1. 高投入,低产出。教师为了这个活动准备很多材料,这些材料又都是高结构材料,对孩子没有挑战,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投入多,回报少。

1.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一个非常温馨的教学环境,师幼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音乐配合的恰到好处,厨师帽、小围裙的提供赋予孩子点心师的角色,提供丰富的材料有利于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重形式,轻能力。表现在孩子跟随老师认识材料时,在儿歌的提示下学习给球上色和学挤牛奶巧克力的动作,这些动作教师不教孩子也会,这些颜色不认孩子也知道;还表现在孩子制作冰激凌的过程中,老师没有要求,孩子操作就是一个没有目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2. 专注投入。活动现场孩子一直沉浸在制作冰激凌的愉悦情绪中。操作趣点多,孩子带着手套玩转冰激凌球,给冰激凌球上色;拿着高脚杯,随着自己的心意做自己喜欢的冰激凌等都是孩子自主行为的表现。

3. 无意义,没结果。孩子制作冰激凌的意义何在? 只能看,没什么用!

3.体验成功。孩子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非常漂亮,完成了“感受冰激凌的色彩美”的目标,体验到了成功感,这将会为孩子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厘清关系】

在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答案就会在思辨中逐渐明了。“有效的教育活动”就一定是好的教育吗?评价教育活动有效的标准又是什么?美术技能发展与孩子审美情感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带着这些思考,我们来梳理这个活动中老师们比较模糊的几个关系。

 

(一)厘清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的关系

众所周知,幼儿年龄越大,提供的材料越要低结构,幼儿年龄越小,提供的材料越要高结构。《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如果提供的材料太少,就不能引发其操作的欲望。因此,让小班幼儿制作冰激凌,如果不提供丰富的材料,如何满足幼儿的操作,又如何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

 

(二)厘清美术技能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是这个活动没有促进孩子技能的发展,在有限的20分钟内教师没有重难点,所以该活动是无效教育。我不禁要追问:发展孩子的美术技能是活动的唯一追求吗?如果一个美术活动中没有技能要求,是不是就是无效教育,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个活动的价值在哪里?这个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孩子在制作冰激凌的过程中非常投入,非常享受,体验到与材料互动的乐趣,体验到做点心师的成就感。《指南》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一面扼杀其想象和创造的萌芽。”因此,幼儿审美能力的萌芽与发展在幼儿期更为重要。

 

(三)厘清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我们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非常投入、非常享受制作冰激凌的过程。活动的结果是孩子非常喜欢自制的冰激凌,在相互欣赏的过程体验冰激凌色彩的美。而我们教师追求的结果是一定要有色彩搭配和有序排列才是美的,这是在用成人的眼观评价孩子的作品。

我们应让孩子在欣赏冰激凌的颜色搭配的过程中发展配色技能;在制作美丽冰激凌的过程中无痕的练习孩子撕、贴等技能,让孩子感觉不到疲乏;在分享美味冰激凌的过程中说说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创意,引导孩子从颜色搭配、形状搭配等方面表述自己的创意,提升自己的配色技能。

这样的过程与结果才都会完美。

 

【我的观点】

1.强调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强调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经历的变化,促进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就一定是有效的、好的教育活动。

一个教育活动有没有价值,是不是一个好的活动,关键在于孩子喜不喜欢,孩子喜欢了自然就投入了,投入了肯定有收获了,有收获了就一定会有发展。只是这个发展不是眼前就能看到的,马上就学会的技能,而是潜移默化的植根于孩子的心灵的,产生的能量是无穷的兴趣萌芽或审美情感的萌芽,这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帮助,这样的活动让幼儿长远发展成为可能。

因此,有效的教育,一定不是把孩子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一定是立足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的。这个活动是孩子喜欢的,立足于孩子审美情感发展的,是一个有价值的、好的教育活动。

从孩子最大可能性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个活动还应走向“区域化”学习,投放到“儿童之家”区域中,除了投放这些材料,还要提供一个制作冰激凌步骤图,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制作冰激凌的方法。这也符合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课程理念,在区域中学习更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将活动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