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让“生成”孕育“精彩”

发布日期:2018-09-25 22:37:06     来源:zhaomei

“生成”孕育“精彩”

——浅谈幼儿生成活动中的回应策略


生成活动是现阶段各幼儿园讨论的热点,正在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生成”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幼儿的生成活动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情景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他们与特定环境的交互与作用。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我们该如何进行筛选、点化,让“生成”孕育精彩呢?我想我们要学会“蹲下来”与幼儿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对话,要乐意并善于“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能及时把球抛回给孩子。彼此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在师幼、幼幼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教学才会具有真实的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才能最大化让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不断生成新的思维能力。

一、关注活动来源,把握生成支点——预约精彩

“关注”是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关键,“关注”是观察与倾听的结合点。“生成”又是教师在与幼儿活动时逐渐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就像大洋下面的冰山在浪潮中逐渐浮出水面。因此,只有关注幼儿的活动,才能了解幼儿活动发生与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寻找生成点,捕捉一些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关注幼儿的活动,就能从幼儿的行为变化中获得有关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及发展潜能的信息,关注幼儿的活动,还能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及教育发展目标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策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所谓“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就是要求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开展,应顺应幼儿意愿与活动兴趣,不把成人的意愿、教育有意地强加于幼儿身上,对幼儿生成活动要关注在先,能让孩子想的,让孩子想;能让孩子做的,让孩子做的,然后顺其自然,促其水到渠成。“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不是把幼儿看成是生成活动的主动者,把教师看成只是生成活动的被动者,而是提倡教师注重观察,关注幼儿生成活动的进程,并根据幼儿生成活动的需要,辅以创设环境,以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与生成发展的需要。

镜头一:

在午间散步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几个孩子围着花草在观察着,常常会问有关植物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粒粒小小的种子能够发芽、长叶、开花呢?孩子们天生喜欢新事物,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孜孜不倦,永不满足,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一点也不过分,科学家也正式因为具备了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会不断挑战未知领域。当我把种植自然角的任务交给他们时,就马上和伙伴们一起讨论种什么种子,在哪里可以找到种子?让我带着他们在幼儿园找种子,居然让孩子们发现了紫藤、丝瓜、蚕豆的种子。回教室后有的孩子说:“这些种子能种吗?”马上有人回应到:“试试不就知道了嘛!”又有人说:“不够怎么办?”他们有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一致认为可以去超市买种子、去乡下收种子、在家中找种子,于是就生成了一个“豆豆大搜索”的活动。

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本来很平淡的一个种植内容因为孩子们的自发生成而变得有声有色了,孩子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着“种什么豆豆”,当带来的豆豆都混在一起后,话题进而深入到“我帮豆豆找朋友”话题,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分着类……这时,我也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和他们一起数起豆豆来,相关的《数豆豆》的是数学活动又产生了。在自发生成的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将是在其他教学活动中难于达到的,事实也正如此,接下来小朋友带来了挖土工具,亲手尝试了种植种子的活动,“为什么有的泥土是硬硬的,有的泥土是软软的?”“为什么种子要排整齐种在盆里?”无数个有关种植的问题不但让孩子懂得了种植的方法和知识,更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兴趣得到了满足。我在倾听孩子的心声中孩子产生共鸣,关注他们自发生成的活动,在主动学习的机会中促使了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精彩在精心的预设中不期而来。 

二、关注生成过程,采取多元回应——孕育精彩

生成活动是幼儿按意愿和兴趣自发产生的,随意性较大,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容易使具有发展价值的生成活动内容流失。如何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化“节外生枝”为教育契机?结合实际,灵活选择回应策略,让孩子受到事半功倍教育效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一定的调控与决策能力。

策略——“追随幼儿、教师同行”

“追随幼儿、教师同行”就是教师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生成活动不但给予关注,同时要给予支持、给予帮助。以确保幼儿生成活动能有效开展。在幼儿生成活动中,我们是幼儿生成活动中“发现者”、“设问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应具有善于发现心态与眼光,以赞许、认同、好奇、惊异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及时捕捉、发现、扶持幼儿生成的新萌芽,擦出幼儿生成活动的新火花。

在整个生成活动中,我介入幼儿的活动,成为幼儿生成活动伙伴,没有以自己的思想或权威去左右孩子,而是作为个体平等的参与者,与孩子平等交流与对话,提供生成的建议经验,让幼儿自由参考,通过互动,潜移默化影响幼儿。

镜头二:

前几天孩子自己制作了一个冰锣挂在没有太阳的树枝上,在教室里孩子们就很挂念树上的冰锣有没有融化了,于是我带孩子来到了操场上,寻找着自己的冰锣。有的孩子大胆地伸出手,来来回回地摸了又摸,嘴里还一直嘀咕着:“怎么这么硬呀?”有的孩子胆怯地用一个手指,轻轻地触碰了一下,看来是怕冷。有的孩子只拿到了冰里的一个雪花片说:“我的冰锣融化了。”硕硕说:“你的冰锣太小了。看,我的冰锣又大又厚,还没有融化呢?”有的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冰锣中间有了一个洞,有的孩子发现冰锣变小了……趁着幼儿有着这么高的兴趣,我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融化?将活动推向更深的层次,在操场上因为没有辅助材料,有的孩子开始想出了碎冰的方法;有的孩子放在手心里捂热,可是没想到还没得冰融化,自己的小手已经冻红了;有的孩子干脆放在了有太阳的地方晒一晒;还有的孩子试图用脚把冰踩碎,可是怎么踩都踩不碎,而且很滑。通过探索,孩子们很快发现没有辅助的热水,要融化需要一段时间。冰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比较喜欢的物体,他们很喜欢玩,因此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一直是高涨的,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其次是在活动中,我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进一步了解了冰、认识了冰、喜欢了冰,也通过切身体验,学到了许多知识,让孩子走进了有趣的冰世界!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陶行知先生认为: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在整个玩冰锣的活动都是在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调整活动生成的一系列尝试活动,建构了“冰化成水、冰的特性等”知识,培养了孩子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使孩子产生继续去探究的信心和动力。精彩也就在“沃土”中自然生长。

三、关注生成效应,不断反思提升——创生精彩

从我们的实践中发现,生成活动有幼儿自发生成及老师与幼儿共同生成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能积极地参与,大胆地探索,能有效地利用多种资源,让幼儿在自主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掌握本领,能更好地体现师幼互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当然,生成活动又是在孩子们的兴趣点上产生发展,要随时进行调整,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策略——“引领幼儿、师幼相长”

所谓“引领幼儿、师幼相长”是指教师在幼儿个别生成活动中,把握幼儿关注的热点、经验,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对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的事件捕捉后,进行价值判断,教师通过创设环境、利用个别、小组、集体活动等各种形式,组织开展师生互动与共享经验的课程。

镜头三:

在一次餐后活动中,心心带了一套关于鸽子的绘本,引来很多孩子的围观,心心一边打开书一边讲给围观的孩子听,孩子们都被书里鸽子各种各样的不同神态和动作所吸引,于是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什么司机叔叔不让鸽子开巴士?”“为什么鸽子要把自己的羽毛拍打在地上?”……就这样我们借着健心节的东风开展了“我和鸽子在一起”的主题。把其中的一本《别让鸽子开巴士》的书改编成了童话剧。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育是民主平等的,是机会均等的,首先要尊重孩子:和颜悦色、俯身听说,满足需求、尊重兴趣。其次是要教学相长,让全体孩子在班级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让教师在班级中得到专业水平的提升。师幼互为对方的进步而快乐,互为对方的成功而喜悦。在进行编排童话剧时,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有的孩子说喜欢《别让鸽子开巴士》中鸽子这个角色,他希望演鸽子,他的理由是:鸽子就像自己很调皮;有的小朋友喜欢跳“鸽子的梦想”,尝试拿着方向盘跳舞;有的小朋友说喜欢玩剧本中“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很开心,结果表明,每一个小朋友自己选的角色都会尽心的演好,给大家带来无穷的乐趣,而我则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在征选童话剧的角色时,也出现了几个人征一个角色,通过孩子们的商量决定用投票的方式选出孩子心目中的角色。这时候,有的幼儿会感到失落以及不高兴。因此,能力强的孩子会去安慰同伴,尝试帮助她们调整心态,及时的走出失落心态。每个人在童话剧的参演过程中,逐渐的放开自己,原来害羞内敛的孩子变得更为自信了,能够大声的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使其个性朝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在班级中我们只有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创造适合不同孩子发展的空间,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重拾自尊、找到自我,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观念。

在生成主题中,当孩子们意识到问题和冲突时,我都及时引导、促进他们更有价值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行为,将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到表演上来。这样一来,在表演、排练的过程中孩子的想法就越来越丰富,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演绎着绘本,演绎着鸽子的不同神态,演绎着故事中的不同情节,演绎着剧本中的歌曲……精彩的生成使活动变得具体、丰富而充实,使活动充满着变化和灵动,充满着诗意和创造,充满着人性的光辉。

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活动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师幼、幼幼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活动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总之,回应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教育过程。幼儿的生成活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效的互动离不开有效的调控,教师有价值的引领和点拨,既催生出活动中的动态生成点,又延伸出有效生成的方向,同时确保了互动的质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最终实现有效教学。让我们不断探索,生成、实现、享受无尽的活动精彩。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