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物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高中生物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陶维军
2018年8月一条鲫鱼把50名高中生送入了清北成了网红标题,标题党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全国第27届生物竞赛决赛阶段,实验题中有一题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剖一条鲫鱼并挑出鲫鱼体内指定的五块骨骼,其分值占实验部分的1/10。喜欢博人眼球的媒体就选择了这个标题,惹得全国生物界一片“讨伐”之声。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研究试卷,又不难发现:从本次实验题来看,题目更灵活,实验考试上的设计也是独出心裁,第一次考察了脊椎动物解剖,注重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动物学实验上,往年都“不见血”,解剖的主要是无脊椎动物。今年却要解剖一条鲫鱼,取出鲫鱼特定部位的骨骼,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全组老师的通力合作下,我校生物竞赛学生团体今年拿下了十个省一、两个国三、一个国二、一个国一,其中游天同学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省队,在长沙的全国决赛现场,斩获了一枚银牌。
生物竞赛包含省级初赛、省级联赛和全国赛三个阶段,参赛者从最初的数十万人,到最终只有240人才有资格参加全国赛考试。这也意味着,你必须有能力成为千分之二的一员,才有机会获得“杀鱼”的资格。高中生物学竞赛主要涉及内容有:植物形态和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普通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行为学及生态学等课程。高中生利用一年半时间要学完这些课程,可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
学生为什么愿意挑战如此的高难度竞技?一是学生自己兴趣使然;二是前五十名的选手可以免试进入清北的诱惑力,并且北大为这些全国赛前五十的选手制定了北大培养2.0计划,清华学堂也为他们专门成立了钱学森力学班,以此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还有全国一流的27所高校也会和全国赛排名靠前的选手来签约,如有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因此,尽管生物竞赛是残酷的,但依然有那么多学子为着兴趣或志向而走上这条竞技之路。生物竞赛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提升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找到了方向。同样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教授生物竞赛内容,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给自己的专业发展打通了更快捷的通道。
我校生物竞赛培养采用一个年级由2至3人负责安排和协调上课及外出培训+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模式。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每人承担一门或多门学科的教学,这样可以让每位教师都可以对自己教授的内容基本做到吃透。比方说梅金生老师负责讲解植物学部分、陶维军老师负责讲解遗传学部分,程明老师负责讲解植物生理学部分等。高一的暑假,生物教研组负责竞赛的教师在志愿辅导的基础上,巧借外力,通过外请曾经的全国赛金牌获得者,现已被保送北大的学生来校讲学,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理解。高二开学伊始,通过测试选拔出有潜力的苗子,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借助老牌竞赛名校的实力,使我校尽快走上生物竞赛发展的快车道。通过生物竞赛,学生学习发展趋势如下:兴趣培养、毅力培养、自主学习、提升解题能力、综合实力提升。围绕学生发展趋势,教研组进行生物竞赛校本课程开发,开发了植物分类、现代生物技术、无脊椎动物解剖等系列课程,为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打下了基础。
今年的竞赛告一段落,如何实现南菁生物竞赛的后续强力发展,我个人认为需要深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化解常规课程与竞赛课程的冲突。原来的生物竞赛时间安排是利用周日晚上六点到八点将选择竞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竞赛辅导,但这样时间的投入,和传统生物竞赛强校相比,时间太少,并且学生在平时非生物竞赛上课时间段,几乎不会抽出时间用于竞赛内容的研究。同时,在课程安排上,如果不能协调好高考课程和竞赛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家长都将对参加生物竞赛存在后顾之忧;二是何种教练团队的组建模式更有利于竞赛学生的培养?这就要涉及到如何合理安排组内老师高考课程和生物竞赛教练的课时安排。常见的模式有:1、单干模式,包括高考课程正常+竞赛辅导、高考课程减少+竞赛辅导,无高考课程+专职竞赛辅导;2、团队模式,主教练负责+其他老师分工合作。
高考也好,竞赛也罢,为的都是更好的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路。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乃为将来”。我相信通过全体生物教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校的生物竞赛成绩一定会原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