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刊于《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08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马俊燕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 214437
【摘 要】本次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改革率先从高中开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随之颁布,标志着高中音乐教育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意味着高中音乐核心素养是音乐教学的“育人”抓手。本文,以自己对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研读,结合教学现状,探讨落实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为促进音乐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进绵薄之力。
【关键词】 高中音乐核心素养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伴随着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的颁布,高中音乐教学将以核心素养指向为目标实施“以美育人”。那么,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落实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核心素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的音乐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
一、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1.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高中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审美感知,“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2〕将审美感知作为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之一,旨在提升人文修养、涵养美感,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艺术表现,“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3〕将艺术表现作为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之一,旨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实践的兴趣,提高艺术表现水平。
文化理解,“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4〕将文化理解作为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融合、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学科素养的整体。“文化理解”、“审美感知”,直接影响“艺术表现”的高低;“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是文化理解的路径。
2.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意义
从教育角度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服务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音乐课程的具体化”,〔5〕音乐课程目标依据音乐核心素养培育指向,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展开教学活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它统领我们的教学设计、指导教学行为,也是音乐教学的“育人”抓手,只有抓住音乐核心素养,才能全面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
从学生的角度讲,音乐核心素养是通过音乐学科学习后所形成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素养,为充盈精神、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整合” 〔6〕的人,音乐艺术与人的精神、情感及审美和人文素养关系密切,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现状分析
1. 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缺乏兴趣,影响全面落实音乐核心素养。
中国民族音乐,“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以强化”。〔7〕但长期以来,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学习缺乏兴趣,恐怕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了。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生层面的,也有教师层面的。
学生层面: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学生对音乐喜好类型的调查统计,结果是:在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喜欢通俗音乐的占95.5%,喜欢中国民族音乐的仅有4.5%,喜欢传统音乐文化精华的中国民歌仅占2.5%;但喜欢欧洲民谣和乡村音乐的却占90%。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再不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跟随一同淡化、甚至是消逝的不仅仅是民族音乐,恐怕还有让炎黄子孙骄傲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令人欣慰的是,100%的学生都认为应该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看来我们的学生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有意识、有觉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音乐喜好问题上让学生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主要是因为“生疏感”。产生生疏感的原因也有两方面:一是,地域和地域文化的限制产生距离感;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先入为主,民族音乐处于被动地位。流行音乐营销活动无孔不入,耳朵听得多了也就熟悉了,人总是对熟悉的东西容易有感觉,造成了“无意欣赏”的实事。试想,如果民族音乐也像流行音乐那样随处都能听得到,是不是也就消除了生疏感呢?当然,营造民族音乐大环境,不是音乐老师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但抓住课堂是我们能做到的,也应该做到。
教师层面:一是教材资源浪费。教师以自己的喜好,或为了迎合学生口味,随意跳过或删减教材中的传统民族音乐内容,造成教材资源的浪费、人力和时空的损耗,长此以往,高中音乐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将会失去最有效学习平台,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二是知识结构不健全。由于音乐教师在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对民族音乐知识的不健全和文化素养欠佳等问题,对民族音乐作品理解不深刻,缺乏对音乐形态和文化内涵之间关系的梳理和对接,造成对民族音乐理解、解读不到位,导致找不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抓手或切入点,致使教学苍白无力,无法吸引学生;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只顾自己在那里精彩地述说自己理解的音乐,学生的思维和身心没有激活,教师说音乐代替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学生因为无聊而失去学习兴趣。
事实上,民族音乐内容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正是那些历史、地理、民俗、民风等背景知识,而且很多知识都是学生已有的、在其它学科获得的学习经验,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获得新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案例见“操作策略”。新课标将“文化理解”拎出来,在表述上与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并列,是对现实中“文化理解”不足的修正,也是对我们教学的引领。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理解”不是只有在民族音乐内容的教学中才能实施,凡音乐作品都有相应的文化语境,音乐课程结构中的任何模块、任何一个作品,都可以践行以“文化理解”为切入点的教学。关键是,教学设计时,必须在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之间找到对应的逻辑关系,这需要教师对各种知识,进行内化、消化,再到运用。
2. 音乐教师对学科知识与学科育人的关系认知不到位
现实中的音乐教学,教师往往纠结于学科知识的多与少、深与浅,多了、深了,怕被扣上“双基”的帽子;少了、浅了,又怕失去“学科性”,常常会出现,要么“知识化”、要么“去知识化”、要么都“蜻蜓点水”等现象。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关注不够。
“核心素养”时代,把双基的知识教育和三维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用“学科活动”来统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强化学科性的同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显然,音乐学科教学从“双基”时代,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一个完善和改进的结果,不是后则对前则的否定。
学习余文森教授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结合新课标,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科知识与学科育人之间的关系:“学科是学科教育的手段,人才是学科教育的目的”。〔8〕学科知识支撑学科育人,学科知识是学科活动的载体,学科活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而过程与方法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桥梁。音乐教学当然需要音乐知识的支撑,否则就失去了音乐学科价值。
对于音乐知识,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音乐教学对音乐知识的依赖应该是绝对性的,是不会改变的。音乐知识的多与少、深与浅,需要根据学情决定,只是我们不能只止于学科知识,关键是要把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其关键是,要在音乐“学科活动”中对音乐知识进行内化、转化和升华,通过知识获得成长。
三、教学策略
1.整体性策略
整体,意味着“联系”,意味着“组织”,意味着“融合”。整体性策略,是通过联系、组织、整合,实现系统化、结构化。联觉让整体性发生作用,联觉意味着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运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和非音乐学科知识。而让联觉发生作用的是联想和比较。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比较,去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能联想到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性策略要找准内容切入点、或知识切入点。
如,本人执教的江苏省网络直播课高中音乐鉴赏课《高亢的西北腔——信天游》,以信天游为切入点,通过了解、理解、认知信天游,喜欢上高亢的西北腔,因为信天游是西北民歌中的代表性民歌,了解了信天游,就了解了西北民歌。
教学设计整体框架是:通过信天游《脚夫调》探究信天游的风格特征 通过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巩固在《脚夫调》里学到的信天游知识 进而通过信天游的风格特征认知西北民歌“高亢”的共同特征。期间,在层层叠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感受、体验、理解了西北腔为何“高亢”、如何“高亢”。如“连续四度”音程的上行,以及喊、吼、 甩、叹、花、断的唱腔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当然操作方法都是在各种参与性活动中进行“审美感知”的,而通过模唱,也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艺术表现”。当然还有西北民歌常用的“旋律框架”。这里主要想说整体性策略的运用,需要找准切入点,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和逻辑性。本单元之后的教学,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南国风”为何飘逸、“中原韵”为何醇厚,怎样飘逸、如何醇厚。而这一切都是以民歌中所蕴含的文化语境为主线的。
再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信天游的过去、了解信天游的现在、畅想信天游的未来(实际上是为了激发传承责任,但没有用说教的方式),操作时,引导学生在聆听、模唱、分析等活动中掌握了原生性信天游风格特征之后,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片尾曲《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引入课堂,就是想通过这个影视作品,能联想到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传承关系。该片尾曲后半部分就是一个完整的、变换了拍子的、加进了现代配器手法的、前面学过的那首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当学生听到熟悉的音乐时,顺势判断,并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版本的《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相同点、不同点。有的学生说,原生性的“泪蛋蛋”速度慢、节奏自由,是脚夫唱给自己听的、唱给皇天厚土听的,歌声直接反应歌者的生活状况;有的说,电视剧版本的,速度也变快了,节奏规整了、节拍变成了三拍子,是当代艺术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创新;有的说,电视剧版本的更适合他们的审美习惯。通过比较、联想,学生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发现了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了审美感知的时代性。
整体性策略,不仅是对一个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它也可以是一个主题内容一组作品、一个单元、一个模块、一个学期,甚至整个学科和跨学科、跨学段。有了整体意识我们不会忘记课的初衷。
2.情景化策略
“从学科化的角度说,整体化对应的是内部学科化,情境化对应的则是外部学科化”。〔9〕如果说,整体化解决的是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情景化解决的是知识与背景的关系,文化符号与音乐本质的关系,即指向音乐的文化类背景。情景化策略是践行“文化理解”素养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因为,凡是“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历史的理解”〔10〕。情境,既可以是虚拟的、想象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物理的。而物理的情境可以催生化学的情境,带来精神的愉悦。情境化,是音乐教学常用、最实用的教学策略。具体方法有:
(1)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创设情境。如,鉴赏课《鼓乐铿锵》,〔11〕课上,教师用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核桃,装在袋子里,按照原作品中的节奏,做几个晾晒核桃的动作,学生在实物鼓上分别模拟核桃的撞击声音;再引导学生表现核桃丰收后,人们晾晒核桃的情境和心情。生活中实物的运用不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课堂创造情境体验的基础,然后欣赏《滚核桃》视频,直观、亲切,好理解;接下来还是用他们熟悉的实物课桌当 “鼓”、自己的手指做“鼓槌”模拟视频中的演奏鼓的手法……下课前,学生已经能合奏这首非物质文化遗产《滚核桃》了。高中音乐核心素养之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都在其中。
(2)通过其它艺术方式创设情境。如《高亢的西北腔——信天游》的导入,用一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判断这组图片反应的是哪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图片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脚夫运送货物、新旧窑洞、院子里的石磨、以及骑着毛驴娶亲等场景,再配上信天游风格的民歌《兰花花》的管弦乐。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断出是陕北、是黄土高坡、是黄土高原。然后自然进入下面的环节。核心素养体现了超越学科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跳出学科看学科,用美术的方式导入,反而更直接。通过其它艺术方式创设情境,实际上就是跨学科融合。
(3)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欣赏音乐时用问题启发和引领学生思考、体验、分析、表现,达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之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凝练问题的能力。如欣赏《脚夫调》时,三个问题仅9个字:谁在唱?在哪唱?唱什么?学生边听边思考,音乐结束,答案即出:是脚夫在唱;脚夫在黄土高原唱;唱的是脚夫的生活。然后从脚夫的生活开始,过度到脚夫唱信天游、创编信天游的原由,以及脚夫演唱和创编信天游的结构特点、唱腔特点、唱词特点,层层深入。学生饶有兴致、毫不费力地理解和认知民歌的人民性、即兴性等知识。具有微言大义的效果。
(4)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关系创设情境。《高亢的西北腔》中的图片导入,用的就是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地理知识,甚至生活积累的旅游知识而创设的情境。
(5)通过教室场景创设情境。如,教师着装与教学内容呼应;《黄河大合唱》,把音乐教室的座位摆放成黄河流程图的“几”字形等等。教室里的课桌根据教学内容,变着花样摆放,往往 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注意、提高兴趣。
3.项目化的自主学习策略
“展开禁锢的翅膀”、“我喜欢的音乐超市”、“合作的力量”、“骄傲的说一声 我能行”、“我经历了一次次成长的蜕变”、“音乐让我们不离不弃”、“紧张学习 轻松进步”……这些都是笔者开展的项目化自主学习中,学生学习小结中的标题。不难看出,这种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成长中的快乐。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基于人、为了人、服务人的教学。
项目化的自主学习策略,综合性更强,某种程度上,是整体性策略和情景性策略的综合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分享的能力,是对学生潜能的信任、开发和尊重,是最能体现人本性的策略和方法,不仅适合高中学段,也适用于中小学学段。
操作时,以学生学习小组为中心设计,以单元式主题内容为学习项目,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自学、自编、自导并展示的自主学习策略。音乐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也都在其中,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项目可大可小,给足相应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步骤:
1.导学
教师引导全班梳理教材中本主题包含的所有内容
2.合作学习
小组商定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案和展示形式。
3.展示与分享
小组一一展示;全班分享、质疑、评价;教师及时纠错
4. 教师上总结课,
主要是针对每人选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查漏补缺
这四个步骤,在时间上,常常跨课时进行;在内容上,鼓励跨学科;在展示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己的能力基础,创意编排展示形式。鼓励创新。究竟用几个课时完成合作学习、展示和评价,根据具体的内容含量弹性把握,但要避免蜻蜓点水似假自主、假合作、假讨论等各种假象,要舍得给学生时间、空间。
项目化的单元主题学习策略,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人格品质,不仅具有个体发展价值,更有社会发展价值。
结 语
以上策略,是从不同角度,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努力优化音乐教学育人生态,是核心素养时代音乐“育人”的实践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还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本文只是抛砖引玉。
新课标将“文化理解”拎出来,与“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并列,构成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对传统教学中“文化理解”不足的修正,更是全面落实音乐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和抓手。由于文化理解是通过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音乐艺术和文化内涵的,所以抓住了“文化理解”,就抓住了“审美感知”,也有效提升“艺术表现”的水平,抓住了“文化理解”,即能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又能就有利于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整体实施。
本文举例中多次出现民族音乐内容的教学案例,正式这个用意,希望通过“文化理解”解决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困惑。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音乐生态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L04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3〕〔4〕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10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2第一次印刷.5.
〔5〕〔8〕余文森.核心素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第3次印刷.4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1年12月结题课题“高中课堂教学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课题编号:D/2008/02/216)
〔6〕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10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2第一次印刷.7.
〔7〕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10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2第一次印刷.3.
〔9〕余文森.核心素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第3次印刷.191.
〔10〕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10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2第一次印刷.6.
〔11〕马俊燕 鼓乐铿锵之教学设计.中国音乐教育.2014.12.
作者信息:
马俊燕,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会员,江苏省乡村教师培育站导师,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名师工作室导师,无锡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主持、参与多个省级以上课题,出版个人专著《乐海苇思——基于发展的生态音乐教学》。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实践研究。现任教于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联系地址:
姓 名:马俊燕
QQ号:1926541663
单 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13812599786
地 址:江苏省江阴市敔山湾新区龙定路158号
邮 编: 214437